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抗疫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2022-03-18 07:38郭燮豫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新冠精神

吴 晨,郭燮豫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对抗疫精神进行高度总结,强调“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0字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抗疫精神诞生于中华底蕴之上,铸造于疫情危机之中,成型于科学指导之下。对抗疫精神进行剖析,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坚定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上引领新的伟大斗争。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在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吸收共鉴的思想结晶

人对灾害的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人类在物质技术匮乏的过去,积累更多的是那种敢同天地争斗的精神。人之所以能一步步繁衍生息、征服自然,正是因为人类一代代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正如费孝通指出的:“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生命是时间里的一个过客,在时间和空间里有一段属于个人的份额。但它并非是个人性的。个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有关系的三个不朽,即所谓立德、立功和立言。”[1]人类生命于历史长河犹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精神的凝结与传承是生命存在过的证据,是占据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延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的坚守

抗疫精神蕴含着中华几千年文化中对于“仁”的理解。“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论语》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体现出儒家的仁爱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2]程颢有段话说得最为贴切,“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3]。程颢把天地万物比作人的身体,把“仁”比作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看作连接万物的一种力量。“仁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在抗疫精神中体现为“生命至上”,既传承历史又赋予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述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正是抗击疫情中所有实践的目的和抗疫精神迸发出无穷力量的源头。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至2021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万多例,疫情治愈率高达93.2%,远超其他发达国家。从初生婴儿到期颐老人,从在华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救治。据统计,湖北省成功救治七位百岁以上的染病老人以及数千名已到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总之,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以行动书写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内核的“道”与“德”。

(二)革命文化“行”的魄力

如果说“生命至上”蕴含的是中华民族“德”的坚守,“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精神体现的则是中国人民“行”的胆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虽也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词句,但终不如近代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际中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更具说服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是世界近百年来传染疾病史之最。在这场疫情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以“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为原则,以“四应”“四早”“四集中”“动态清零”为指导方针,以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挂帅出征,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数万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展开重点救援;数百万“白衣天使”紧随其后,在全国疫情前线与病毒短兵相接;各省市公安民警日夜鏖战,冒死坚守岗位;千万名志愿者在每个大街小巷默默奉献。“橄榄绿、天使白、守护蓝、支援红”犹如我们一支支革命队伍,汇成战胜疫情的四方磐石,书写万众一心的革命情怀。立足建党百年,回顾百年征程,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举国同心”是汇聚民智民力的基础和前提,是近代以来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面前,我们从实践中淬炼出的解决问题的法宝,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在革命中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谁说和平年代无斗志,千禧一代无希望?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90后”“白衣战士”与病毒短兵相接,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压力,付出巨大牺牲,2000多人确诊感染,几十人以身殉职。“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今朝这一句句“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那年非典我们还小,今年疫情我们正好”的铮铮誓言,犹如革命岁月中那一声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不惜为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怒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2]在战争年代有为革命身陷囹圄写下绝命诗慷慨就义的罗亦农,拼尽最后一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的红34师,为摧毁敌人碉堡手持炸药包英勇就义的董存瑞;在抗疫时期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未婚妻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英雄罹难,赤心永存,他们用血与肉铸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传承的正是近代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实践中所凝结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杀身成仁的革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传承始终以“仁德”作为文化底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命运、建立自己国家不断奋起反击、前赴后继所熔铸的革命文化,为民族文化底色又增添新的靓丽色彩。伟大抗疫精神在人民信仰层面上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的思想结晶。

二、伟大抗疫精神的现实承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实践结晶

抗疫精神前三组词蕴含的是“德”与“行”的精神动力,而“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后八个字,则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出的现实承载“力”的高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探索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科学力是抗击疫情的技术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1985年,党中央便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对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在这种决策下,中国的发展建设始终以全面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为关键点,多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成为战胜灾害的强大武器。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充分运用近年来科学研究成果,根据疫情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制定不同的科研攻关重点,坚持科学研究、临床试验、防控实践相协同。从疫情暴发时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推出一批操作灵敏且轻便的检测设备,到迅速分离病毒,筛选毒株进行疫苗研发;从疫苗快速投入使用到运用大数据进行趋势预判、精准区分不同人群[4];从疫情暴发初期的防治病毒到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在这场与灾难的对垒中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了科学的重要性。

(二)决策力是抗击疫情的战略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为疫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的背后,是中共中央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决策力的科学性。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第一时间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提出“四应”“四早”“四集中”的决策方针[4];及时了解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科学把握疫情发展拐点,高效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合理调配经济恢复与疫情防控之间关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中国成为实现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充分展现了70多年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一个愈发成熟的领导集体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与科学的政治决策力。

(三)执行力是抗击疫情的动力支撑

政策的生命力体现在制度的执行力。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5]疫情暴发初期,随着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加,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中共中央坚决果断地关闭离汉离鄂通道,这背后除了巨大的政治勇气,更展现出集体主义制度下果断的执行力。随后,科学部、医疗保障局、卫健委、交通运输部、中建三局、电力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如臂使指,坚决迅速地执行党中央下达的任务。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务人员、城市居民、前线战士各司其职,虽正值年关合家团圆之际,为了万家灯火,他们却早已整装待发。在全国疫情造成生产停滞情况下,仍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湖北省医用N95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需求……一句话,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大集中,攻坚克难,共克时艰。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四)聚合力是抗击疫情的协同支撑

“命运与共”代表着“和”的聚合力,是抗疫精神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引领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自古“以和为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马克思提出“压迫其他的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这一国际主义原则,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处彰显着“命运与共”的思想。当今世界,随着经济、贸易等多边发展,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始终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支持者,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在疫情暴发之初的艰难时期,曾获得来自国际社会、世界人民的帮助和支持。中国也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和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始终与国际社会保持交流[4]。中国和中国人民是知道感恩的,也记得世界对我们的帮助。在我们自身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仍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经济援助,向国际社会派出多支医疗专家组,向世界200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大同精神。

三、伟大抗疫精神的高度弘扬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即身处于既定文化之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伟大抗疫精神形成于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也决定了对抗疫精神的弘扬必然引起民众对抗疫精神中文化因子的自然共鸣,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抗疫精神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发展新高峰

文化的诞生基于人对自然改造的实践,而文化又反作用于自然人本身。人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变体,这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不断推进的实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也一直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建设带来严峻考验。但也诚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8],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同时也是世界性挑战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疫实践中,充分展现出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虽弃“三纲”但留“五常”,革命文化虽敢于破坏但更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虽汲取于世界但更立足于本源的精神。抗疫精神内涵所展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因子在新时代下融合发展的新高峰。

(二)弘扬抗疫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从国内形势来讲,新冠肺炎疫情已由传染高峰阶段发展到常态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的及时总结,增强了中国人民在防灾治灾中的文化定力,凝聚了人民的共同情感。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始终具有地域性、时代性,而在这种现实特性下难免出现各种情感壁垒。如在疫情暴发高峰期,湖北、武汉、上海等人民与全国其他人民之间的情感落差;疫情防治常态化下,重点封控地区与管控、防控地区的情感对比,以及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情感张弛。在全球新冠疫情仍肆虐的背景下,中国有条不紊推进发展,人民生活节奏总体保持稳定,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从精神上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凝聚的力量,从实践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在相互印证中迸发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抗疫精神的解读与弘扬是打破地域性、时代性壁垒,进一步连接全国人民情感,凝聚人民坚实力量,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

从世界格局来看,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各种风险挑战增强,如何渡过难关成为当下各国共同关切的问题。这种局面下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是我们预防变数抵御风险的良方,但文化的自信更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大心脏”。在这场灾难中,中国人民以“德”的坚守、“行”的魄力和“力”的承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的执政理念,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与一些国家对疫情防控的“躺平”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另外,对于抗疫精神中文化因子的解码更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看清我们与西方所走道路的不同之处,掌握文化前进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下,不被时代浪潮裹挟而随波逐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新的征程上引领新的伟大斗争。

猜你喜欢
抗疫新冠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