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2-03-18 01:59四川文理学院李沈航崔宝玉
成才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仁爱中华民族

■ 四川文理学院 李沈航 崔宝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涵丰富,在守正创新的当下,有着深厚时代意义与人文价值。它是我们悠久历史中不同时期珍贵哲学思想的凝聚,是我们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经验积累的硕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把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联系,与我们的思政教育相结合,提供充满活力的内容源泉,由此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1.1 以仁为本,重视仁爱

仁爱的思想是华夏子孙悠久的传统道德,崇尚仁爱刻印在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之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有以下先决条件:先利于他人再利于自己;遵守规章制度并符合礼仪;说话做事要谨慎;爱护他人,对家人恭敬;还要做到五德。在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影响下,诸子百家纷纷在仁爱的基础上做起文章,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他倡导将他人的国家、家人、身体当作自己的国家、家人、身体,追求一种普世等价的博爱。

孟子发展了“仁”的思想。《孟子·尽心下》载:“仁也者,人也。”就是要把人当做人看待,要爱人。《孟子·离娄下》载:“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四端说。仁和义是根本。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建立了他的性善论。战国晚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自己的仁学理论,即以“礼”为核心,隆礼重法,用礼解释仁。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儒家的仁爱即是天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践行仁爱,即践行了天道。仁爱的根本不是爱自己,而是去爱他人。“仁”有着深深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1.2 提倡孝悌,强调责任与义务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我们十分重视尊老爱幼,它是重要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即是传统文化“孝悌”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孝悌思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孝经》中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遵行的。作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对父母的尊敬,赡养。“悌”是弟对兄的尊敬。孝悌合一是孔子首先创造的。在孔子看来,孝是品德的基础,悌是“德之序”,没有悌,德将不德。

1.3 强调自省和慎独,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自省是指自觉开展思想斗争,主动认识自己的过失,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趋完善。慎独即是人在独处之时,依然自觉遵守道德而不越轨,做到表里如一。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德行水准与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评价有着相互统一的内在逻辑。诚如孔子对多位封建君主的谆谆劝导,推行仁政散播道德方能获得人民的拥护,但推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自身应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由“修身”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更高境地。

自省和慎独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慎独是建立在对道德修养高度真诚与自觉的基础上的,需要自律。做到自省和慎独,我们的道德修养就会提高,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1.4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天人合一”思想道德价值和内涵都极其丰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指导着人们处理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先哲就探讨过这个思想。天地孕育了万物,而人作为自然造物的一员,应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则,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儒家遵循的“天命”、道家信奉的“天道”,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遵从。对待赋予我们生活资料的自然,我们的祖先是充满敬畏之心的。古代对待生态、环保的法令是非常严苛的,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念。

2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征

2.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政治融为一体

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政治是统治集团在社会治理时的意志和手段。道德就存在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同时也对政治统治方式起到制约作用。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政治更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古人认为,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故而称“国家”。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思想理念也由治家的人伦道德派生而来。这种结合从周朝就有所体现,先秦时期孔孟的儒家学说更是将之推广普及。当时很多的治国理念,都是人伦道德的一种辐射、推广,诸如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要记得孝敬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也要记得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些理念不论是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相对容易理解的道德认识与政治观念,因而也备受统治者推崇,道德观念与政治快速地融为一体,并相互支撑。

2.2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崇尚中庸的处事态度

“中庸”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极为推崇的处世之道。“中庸”讲究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做事态度与原则。凡事过犹不及,它追求一种平衡人生境界。中庸之道,既是指导思想,又是实践手段。它蕴含了道家阴阳调和的对立依存思想,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具有极高的学习、实践价值。古人根据“中庸”的指导思想,提倡人人和睦共处,互敬互爱,守正持中,从而达到“士”的境界。“中庸”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方法,也是治理国家的好手段。我们国家历来遵从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就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外交体现。

3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开始涌入我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依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四个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自信”。因而我们应当辩证地去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过贬或者过誉,我们依然应当以中庸之道去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应当提防两种错误的道德、文化传承观念。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传承观,认为西方的文化、道德才是最优的选择,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道德全面否定。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第二种错误观念,就是另一个极端,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道德统统都是瑰宝,是老祖宗的遗产,不能改、不能丢。这种复古主义、保守主义思想也是不正确的。伦理道德也应当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关系的改变相调和。我们应当批评性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部分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在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我们还要学会与时俱进,做到综合创新。不断对其改造和创新,用我们当今社会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我们的时代相结合,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4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各种外来文化、不良风气也在冲击着我们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挑战。如何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力量,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需要将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均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有充满家国情怀的仁爱之心,强调家庭赡养责任的孝悌之情,注重社会交往的诚信之行,崇敬原则的道义之感、培养个人修养的自省之心、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念。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者具有联系,先秦儒家伦理道德观在道德观等方面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将这些精华的道德思想理念,与新时期优秀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将这些精华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中,将先秦儒家伦理道德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有机结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内容源泉

4.1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适当加大传统伦理道德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病是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灌输式。老师只是空洞地说教,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说教的理论,缺少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性的内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伦理教育结合起来,为思政教育增添文化性的基因。高校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增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在考核模式、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上,纳入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将传统的内容用时代性,通用性,新颖性的手段传达出,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传统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4.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双课堂模式

“双课堂”模式就是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之外,还有着课外教学的“第二课堂”。思政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使其作为高校思政课外的补充和延伸。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课堂教学,将其作为基础性内容与手段。充分利用思政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及理想信念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机动灵活地将传统儒家文化贯穿其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仁爱中华民族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