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7 15:58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分层作业水平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小学 卢 洁

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落实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在分层教学课堂上,教师需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进而使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工作更具层次性,以此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有序提升,帮助学生取得全面进步。对小学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而言,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积极采取分层教学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层次差距较大,那么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实施数学分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本文以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作为论述切入点,指出当前分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教学实施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则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其一,水平相近。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自身智力水平与认知情况,并且尽可能地使同一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相近,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指导。其二,差别模糊。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不意味着将学生固定于具体的层次水平上。事实上分层教学是一个可变的、动态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相应地作出层次调整,并且在调整时尽可能做好层次结构保密工作,以免因分层教学而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其三,感受成功。感受成功主要是指要引导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保持数学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时,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则应是教师考虑的重要内容,使其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四,调节控制。由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有所差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引导与教学过程调节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控制好各个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分层次指导也是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学价值得以真正凸显的必然途径。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分层不合理

小学数学课堂上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学生分层工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分层教学能在教学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实施。从这一角度上看,教师需针对班级中学生基本学情、能力水平差异、个性化特征等内容针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分层方式,这也是切实提升学生分层工作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实际的学生分层工作中,不合理现象依旧十分普遍。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由于数学教师自身会受到传统落后教学观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学生书面考试成绩水平代表他们的真实数学水平。如此一来,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时也会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论,而这种片面、一刀切的分层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自身努力、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所有可能对数学成绩造成影响与波动的因素未能考虑完全,此时学生数学学习差异性也难以完全通过分层工作得以展现与凸显。

(二)目标分层不合理

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视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工作中的核心所在。做好学生分层工作后,教师则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数学知识学习目标,一方面有助于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作出针对性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凸显因材施教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当前分层教学中,分层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部分教师在分层教学时,会将大部分的教学经历聚焦于班级中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会更加偏向于优等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不仅所投入的关注度较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也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难以提升,无法真正通过分层教学推动班级中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也有可能因为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使分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教学“反作用力”。比如,针对能力水平层次较差的学生制定了短时间内提升数学学习成绩的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这样则容易诱使学生出现逆反、消极等不良心理。

(三)过程分层不合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那么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分层不仅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其操作中更是充满了各种挑战。但从另一角度上看,作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的主要学习环节,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教师发挥自身教学才能、创新创造教学策略的重要过程。故而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也应通过过程分层凸显数学课堂的层次性,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收获自身数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体验,引导每一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知识学习活动,从而在教师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真正地爱上数学。而教学过程分层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层次任务的不合理分配上。例如,教学过程中更为关注能力层次水平较高或能力层次水平较低的学生学习情况,前者会导致能力层次水平较低的学生逐步失去学习信心,产生畏难怕难心理;后者则容易使能力层次水平较高的学生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另外,在分层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若没有考虑班级中学生能力水平,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也难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影响分层课堂教学效果,且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四)评价分层不合理

教学评价工作是发挥教学激励作用的有效途径,但基于分层教学课堂上,评价分层不合理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这种激励作用的呈现与发挥,而在教师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以及个性化的评价与反馈中,学生也有可能较难认清自身能力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例如,对数学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善于关注他们的学习闪光点,积极采用激励评价策略,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与努力表示肯定与表扬。而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为其指出并解释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指明后续学习努力的方向;而对数学能力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数学学习情况为其制定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数学目标,并且适当应用竞争性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以此鼓励他们在未来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努力地超越自己。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分层教学模式中,要善于体现教学评价的层次性,有效地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刀切”和结果性评价,增强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进步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科学分层,认识差异

小学数学课堂上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提是要做好科学的学生分层工作。在为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水平层次划分时,教师可以积极地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交谈、闲聊等不同沟通方式,掌握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个人学习状态、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学生对数学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特点等。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学情后,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认知与能力差异,进而为后续的学生分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一角度上看,无论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独立完成作业能力还是学习态度、对数学学科的偏好与认知等都能全面呈现出来。同样的,在进行学生分层时,教师必须参考、遵循分层教学基本原则,即水平相近、差别模糊,不同的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之间客观性地存在相应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时,感情、态度上都应保持一致,既要关注能力水平较高学生的自我超越与奋进,更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帮助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收获持续进步。通常情况下,学生分层工作会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一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可能缺乏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则应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巩固基础、激发兴趣上;其二则为数学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能参照教材中的例题自主解答其他习题,但在遇到灵活性较强的数学内容时,则有可能难以变通,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三则为数学能力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会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散数学思维,此时,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将学生数学能力往生活化、创新创造性应用角度引导,激活他们的数学潜力。

(二)因材施教,目标分层

分层教学的实施本质就是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学习能力、数学应用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数学教学。为了落实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应从教学目标方面切入,通过为学生制定差异化、分层次目标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如此一来,在分层教学课堂上,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认识水平发展提升也能在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中得以清晰体现。对教师而言,在为学生制定分层目标时,教师要保持清晰理性的头脑,有目的、有计划性地逐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对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科学制订新的学习计划,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步树立其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对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自身数学能力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切实夯实数学基础,逐步积累数学解题经验,从而能对自身所掌握的数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能力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以“圆柱与圆锥”的相关数学知识点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所学习过的“圆的面积”知识点,将圆分成若干个扇形,那么最后所能拼成的图形会接近于长方形,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其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则相当于圆的半径,因此就能得出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πr²。在回顾完知识点后,教师则可以继续提问:“在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是不是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此时,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这一递进式问题中都能有所思考。接着,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仿照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尝试推导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应用。借鉴圆面积推导方法,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将其分成若干份,再将其重组拼接,就可以像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平面图形一样而得出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由于在圆面积推导教学中,学生明白扇形部分越多,最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会更加接近长方形,同理,在圆柱体体积推导中,所得出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则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也等同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样可以写成V=底面积×高=sh。在教师所设置的具有目的性、层次性的数学教学问题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逐渐收获进步、树立学习自信。

(三)注重层次,巧设练习

除了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计分层次学习目标之外,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更要善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层次性作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锻炼的作业类型与内容,进而有效地巩固、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分层次数学作业可以参考如下练习设计原则: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作业应以基本题型为主,意在巩固其数学知识基础;对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在基础题型上适当地添加变式训练题,稍稍提升课后作业难度,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独立解题中发散自身数学思维;而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拔高题、开放题以及创新题等类型的作业,以此挖掘学生数学潜力,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持续进步。从另一角度上说,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实施作业分层设计,也是“双减”政策落实的新时期教学发展重点方向,通过作业分层,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分层作业设计中同样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实际能力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为加强锻炼学生数学能力,教师应科学地利用好课堂练习设计,巩固其课堂所学。例如,在学生学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统计学知识后,则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活动“生活中的数”为学生布置层次化作业。比如,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可以从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表与数据图绘制等角度出发,收集一个星期内家庭生活中的用水、用电情况以及用水、用电情况分布。对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其生活实际角度出发,对生活中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分段统计,从而以数学数据表格的形式反映具体的家庭用水、用电情况。而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解决更加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如设计数据调查问卷与报告,收集相关统计数据,此后制作家庭生活用水、用电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的基本特征。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这样一道提升题:通过查阅相关的素材与资料后,以节约用水用电为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阶梯收费方法?如此一来,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会更具灵活性,并且所涉及的层次化作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学生数学作业完成体验感增强,数学作业完成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分层数学作业练习时,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科学地为学生设置作业标准和难度,由浅至深,扎实基础,综合培养其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四)多元评价,科学调控

教师在开展学习评价工作时需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也重视学生的错误表现,不一味否定学生数学能力,而是要与其形成良性沟通,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犯错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对学生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进步,教师更应及时作出肯定与鼓励,以发展性的眼光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潜能,努力发掘学生闪光点。学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中教师则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情况,除了对书面作业、试卷进行批改之外,教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所反馈出来的学习成果及时地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便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措施,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教育课堂。基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分层评价中除了个性化评价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地利用多元化评价策略,包括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指导,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除此之外,做好分层教学调控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教师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的重要引领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指导与学习调控作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情绪、课堂教学进程、教学问题、合作学习时间等不同因素角度出发,做好分层教学调控。例如,分层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喜欢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指导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在相互协作完成数学任务的同时习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良好的合作学习体验,教师则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搭配合作共同完成具体数学探究内容的实践练习。另外,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有限,故而在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环节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进度加以控制调节,避免出现由于讨论时间过长而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总之,教师需做好分层教学调控,以此增强对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推动其数学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结语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作用,科学的学生分层与教学目标分层是分层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科学合理的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则是分层教学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评价分层、科学反馈以及教学调控则是分层教学效果保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策略的开展与实施是多向的、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规避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分层教学优化、及改进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分层作业水平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雨林的分层
作业
我想要自由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