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2022-03-17 15:58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徐海琼
天津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徐海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的重要科目。其中法治教育是学科的核心与重点。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时事法治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体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树立公民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着重指出要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与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初中教育教学的核心。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青少年法治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僵化及实践不足的问题,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要改革与创新。

一、注重法治内容的丰富多样,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国情及法治教育,教材采取分主题讲述模式。如八年级下册是专项讲述法治教育内容的,而七年级教材从下册第四单元讲述法治内容。如学习“认识自己”,就可以在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下进行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与权利;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时,就可以渗透与融入网络安全法治教育内容,教会学生遵守网络法治要求,正确运用网络进行生活与学习,自觉维护个人与他人的权益;在讲解有关“孝道”的内容时,可以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联系。

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丰富的信息渠道,为学生选取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运用网络引入《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其中的法治理念,或是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法治的重要性,体会新时代法治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从而树立法治信念,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通过列举微信平台、微博等平台上的有关法治教育栏目相关内容,为学生拓展学习途径,使之能利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来解读教材中的法治知识,从而拓展自我学习视野。在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特点,将其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件作为教学素材,比如平时上下学路上的“红灯停,绿灯行”的法律规则,展示部分车祸产生时车辆与行人的路线图,带领学生分析违反交通法规带来的影响,从而令其产生正确的法治意识。通过讲解丰富多样的法治内容,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来分析法治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使学生能从不同的信息渠道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灵活利用多元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扩大课外资源的投入比重,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解读法条,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所讲知识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行为习惯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其法制意识提高。在原有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科学的优化、改良,可以在预习环节为学生呈现有关法治的课外历史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在课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民法典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等法律文献,立足教材内容提取文献中的不同资源,由此提高法治内容的多样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深入理解法治的意义,树立法治观念。在课后,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制作主题板报、演讲,表达自己对法治的见解,不断拓展法治意识培养道路,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

二、运用思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性法治思维

思辨思维可以避免认识过程中产生片面认识,学生可以运用相关知识点对事物进行分析与推理,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与辨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思辨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对法治现象进行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并且运用相关知识点对法治现象进行剖析,增强是非观念与法治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思辨课题,带领学生针对部分人物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理解,以思辨教学的形式引导其思考法律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在“根本政治制度”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就“人大代表为人民”话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探讨,辨析“民主决策”的必要性,多角度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进行讨论,由此通过思辨教学,启发学生的理性法治意识。再将人大代表行使权利的过程进行细化,就“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不同表现,运用思辨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记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懂得人大代表是国家与人民的联系纽带,促进学生的理性法治思维形成、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引起学生思辨的法治问题是比较多的,如“维护社会秩序的利器究竟是法律还是道德”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可以对其中涉及的生活健康权、正当防卫等问题展开辩论。如思考正当防卫的条件与标准是什么,责任相关人员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如何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讨论,由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不再感觉到深奥难懂,可以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对相关案例做出正确的认知与结论,从而提高法治意识,体验法治的权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应用思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能使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被充分激发,让其了解、明确法治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教师在思辨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调节作用,可以利用不同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法治,运用相关知识点对法治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由此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情感认知,践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教师将思辨教学模式应用于师生互动环节,提出有关法治的不同问题,能够合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通过开展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强思辨意识,形成理性法治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单纯理论的抽象讲解,很难使学生获取真切体验,实践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走出理论灌输的怪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演讲比赛、模拟法庭辩论、观看法治教育影视作品、邀请法治教育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等,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多措并举,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的洗礼与熏陶。使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变为直观而生动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真正促使学生法治知识的内化,以实际行动遵守法纪,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比如,在讲解“法不可违”相关知识后,为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感受到“法不可违”的真正内涵,可以开展制作手抄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新闻、宣传讲座等方式,总结出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将其誊写到手抄报中,指出案例中的违法行为、相关法律内容、法院判决结果以及相关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开展手抄报展览活动,使学生在参观同学作品的过程中,强化法治意识,并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典案例,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从而使其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树立法律就在身边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

法治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积极主动了解不同的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涵大量的法治内容,据此开展趣味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活动参与欲望。在学生初步了解法治知识的同时,教师立足实际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给予法治学习更高的关注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深入学习,使之能够提高法治意识。实践活动可以为重难点知识的渗透提供平台,教师积极在不同的实践环节引入开放性研究主题,可以更好地渗透重难点法治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解,从而提高法治意识,收获学习硕果。

四、夯实基础教学,强化法治教育

夯实基础法治知识教学,可以强化法治教育,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明确现代法律法规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突破传统理论学习的局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基础法律知识传授,从理论知识、生活实际两个角度入手,加强所讲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将基础法律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还要坚持“由简入繁”教学原则,不断深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从而强化法治教育,使之明白基本的法律常识,懂得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知道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勇敢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最基础的处事原则和法治意识。

比如,在讲解“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知识时,讲解公民基本权利的构成,出示宪法图片并揭示宪法的地位以及意义,使学生知道宪法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利,明确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围绕“政治自由”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思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意义,并回答问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否享有被选举权?”学生参考教材和教师的理论讲解,体会宪法赋予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回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享有被选举权。”教师围绕其他公民基本权利深入解读法治的意义,让学生思考自己被恶意监禁后,哪些权利受到损害,学生从法治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回答:“恶意监禁后,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将受到损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讲解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安全的相关内容,以此强化法治教育,让学生懂得在危急关头应当保持冷静、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寻找机会脱离险境,并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夯实基础教学,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调动学生的思考、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大大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五、解读真实案例,筑牢法治底线

真实案例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具直观性,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其筑牢法治底线,使之从真实案例中发掘出相关法律知识,结合实际案例中的情况来深度理解法律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引领学生突破学习桎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解读,适当引用一些社会上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讲解不同的法律和理论,适度延伸课堂教学,围绕真实案例来普及法治知识,使学生能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了解触犯法律的不同行为,掌握不同的法律知识,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在筑牢法治底线的同时,做一名合格的“四有青年”。

比如,在讲解“做守法的公民”相关知识时,围绕“依法治国”讲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介绍有关树立法治观念的知识点“守法、用法、学法”,在守法方面列举“遵守交通秩序”案例,使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守法行为,而随意闯红灯则触犯了《交通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用法方面,列举“边远山区儿童维权”案例,使学生懂得“剥夺儿童受教育权利”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在学法方面,列举“法治宣传日主题活动”案例,使学生了解学习法律的不同途径,增强法治观念。在解读不同案例的同时,向学生传达第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介绍党的百年奋斗和重大法治成就,使学生在了解守法行为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政治信念,增强“四意识”、坚定“四自信”、明确“两维护”,筑牢法治底线的同时,理解“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细致解读真实案例,使学生懂得守法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筑牢法治底线。

六、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引领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体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教师要注意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视频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法治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促进法治核心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