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支撑:依靠科技助力防灾减灾救灾

2022-03-18 07:38王冰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救灾防灾减灾

王冰丽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自然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这项工作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灾情信息的发布、灾害的应急处置,还是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灾后生产生活的恢复等,科学技术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科技的深入运用让防灾减灾救灾更加游刃有余,对提高服务受灾群众的能力,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根基。

一、科技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武器

科技进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增强了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帮助人类有效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存困难。以中国为例,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源远流长的防灾减灾救灾史。在中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救灾实践中,人们就不断探索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华民族古老的科学技术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文化,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在预防和减轻水旱灾害方面,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还有全国各地零星分散的小型堤坝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千里堤防,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成就的见证和标志。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注重教育和带领人民群众依靠科技应对自然灾害。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1]这一时期针对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求鬼神驱散疫病,靠烧香拜佛保佑的迷信应对方法,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广泛宣传科学知识、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使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2]。同时,各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蓄水工程,既战胜了灾荒,又推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密切了军民、政民、党群的关系,群众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掀开了新篇章。具体来说: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在治理大江大河、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疫病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地质、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了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形成了网络体系;三是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发电等工程设施,并在七大江河及其支流附近建立了大量气象台、水文站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后,卫星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在灾害测报、防御和救援系统中被逐渐应用,使我国初步具备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防灾减灾救灾的条件。1989年,我国响应联合国决议,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由此开始进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就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战胜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取得对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气象科技、遥感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使我们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与防控、应急救灾、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我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科技犹如一把“神兵利刃”,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复工复产、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战斗力;在2021年河南7·20水灾救灾中,“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第一时间提供数据保障,“翼龙-2H”为米河镇人民的通信保驾护航,此外还使用了“龙吸水”、应急动力舟桥、水面智能救生机器人等国内最先进的救援装备。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在抢险救援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彰显了大国科技的力量,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科技自立自强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科学水平的战略支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奋斗基点和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也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由此可见,随着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大,国际科技战略博弈日益激烈,“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当前最大的风险隐患。我国只有立足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才能为国家应对自然灾害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撑。

新阶段,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村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不足,城市自然灾害应对屡现短板,对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以高新技术支撑构建防治自然灾害“智”在必胜的新格局已成为迫切之需。但当前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自然灾害防治相关的前沿科技基础研究较为滞后,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预报的研究不够深入,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卡脖子”问题;二是灾害情景构建能力不足,重大自然灾害危险性和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等难以满足“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需求;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关键仪器与装备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成果与防灾减灾日常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坚持自立自强,尽快补齐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科技短板。具体来说,就是要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指标,重点在重大自然灾害基础理论、重点灾种“防抗救”的核心技术、自然灾害事件监测技术、灾害危险性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技术、灾害情景构建技术、灾情快速获取及应急处置技术以及自然灾害救援救助、重建与综合防范支撑技术等方面加快科技攻关,以核心科技为重点支撑,全面增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4]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的百年历史,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注重科技自立自强,是党的一贯主张。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就把自力更生、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奖励科技发明创造。例如,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开办了中央农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干部;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了旨在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的自然科学研究院[5],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20多所干部学校和各种短期职业技术训练班;成立了农具厂、新华化学厂等校办工厂,培养了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为边区经济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持续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把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纳入其中,对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防灾减灾救灾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2月19日下发并实施的《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提高科技支撑水平,统筹协调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三、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是科技助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6]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最大政治优势,也是科技助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治保障。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7]可以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究其根本都在于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才能全国一盘棋、全心全意发展科技事业,才能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战略部署,才能确保科技成就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更坚强有力的保障。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在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科学事业的总原则就是要求科技建设同政治、战争、生产建设相结合,科技工作为发展经济、服务战争、灾荒救助、卫生防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无线电大队,成立军医处,设立农事试验场和农产品陈列所;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第—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成立了大连建新公司、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等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领导重建科研机构、凝聚科技人才,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国家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党领导成立了诸多防灾减灾科技机构,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8],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自主创新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科技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科技创新产出的数量、质量显著提升,为科技防灾减灾救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将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的重点科技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攻关课题;把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纳入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中,制定了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纳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等。党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我国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新征程。当前,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进一步认识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以科技为支撑的“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一体化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档升级,以科技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成绩彰显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

猜你喜欢
救灾防灾减灾
航母救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