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学徒促语文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2022-03-18 04:31李向阳
读写算(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语文课课文

李向阳

运用认知学徒促语文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李向阳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215300)

认知学徒概念的出现,为当今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鲜活的教育模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存在。要求教师在课上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努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认知学徒;情境教学;解决问题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是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语文课,应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习得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课堂的实践与学习,知语文,爱语文。而认知学徒概念的出现,如春风一般,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重新意识到语文的学习是“知行合一”。教师将概念与事实知识作为工具运用的过程中构建丰富的反映概念、事实与问题情景之间的关联网络。

一、忘我投入:寻觅文本世界的情感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忘我,是一种精神境界,寥寥二字禅意无限。语文课堂,教师忘我地投入,学生忘我地学习,汲取知识的甘霖,师生皆如拔节后的春笋,焕发语文的内在价值。此时的语文课堂真实、灵动、天然。教师将内容置于对学生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一)感染阅读,热情投入

语文的魅力在于文字的质感,如颗粒般细腻动人,而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只有师生热情地投入阅读,才能达到语文追求,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这种投入式的学习经历,有效地协调了师生之间的语用隔阂,产生共鸣。

例如,执教《草原》一文,当学生投入品味文字环节时,笔者把相关图片变成一片草原,辅以草原的音乐。学生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老舍本人。学生由一个单纯的文本读者,不经意间成为故事主角,进出文本,游刃有余。无疑是情境创设起的作用。

(二)读演结合,忘情投入

读是表演的基础,表演是对读好的内在深化。表演也是对文本的升华,是让文字跳动的“催化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融入表演因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学生一起参与语文的学习。笔者想,课文的主旨便在举手投足间显现出来,这是一种教学需要,师生共同表现思维过程,使教学可视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才能获得切身感受。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通过想象补白,师生合作,再现情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鼓励学生反思并清晰表达不同的环境语言,从而使学生能独立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颖的课文情境中。

(三)生活使然,寄情投入

一堂纯真语文课,是脱胎于日常生活,生活给予了课堂充足的养分,犹如母体,让课堂日常化、生活化。情境不仅仅只在课堂发生,课外的语文教学同样结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催发学生的认识萌芽,实现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例如,执教口语交际《设计一条公益标语》时,笔者利用语文课带着学生走走校园,看看学校的公益标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知识就是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护水资源,你我共努力。”……在学生边学、边念、边记的时候,笔者在旁边伺机引导:“如果是你,关于绿色,你会怎么设计?关于水资源,你会怎么设计?关于学习知识,你又会怎么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说一说你的理由?可以相互之间分享一下,比一比谁的公益标语更贴切?”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另一方面,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很容易让学生蹦出思维的火花,可能还没下课,学生已经有了答案,往往寄情某种事物,专注投入,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解决问题:期盼新型理性的价值回归

问题是课堂能够推进的活力细胞,细胞分裂就如同一个一个问题的不断提出,能够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能不能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考量。同样的,一堂语文课能否出彩,就得看师生在课文上能否有效地解决课堂问题,能不能让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氛围达到最佳。

(一)巧提问题,点亮情境课堂

一节语文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习惯在课文中提出一个大问题,作为探究性合作学习的“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文本对话,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会产生疑惑、焦躁、不安的心理,处于问题状态中的大脑皮层对问题的思考会引起思维的高度集中,产生顿悟,进而催生灵感。现代教育论也指出: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有主动获取知识的心理倾向以及探索的诉求。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思维意识,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规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例如,笔者执教《长相思》时提问:“作者‘身’在哪里?那‘心’呢?”执教《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提问:“毛主席想通过这次演讲,传达出什么信息?”执教《芙蓉楼送辛渐》提问:“同学们,从诗题中我们已捕捉到与‘送’相关的信息。从诗句中,你又能读出哪些与‘送’相关的信息呢?”将学生置于课文的情境之中,此刻学生就是书中的角色,会有何感想?事实证明: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往往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暖,点亮语文课堂。学生时刻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

(二)巧设填空,理顺课文思路

部编教材融入了“小古文”的学习,这对刚刚接触“小古文”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是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让“小古文”的学习渐渐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怎么快速让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课文脉络呢?首先教师将课文进行拆分,分化成一个个的小问题,等到这些小问题都一个一个地解决,再连起来说一说“小古文”的意思,笔者想就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执教《司马光》的教学片段:

(出示)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生答:司马光)(出示)

2.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生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这里的“登”是什么意思呀?生:爬的意思。(出示)

3.其他的孩子都跑了,司马光(),救出了孩子。(生答)师: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问题的巧设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阈,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也为接下来教师接触部编教材的“小古文”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解决了“小古文”教学中一字一句直译的“雷区”,让学生们的“小古文”的学习变得实效且有趣,而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巧用互动,交还学习自主

当代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生的主体权。因此,教师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学习语文的途径解决问题,这才是作为教师应该做的。

例如,笔者在执教古诗《池上》,就有学生通过思考之后,提出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小娃不是去“偷采”,“偷”不是偷东西,我觉得“偷”是偷偷地背着爸爸妈妈,出去玩。师: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生:我就有时候,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在家偷偷看电视。(生笑)

师:后来有没有被发现?生:没有(生笑)。师:所以呢?生:所以,我认为这个“偷”是偷偷地。师:那你喜欢这个小娃吗?生:喜欢。师:为什么生:他很可爱。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语文的学习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培养。通过自发地学习问题的探索,学生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留学生的童趣童言,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抄记、撤销支架”,认知学徒的出现,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化、反思和探索,让语文概念变得清晰、明确。

三、获得生长:唤醒师生共同的“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彰显教育的伟大,这不是教学的内在要求,也不是终极目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自身价值的提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处在社会的作用。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都在进行不同的身份交往。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之后,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祖国的一切,变得有梦想,有追求,乐于奉献,茁壮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是一场教育的洗礼,也是一场认知萌芽的改革。课堂内外,学生有更广阔的言语实践现场,课中习得的语文态度、对话思维融入生活,是为“生长”。

(一)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统编教材的课文编排,有很多“红色”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出现绝非偶然。如《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等,学习这些课文就不能仅仅是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几个词语应该掌握,而是在教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学习《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体会朱德不怕吃苦,与战士同甘共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知道李大钊在危险面前,在强权面前,不怕牺牲、坚强不屈。良好的情境创设,就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教师不用多做讲解,学生已经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例如,《郑成功》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前面就是台湾了!可是被荷兰侵略者霸占了,这是我们的领土,你的心里在想什么?想怎么做?生:打倒荷兰侵略者!生:我恨不得立刻就飞过去,告诉他们,让他们滚出台湾!生:遗憾我手里没有炮弹,要不然,我就扔过去了。(生笑)师:现在的科技还没有高级到炮弹可以直接扔过去呀,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生笑)师:台湾就像是突然走丢的孩子,如果孩子走丢了,你作为妈妈,心里着急吗?

生:着急。师:你要怎么做?生:要让孩子回到妈妈的怀抱。

此刻无须多言。教师不用多做讲解,学生已经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维护国家统一的种子,自我内驱的生长愿望值得尊重,每一次成长,都能听见破土的声响,这是对文本内容“生长性”最好的回答和诠释。

(二)提高学生的辨事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特征,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组合。情境学习的主张:大部分学校活动存在于学校特有的文化之中,这正是造成学校中学习困难的中心问题。而当下的学生,接触的外围世界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面对的大千纷繁开始迷失,带来了许多成长困惑。大是大非面前,难以区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学会区别善恶美丑,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真实的教学活动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让教育落到实处,这也就是认知学徒的教育使命。

例如,《蝉和狐狸》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这里的狐狸成功了吗?生:没有。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里的蝉很聪明,狐狸遇到了对手,不像之前的乌鸦那样,爱慕虚荣,结果白白失去了自己的食物。生:这里的狐狸没有成功,坏人或许只能得逞一时,不会得逞一世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那如果走出校园呢?当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要学习谁呢?又该怎么做呢?生:当然要学习蝉,保持警惕,不给坏人可乘之机。生:我们不能爱慕虚荣,别人对你的夸赞有时并不是真心的,要懂得辨别。生:我希望这个社会“狐狸”少一点,“乌鸦”也少一点。(师露出赞许的目光)

认知学徒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深入浅出。《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做不了圣人,但可以行“不言之教”。这样的语文课,扩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课通过这样的情境再现,语文就能“学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一个在不断反思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永远在成长路上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会在一个充满正气的社会里快乐、无忧地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永恒性的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教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进或提高,成为一个有德行、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别忘了,还要“传道”。

认知过程有一定的时间磨合,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定向的过渡期。语文教材中提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古迹、历史名胜。例如《黄山奇松》《莫高窟》《泉城》《西湖》等,有的还保留着自己的风采,有的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们淡薄的保护意识,渐渐地消失了。所以,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要把课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课外,笔者把自己游历的故事分享给孩子们听,并以身作则,告诉他们自己经过这些地方,有哪些保护行为,因为“示范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我生长并不单单是身体的生长,更多的是心理上、意识上成熟起来,生长起来,活跃起来,最终做到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认知学徒概念虽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却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教学范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习环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言语智慧的不断生长。本文阐述的观点和思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总结。

[1] 丁红霞.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2005(1).

[2] 王强.刘晓艳.认知学徒制与教育实习一对S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约分析归纳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3] 陈春燕.“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G622

A

1002-7661(2022)02-0186-03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语文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背课文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