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2022-03-17 15:58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李志香
天津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绘本题目数学知识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李志香

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截取关键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紧密相关。数学阅读指的是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阅读多种数学材料构建数学意义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活动。聚焦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数字、符号、图示等数学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说,数学学科同样是需要阅读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一旦没有有效阅读将很难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只会学得肤浅,似懂非懂。数学阅读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语言严谨、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图形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知识,帮助学生过渡、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聚焦数学阅读,提升数学素养。

一、营造阅读氛围,明确数学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喜欢数学阅读,就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只研究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关于数学的材料的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明确数学是打开各个自然学科大门的钥匙。数学自诞生起就一直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类似的数学内容,相信没有学生不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进行数学阅读,诸如此类的知识介绍,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从而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在学校里,数学教师也可以像语文教师那样,给学生或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于数学的书籍,还可以进行读书交流会,交流学生看书的所得所感。

给学生在思想上植入了阅读数学的理念后,还要在教室和家里营造阅读数学的氛围,使学生感受数学氛围。比如,营造教室学习氛围可以适当张贴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人物、名人名言等,使学生置身于数学阅读世界中。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课型,也可以营造数学学习的氛围,带学生走出教室,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从生活中阅读数学、发现数学。比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准备好测量工具,如皮尺、软尺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进行测量,而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在汇报中,会发现学生的汇报逻辑清楚,并复习了如何测量的知识点,比如,起点要对准0 刻度,软尺要拉平拉直,这样测量才准确。接着再汇报测量的物体,比如,石凳长1米50 厘米,地板上一块砖长15 厘米,宣传栏长2米……有学生感悟:“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走出教室去学习。”这样走出教室、亲身实践,学生做到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落实了核心素养。

二、借助绘本阅读,感知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要求数学应用于生活。当前时代,数学绘本的出现,把数学知识和故事表达融合在一起,将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点用图画加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并利用一些夸张浪漫的童话展现,深得学生的喜爱。借助绘本阅读,可以助力学生数学兴趣积累,提升数学素养。

(一)借助绘本阅读,潜移默化滋养数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数学绘本具有独特的特点,它将数学知识隐藏在充满童真的绘本故事中,通过一幅又一幅色彩鲜艳、人物活泼的图画,以及情节连贯的故事表达,展现给学生的是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这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不谋而合。低年级的学生整体上识字量不足,在阅读方面更适合图字结合的绘本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是把数学知识用故事展现,引人入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埋下伏笔,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如在一年级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带领学生认识数学,通过班班通给学生展示了《我要上学啦:数学真好玩》, 以此带领学生认识数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绘本内容,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的眼中,绘本的出现架起他们从形象走向抽象的桥梁。借助绘本内容,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生活即数学。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了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图形构成》一书后, 他们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如房子、桌子等都是由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构成的。当学生有了这个认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利用认识的平面图形进行创造,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绘本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过程,反映了学生对绘本的创新和拓展,图形的认识在他们的心底就有了萌芽。再如,绘本《精灵的奇幻旅程》一书, 通过时针精灵和分针精灵带着乔尼穿越时间隧道, 回到儿时的乔尼, 并教会乔尼不再懒惰,积极生活。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很自然地认识了时针、分针、秒针, 并知道了什么是整时,认识了钟面结构,贴近生活实际。

(三)借助绘本故事,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数学学习力的体现。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析提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增强学生提取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绘本故事是一个完整的情节,记录了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本故事里的虚拟人物刻画逼真,活灵活现;绘本故事里的图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既可以培养欣赏的美感,也可以展现各类情境。学生在看绘本时充分调动了感官、思维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阅读能力会慢慢提高,慢慢被绘本所吸引,只要学生在低年级时爱上看绘本,到了中年级、高年级就逐渐形成了必要的数学阅读能力,为以后的自学生活打下基础。

三、结合教材阅读,把握数学本质

很多人觉得数学书只有题目、公式、概念……这些是组成数学书的重要因素,但数学书除了这些内容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从新课的教材模块、课后的练习模块、拓展的“你知道吗”模块……无一不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内容丰富、科学严谨,一句简单的概念描述便需要实践操作、观察发现才能得出结论;一个清晰的图表显示,可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一幅简单的场景图,就可以挖掘丰富的数学素材……数学教材虽然不比语文引人入胜,不比美术色彩鲜明,也不比英语的个性十足,但是,阅读数学教材会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会简化人的语言表达,会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一)数学的新课模块简明扼要,需要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教材的编写集中了专家的集体智慧,把新课的设计融入图文、图表、图画等,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即便是概念课也斟字酌句,字字都是精华,更需要认真推敲、仔细阅读,理清字、词、句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中的关于角的定义就将讲了静态角和动态角两个定义,数学课本第39出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数学课本第42出示“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在阅读关于角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具备探究精神,角是长什么样的?可以怎么看?也可以看成什么?还应在阅读后把这两个地方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并且能深度理解概念。再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时,对教材出现的三幅图也要认真阅读,读出图画中所隐藏的信息。如第一幅图是呈现“格式化部分占格式化总量的14%”,除了读出14%的意义外,还要读出这是一个动态的百分数这个隐藏的知识点;第二幅图呈现了“面料中羊毛占65.5%,锦纶占34.5%,里料100%是聚酯纤维”,同样的道理,除了读懂这三个百分数意义外,还要读懂羊毛和锦纶加起来刚好会100%不可能超过100%的生活常识,进而可以拓展什么时候百分率可以好过100%,什么时候不能超过100%,什么时候刚刚好是100%?这样的阅读就会有深度。

数学课本里的“解决问题”类型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阅读理解摆在第一位。的确,要做一道题目,要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阅读,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阅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阅读认真的学生经过大脑的筛选、思考提取有用信息,运用正确方式分析解答得出正确结果;而阅读马虎的学生很容易错失正确信息,导致答题的失败。所以,面对简明扼要的新知模块,在阅读教材时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的思考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阅读意识,提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二)数学的课后练习模块灵活多变,需要学生的思考精神

数学书的课后练习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题目,每个题目都有特有的目的和内涵。学生在完成题目时不单只是进行表面的阅读,更应挖掘深层次的阅读,以此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比如,在完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面的练习十一第10 题时,题目是“量出下面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再填写下表”。题目出现了5种图形,分别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四边形和一个表格,需要学生量出四个内角的度数和计算四个内角的和,题目最后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学生在阅读此题的同时,更要阅读到此题的内涵和深意,除了表面的量角、计算内角和后,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题目中隐藏的规律,即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最后再次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其实用到了数学上的“归纳推理”,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阅读到题目的表象和内涵,深挖题目的实质,把握数学的本质。在以后遇到这种题目时,可以像这道题一样进行深度阅读,达到充分利用教材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数学的拓展模块视野广阔,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每册的数学书在必要的内容后面都有设计一个模块,就是“你知道吗?”这个模块其中蕴涵丰富的数学知识,也是我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渗透。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里的“格子算法”“亩的认识”,大数的认识里面的“三位分节法”“古人的算筹计数”“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教材的这些课外内容延伸,丰富了数学阅读的内涵,更给学生提供了数学阅读的方向,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源头,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提炼数学笔记,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在课文里面圈圈画画,写写抄抄;英语教师会让学生在课文里进行翻译和摘抄一些句型。而数学教师也要用上数学笔记,关键的概念、图表的重点处都可以向其他学科一样对圈圈画画,做上笔记。对一些重要发现和关键结论更要用笔记下来。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认识公顷”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后,学生不但对公顷进行了举例,还复习了学过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这样的举一反三,通过阅读理解进行必要的记录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有很强的认识,提炼数学笔记,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除了对每一课进行必要的笔记外,单元结束时,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有利于对知识经验的总结和再创新、再利用。比如,单元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阅读展示成果。又如,数学手抄报的创作,既有了学科融合又执着地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和再利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以此达到深入阅读,养成习惯。

五、结语

要想让学生热爱数学, 热爱学习, 就要让学生浸润在数学书籍的海洋里, 用阅读引领数学的发展, 用阅读提升数学素养, 促进数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题目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绘本
绘本
绘本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追根求源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