乡村振兴背景下商丘花鼓舞文化探究

2022-03-17 10:3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庆丰商丘舞蹈

魏 麒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庆丰花鼓舞”因受到豫东文化及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庆丰花鼓舞”的文化传承,挖掘“庆丰花鼓舞”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功用与影响,寻找符合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措施与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丘“庆丰花鼓舞”文化及保护

商丘市位于中原东部,属苏(江苏)、鲁(山东)、豫(河南)、皖(安徽)四省交界处,它地处豫东平原腹地,气候干燥少雨,四季分明。商丘市交通便利,是“米”字型交通枢纽城市。商丘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商朝最早建都于此,商丘又被誉为“华商之源”。

(一)商丘地区民间歌舞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此诞生的文化艺术种类众多。商丘地区的民间歌舞就是其中一种,其风格豪爽、大气,因参与人数较多,声势浩大,场面热烈。在农耕文化视野里,商丘地区常见的歌舞形式大都以祭祀、图腾崇拜及所用道具而命名,大致有龙舞、麒麟舞、狮子舞、高跷舞四种。

龙舞,又名耍龙灯,是中国汉族舞蹈重要形式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在人民心中是吉祥和威严的象征。汉族人民常在重大节日或庆丰收之时,手拿由竹篾制作的龙形道具进行表演。通常在锣鼓的伴奏下,由一个引领人手举龙珠,众人跟随穿跃,时而“抢龙珠”,时而“龙摆尾”,或“二龙戏珠”,或“龙蟠玉柱”。基本动律讲究圆滑流畅、快慢交替,舞姿矫健豪放。

麒麟舞,又名“武”麒麟。麒麟与龙、凤凰、龟被誉为中国四大“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驱邪祥瑞”之说。通常在节庆时,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表演者跟随锣鼓节奏,融合音乐、武术,舞动麒麟头、尾,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狮子舞,又名“舞狮”。狮子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象征祥瑞,被寄予吉祥如意之意。在节节之时,人们穿着狮子模样的衣服,仿效狮子的形象和姿态而舞。表演者一前一后披上服装扮演狮子,配合完成翻腾跳跃等一系列惊险动作。狮子舞分为“南狮”和“北狮”,“文狮”和“武狮”。商丘地区的狮子舞表演类型属北方的“武”狮子,舞蹈风格豪迈粗犷,表演场面生动壮观。

高跷舞,俗称“踩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者双脚踩踏木跷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在汉民间流传久远,《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1]高跷舞通常在热闹和隆重的场合中表演,舞技高超,难度较大。表演时,不仅有单人踩高跷表演,还有托举他人共同表演。通常以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伴奏,贯穿日常生活、神话传说等情节,通过变换队形、走街串巷等形式进行表演。

(二)商丘“庆丰花鼓舞”的文化底蕴

商丘“庆丰花鼓舞”源自华夏的鼓文化。古往今来,鼓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鼓作为依托的舞蹈表演艺术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熠熠生辉。如“鼓之舞之以尽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等。花鼓舞不仅可以在农闲时表演,也可以在“春节”“中秋节”等节庆中表演。表演时间多是按照农耕种植的节律进行,用跳花鼓灯的形式寄希望于来年五谷丰登。

有关“庆丰花鼓舞”的溯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祭祀说。“鼓舞”这个词源于古代的祭祀舞蹈——鼓舞。我们常用“鼓舞人心”来形容某人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给人带来精神上的触动。鼓在古代是通天的神器,是一种与神交流的介质,是人们祭祀时的常用物品。鼓面呈圆形,似磨盘,圆形具有向心力。擂鼓,如天上打雷,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鼓声阵阵,惊天动地,好似春雷滚滚。花鼓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祭祀作用。中国先民们通常用鼓来祭祀,以壮大声势,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等。

2.“凤阳花鼓”说。花鼓舞形式流传于民间,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历史上并无商丘“庆丰花鼓舞”起源的确切记载。从古至今对其起源说法众多,但都无从考证。其中流传较多的是源于安徽凤阳花鼓说。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由于饥荒,唱花鼓成为乞讨者谋生求食的一种方式,表演者将鼓挎于胸前或腰部,走街串巷,边走边表演。此后,花鼓舞从凤阳传播到周边各地,成为一种民间乐舞艺术的统称。

3.百戏说。我国汉代流行“百戏”。“百戏”又叫“角抵戏”,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其融合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多种民间艺术,与农民的生活、农耕、祭拜等民俗息息相通。汉代是封建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大发展时期,乐舞艺术也处于大繁盛时期。百戏在当时繁荣发展,影响了众多艺术的发展。《宋书乐志》中载:“梁孝王筑睢阳城(今商丘睢阳区),造偶声,以小鼓为节,筑者下杵以和之。”[2]可见,宋代百戏时期出现了有关花鼓的文字记录。商丘“庆丰花鼓舞”亦是多种姊妹艺术融合的产物。在表演时,舞者手拿鼓槌,敲击悬于腰身上的盘鼓,边击鼓边舞蹈,边歌唱边伴随武术动作等。因此,商丘“庆丰花鼓舞”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明显地继承了汉代百戏的民间综合表演特性。

(三)商丘“庆丰花鼓舞”的演变及现状

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中,作为北方鼓舞代表之一的商丘“庆丰花鼓舞”,是河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河南民间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气势浑厚,风格质朴,凸显了中原百姓的性情和气概。商丘“庆丰花鼓舞”在2009年4月被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录,在中原地区影响极大,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庆丰花鼓舞”最初广泛流传于商丘市梁园区,因此,又名“梁园花鼓舞”。民间广泛流传“南有凤阳花鼓戏,北有梁园花鼓舞”的说法。“庆丰花鼓舞”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几经沧桑与磨炼,由最初的男子反串女角,演变成改革开放后男女老少共同表演的形式;由过去的农闲固定时间与地点表演,到今天商丘街头、广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花鼓舞”演出。“庆丰花鼓舞”受地域性与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既保留原生态基础又具有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

“庆丰花鼓舞”是一种集锣鼓伴奏、舞蹈、杂耍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经过时代的演变,创新后的商丘“庆丰花鼓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阵势浩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舞蹈动作也变得更为复杂。表演“庆丰花鼓舞”的舞者需具备很好的软度、力度和身体协调性。为了符合当今群众审美眼光,“庆丰花鼓舞”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庆丰花鼓舞”极具观赏性,舞蹈上增添了技巧难度,如侧空翻、前空翻、后空翻等。创新后的商丘“庆丰花鼓舞”舞蹈语汇丰富,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技艺高超,具有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中原人民豪爽的性格特征和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

(四)商丘“庆丰花鼓舞”的传承和保护

“庆丰花鼓舞”主要传承模式是乡村世代口传身授。鼓谱多散落民间,大多都是口头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很容易传漏、传丢,甚至失传。

商丘市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组织专业人士对花鼓舞谱与舞剧进行合理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加强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组织花鼓舞艺人系统的教学。此外还有学院派传承模式,商丘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等开设校本课程,积极探索构建“庆丰花鼓舞”新的课程体系,在课堂上通过严格程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学习花鼓舞动作与打鼓技法,为优秀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

“庆丰花鼓舞”在商丘很受民众的喜爱。每逢重要节庆日,都少不了花鼓舞的表演。它还是商丘市“华商文化节”“木兰文化节”中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 商丘“庆丰花鼓舞”作为中原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加强重视传承与保护,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乡村振兴与商丘民间舞蹈互惠共赢

乡村振兴为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过程,它需要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发展。物质上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精神上指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目前,地方民间舞蹈的传承开发面临着人力、物力、资金的匮乏,很多原生态民间艺术都濒临失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乡村旅游振兴的实施。因此,深入挖掘“庆丰花鼓舞”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庆丰花鼓舞”与乡村文明、乡村旅游的融合,创建地方舞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联合机制,助推地方舞蹈艺术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创建,让“庆丰花鼓舞”的社会影响、文化价值、教化等功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乡风文明的缔造、人民道德礼仪的教化作用于“庆丰花鼓舞”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促进两者相互发展互惠共赢。

(一)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商丘“庆丰花鼓舞”

商丘“庆丰花鼓舞”来源于乡村,也发展于乡村,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乡村振兴、农民丰收、社区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庆丰花鼓舞”在乡村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因此,对其传承和发扬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单一的传承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要与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民间舞蹈优化过程中既不能缺失地域特色,又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非遗公约》中对“非遗”保护主体有如下规定:“《非遗公约》把communities(共同体)、people(人)和practitioners(实践者)作为界定‘非遗’概念核心。他们不仅是非遗的传承人,而且是非遗的裁决者。这就等于要求缔约国确保非遗的不同主体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种实践。”[3]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传承人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充分参与到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操作中,切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作为文化保护者要充分挖掘“庆丰花鼓舞”的文化价值,择优保护与传播,使传统舞蹈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构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把乡村设为交流阵地,在官方或院校扶持与推广下,提升舞蹈的社会功能价值。对商丘“庆丰花鼓舞”充分挖掘和整理,重点提炼舞蹈本体的休闲健身功能,健全完善相关发展政策,优化创新舞蹈特色。始终将创立传承理念、发展传承队伍、增强舞蹈功用等发展模式作为根本,让“庆丰花鼓舞”在乡村广泛传播,宣扬优秀文化思想,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特色。进一步优化商丘“庆丰花鼓舞”,对传统舞蹈进行整合再创造,让“庆丰花鼓舞”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光芒。

(二)“庆丰花鼓舞”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村、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了企盼。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始终优先农村、农业的发展,乡村文化的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思想内涵。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可有效营造美好环境,通过教化引导乡风文明,可以提升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精神保障。当前,我们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升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发展地域文化是创建美好家园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振兴乡村发展。

商丘“庆丰花鼓舞”有着厚重的群众基础,是商丘地区乡风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极大的现实发展价值。民间舞蹈文化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功能,通过文化传播形式,可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乡风文明建设意识,起到社会教化等作用。因此,我们要按照“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做实做深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4]的思路,利用“庆丰花鼓舞”在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且有效地开发与市场运作,以促进乡村相关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有沟通协作、凝聚人心的作用,可以通过“庆丰花鼓舞”的传播活动增强乡村民众的凝聚力。村民及外来旅游者也将会通过参与和体验民俗舞蹈,了解这一民俗文化的背景和风土民情,从而形成合力,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经济,优化乡村宜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文化根源,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庆丰花鼓舞”作为多元化文明的象征符号,可以促进商丘文旅业的发展,有益于乡村振兴发展。“庆丰花鼓舞”文化研究与本土乡村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这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庆丰商丘舞蹈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上海庆丰彩印有限公司
给父亲做一回“父亲”
A NEW ALGORITHM FOR MONOTONE INCLUSION PROBLEMS AND FIXED POINTS ON HADAMARD MANIFOLDS WITH APPLICATIONS∗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