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讨

2022-03-17 14:00李静王赫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医指导思想疾病

李静,王赫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改变传统以治疗为中心的被动依赖型健康干预方式,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干预方式,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体育科学健身对国民健康促进的积极作用[1]。体医融合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体医融合发展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健康问题应对上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问题。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储备的关键时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3],强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尚存在教育指导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堂教学健康要素缺乏等问题。本文在进一步解读体医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落实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体医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剖析体医融合发展的内涵,首先要厘清健康与疾病、医疗与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对健康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生理方面。这一传统观念与当前医学界对疾病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即疾病是指有机体的生理机制不能实现其正常功能,并因此对机体造成伤害性影响的情形[4]。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所患疾病的成因与治疗,不仅仅只体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涉及精神和社会等方面;与此相对应,健康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生理方面。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诠释:健康不仅是疾病或羸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5]。从广义上讲,医学是有关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学问[6],按照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划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类。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疗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健康与疾病问题都交于临床医学,而逐渐忽视了健康促进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从循证医学的视角看,医疗的本源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患者疾病,恢复患者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通过运动手段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改善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抵抗能力和自愈能力,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宣泄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或通过积极情绪体验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以达到预防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健康和疾病基本为相互对应的关系:在健康向疾病发生的转换过程中,体育的作用是预防或减缓,主要在疾病发生的前中端;医疗的作用是诊断和治疗,主要在疾病发生的中后端。体育与医疗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具有极强的依存性和互补关系,体医融合发展可以将健康关口前移[7],是科学有效的应对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手段与方式。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与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资料显示,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死亡率为5.33‰,占死亡总数的86.6%[8]。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仅依靠医学不能根本解决,有规律地体育锻炼对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能减少15%~60%的发病危险性[9]。从影响健康的因素看,医学占8%,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气候因素占7%,生活方式占60%[10],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顺应民众关切,保障人民健康,党和国家自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模式。“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国家对居民疾病与健康问题应对的主动求变。健康问题不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还是体育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领域的共同问题。所以,体医融合正是在这一时代变化与要求下应运而生,其根本目的是号召人民跳出注重“治已病”的误区,转变为坚持体育锻炼,主动健康,防治结合,注重“治未病”。体育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承担起健康促进的责任使命。

二、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认识尚未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学生体质较弱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增强体质”成为当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主要借鉴苏联经验,形成了以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其特点是强调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兴趣等心理因素,教学工作过于机械、刻板。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以生物、心理与社会相互结合的三元体育教学观念逐渐成为体育教育认识的主流观念,由此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应该将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与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并将知识与思想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但因受诸多条件限制,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难度较大,一直未能有效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快乐体育思想被引入,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这种快乐体育指导思想下的教学实践因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脱离实际情况,逐渐形成“放羊式”的教学,导致教学松散、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使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陷入困境。1995年,为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目标开始从关注体质强健转变为关注身心全面发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然而受应试教育“重文轻体”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中体育教育目标难以达成。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但是,时至今日,大学生体质却依然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心理问题频发,锻炼行为习惯仍然缺失,学校体育教育成效令人担忧。通过反思发现,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普遍存在着体质教育、全面教育、快乐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并存的问题[11],导致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争执不断,体育教学实践改革无所适从,体育健康促进作用难以发挥,亟待统一思想认识。

2.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未受到足够重视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3],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影响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文轻体”倾向,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各学校普遍对体育重视不够,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足,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结果必然是难以发挥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功能和作用,造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缺失,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既没有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又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同样是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大学发展竞争激烈,学校的政策、资金、资源等主要投入到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对体育投入较少,或是维持基本现状;另一方面,大学生受未来职业发展压力的影响,普遍重视专业成绩,加之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缺失,较少重视体育发展。虽然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文件要求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但由于在学校层面体育缺失话语权,体育部门与体育教师再努力呼吁,也难以改变现状。进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严重[12],学校体育工作多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的“温柔”体育课,其结果是学生经历14年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既没学会运动常识,又没掌握一项运动技能[13]。

3.课堂教学缺乏健康要素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体质健康促进、运动知识与技能传授,还要通过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健康、培养意志品质,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原理和方式方法,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虽然诸多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运动就促进健康吗?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身体练习活动都利于健康促进吗?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厘清的一个问题。

现阶段,多个指导思想并存下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态势,或为满足学生个性要求以技术技能掌握为主,或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或为愉悦学生身心以游戏娱乐为主,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形式,其课堂教学中都缺乏科学合理的健康要素。首先,人们对待健康问题习惯上都是“重医轻体”,体育教师的健康话语权分量不足。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安排身体活动来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水平,锻炼效果主要取决于活动形式、运动负荷和强度、时间等,而多数教师活动安排多基于经验或主观,其安排的具体身体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一直受到质疑。且教师普遍缺乏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专业知识,对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机理认识不清,很难对教学安排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相对精准的评估和合理的解释,导致其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也是含糊不清、心存疑虑。其次,体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承担传授“三基”的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价与考核任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缺乏对健康要素系统完整地统筹安排;加之体育锻炼内容和强度安排需因人而异,课堂教学却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做到对学生个体精准的健康诊断,课堂教学的健康促进效用必然大打折扣。

三、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1.坚定“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引,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事实上,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历程都是围绕以体育健康促进为核心开展的,体质教育、全面教育、快乐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对体育健康促进作用的认识和理解。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14],对如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注解,要求强化“教会、勤练、常赛”,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体育锻炼、主动健康的必备条件。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关口,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应当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择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组织方式,建立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体育教育管理务实创新的新形象,形成齐抓共管“以体育人”的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体育核心素养,有主动追求健康的意识,具备体育科学锻炼的能力,这不仅是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是体医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2.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与方法体系

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主动健康的前提条件。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体育项目繁多,各项目练习内容和活动形式各不相同,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功效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各运动项目的锻炼机理和作用、功效进行梳理,取消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存在的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等项目内容,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条件,组织开展逻辑清晰、内容系统连贯的教学知识内容体系。将学生体质测评和健康诊断纳入教学体系,依据运动项目特点,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各运动项目技能所蕴含的锻炼作用和功效,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特征和锻炼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内容[15]。同时,要将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康复与保健知识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体系,以尽量减少或避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外伤害。

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讲解、示范为主的局限性,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如翻转课堂、线上教学、视频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深刻领会“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思路与方式,在教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中、课间和课后灵活自如地坚持锻炼,结合不同项目、不同条件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锻炼效果。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打造各种规模的常赛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掀起体育锻炼、主动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浪潮,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进而提高体育与健康素养。

3.提升教师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每一轮教育改革都赋予了新的教育要求和新的教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培训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多毕业于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部分来源于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教育教学理论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方式方法多简单粗放,教学安排多凭借以往经验。由于他们较少参加教师学习与培训活动,对体育教育改革理解不深,还欠缺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在健康中国建设推行体医融合举措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背景下,亟待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体育锻炼原理与方法、运动医学、健康诊断等知识内容学习,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医深度融合。

四、结语

高校体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强健体魄、传授运动原理与技能、培养科学运动方式等重要教育任务。体医融合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手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研究落实体医融合的具体举措,切实培养大学生安全性、科学性、终身性的体育运动意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有效预防健康风险。

猜你喜欢
体医指导思想疾病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