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散文鉴赏与立德树人教育

2022-03-17 15:58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廖素桢
天津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互联网+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廖素桢

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逐渐地被运用在整个教育界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常见的方式。语文是整个高中阶段重要的科目之一,根据“新课改”,教师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教师运用互联网教学,在不断地探索下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大幅度提高了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快捷性以及趣味性开展多彩的教学,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立体直观地了解各种高中语文知识及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互联网+”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学习才能充满热情,更有积极性,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做到全神贯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能紧扣课本、深入课本、丰富课本的画面情境等,这一做法一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鉴赏能力,对学习活动的深入展开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教授《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为例,本篇文章涵盖了作者对生命的认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关于作者史铁生的背景故事,向学生展示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双腿残疾后对人生的迷茫以及对自身悲惨经历的痛苦。之后,让学生在文章当中寻找作者灰心丧气、不愿与命运做斗争的句子,以此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接着,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思考“对一个作家而言,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作者会怀着怎样的心理?”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痛楚,之后再回归文本,让学生阅读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母亲对作者的帮助,以及在作者母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最后,让学生阅读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对自己内心的呈现过程,并用具体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确是作者的母亲给作者带来生的希望,学生能真切地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转变。比如,“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段话诠释了母亲的作用,也体现了作者的感悟。让学生能明确“生命的可贵,不在于最终的走向,而在于生命的过程。人生在某一阶段,可能会迎来困苦磨难。但正是因为磨难,才会使人生更加充实,才能帮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以这种方式向学生渗透生命可贵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

二、知人论世,感受形式之美

教师利用互联网向学生展示:散文,自有“美文”之称。它的美蕴涵在意境美,新颖的构思,富有文采的语言以及通过一些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活哲理。在散文的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好散文就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散文中表达出的不同情感感兴趣,让学生抓住散文的文眼,找出文中的感情线,让学生耐心品味文中的思想觉悟。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荷塘月色的背景与文章的主旨,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诗句配上图画,给学生以美的视听冲击。优美的诗句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追求,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引出了要出去散心的目的,接着将文笔转入了月下荷塘,并且将荷塘月色的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散文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散文的文眼,寻找感情线索,从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好好把握这些内容。最后为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教师也应将《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正值“四·一二”革命政变,作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对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又苦闷彷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过程中产生共鸣,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下,以一个普通文人的身份去思考如何拯救国家。

三、含英咀华,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利用互联网向学生介绍:散文是弹性文体,有许多种体裁。如:有的叙事,有的抒情,有的传记,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语言的特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显露朴素、质朴,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散文的阅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所蕴涵的“生活味”,还能了解散文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互联网,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著名的作家如鲁迅先生,就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拿来主义》这一内容的知识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把《拿来主义》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补充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应多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学生多去细细品味和了解散文的语言之美,给学生直观地展现这一刻带来的感受,冲击学生的感官。教师通过设置教学目标体会文中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探讨这篇散文的思想,了解鲁迅先生,再让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文中的思想。这一方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也能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多媒体上展出:“《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一大宅子,前有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对学生就“杂文”给予解释: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件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教师提出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形象生动但深刻的比喻论证。大宅子即外来文化,有不敢接受的孱头,有盲目排斥的昏蛋,全盘接受的废物,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占有,挑选:鱼翅吃掉(取精华),鸦片送药房(趋利避害),烟灯烟枪送毁(警示后人),姨太太请走散(弃糟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注意不被不良习气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所浸染。

四、开放包容,尊重个性化解读

互联网提倡自由、平等与个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在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和独特理解”。可以说,在对个性的倡导、包容上,新课标要求和互联网精神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当前的中学生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并受互联网精神的影响,追求个性与自我,在散文鉴赏中,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想法。对此,教师应该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散文鉴赏的个性化解读,而不是将自己的阅读提要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想法。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读懂散文、明确优美文段的大意是鉴赏的基础,只有理解散文的表层意思,才能高效准确地欣赏散文,感受其蕴涵的深层内涵。因此,个性化解读的先决条件是理解散文的表层意思,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教师而言,在进行散文鉴赏教学时,应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强调层次性、阶段性、适用性,让学生先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再把解读权交给学生,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思想分析整篇文章。如此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更加放大了散文鉴赏教学的价值。

例如,在《故都的秋》的鉴赏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对故都的秋的景色描写,《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使用了42个“秋”字润色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如“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教师要向学生讲述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是他好久未见北平的秋之后所写,这里的“秋”,更多是郁达夫的“秋”,是他主观情感、审美旨趣、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鉴赏,发现作者对北平的秋天的怀念和不舍的心情。有的学生从郁达夫和北平的关系视角出发,提出“北平的秋之于郁达夫,实在是内心的一份隐痛”;有的学生则重视作品的细节,提出“在描写北平的秋的时候,郁达夫对明景中的秋色一笔带过,因为那是面向外来参观游客的,郁达夫像生活在当地的人一样,对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也能感知到的秋意娓娓道来,非常有主人翁精神”;有的学生则关注作品的韵律感,提出“《故都的秋》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这种音乐不是钢琴曲,而是笛箫重奏,如开篇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短短的一句,清婉朴素而又一唱三叹,既有笛声的清越,又有箫声的哀婉”。总之,教师在做到准备无误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尽情地个性化解读,培养其自身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化,人们日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也应强调这种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保持学生学习散文的热情。对一篇散文,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汲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散文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小狗包弟》的鉴赏教学为例,教师应先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一是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原因;二是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引,如“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向大家介绍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文章的部分段落,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给这一段落注入新鲜的理解,如文章的末尾写道“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可以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作者为什么怕大家嘲笑?作者为什么要向包弟表示歉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对话阅读法的使用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形式,对话具有隐喻价值和实际价值,对话的品质越高,人与人的理解就越多。“互联网+”背景下的散文鉴赏与立德树人教育中,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而对对话阅读法缺乏重视,对此,必须认识到对话阅读法在提升学生语感、推进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等层面的价值。一次良好的对话阅读,不仅要求双方静心聆听、接受对方,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交融,而且是教师、学生、编者、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能产生很多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针对这一散文鉴赏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应用好对话阅读法,让散文鉴赏更加通透。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分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对话阅读。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发表对荷塘、月色两个词的感受,进而发表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看法,让学生会各抒己见,其中有喜欢的部分,也有不喜欢的部分。此时教师无须纠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由,相互间展开对话交流甚至辩论,同时,让学生与学生就文本进行对话。在这种对话交流中,学生初步实现了对《荷塘月色》的鉴赏。在第二课时,针对上一课时学生的看法进行剖析,同时立足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荷塘月色》的“形散神不散”和语言的优美曼妙,让学生细细品味朱自清描述荷塘月色的一些细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借鉴他人的观点,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客观而全面的鉴赏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层分析。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如今的教育界有着广泛的热度,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进行散文鉴赏教学可以扩充学生的语文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品读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引导,使学生顺利启动自己的赏析思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互联网+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