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巷》为例谈高中现代诗歌的审美教学

2022-03-18 08:37◎陈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戴望舒象征主义雨巷

◎陈 峰

戴望舒出生于1905年的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常年患有哮喘病,四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缺憾。除了是一名诗人,戴望舒还是一名翻译家,尤其是在欧洲诗歌作品的翻译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戴望舒在翻译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时深受其象征主义影响,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新月派、象征诗派的诗风后开始进行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派”象征主义风格,被誉为“现代诗派的诗坛领袖”。

《雨巷》创作于1927年,其写作背景复杂而现实。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1927年蒋介石反动派发动“四·一二”事变,导致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全国笼罩在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阴霾和大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之中。作者当时年仅22岁,因为投身于国民革命活动被捕,在释放后避难客居于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此时的诗人心绪未平,自身痛苦且彷徨,对这个时代充满着了迷茫与不解,渴求希望在情感上找到寄托。更重要的是,戴望舒在朋友家避难期间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施绛年,正处在对施绛年的追求与爱慕时期,其情感更加热烈和激情,萌发了诗歌的创作动机。

《雨巷》是戴望舒最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诗歌作品,诗坛和文学评论界甚至将“雨巷”概括为戴望舒的专有名词,给了他“雨巷诗人”的“荣誉桂冠”。《雨巷》及其诗人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文本整体解读

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学题材,现代诗歌教学的文本解读重点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解读,这也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从审美角度视角而言,《雨巷》一诗在艺术特色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受到多重影响,既有新文化运动所倡导下白话文运动的启发,也有中国古代诗歌基于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更离不开外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戴望舒所开创的“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就同时受到欧洲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理论的影响。在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继承方面,可以发现《雨巷》中的诗歌格律结构和许多意象构建都传承和借鉴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

《雨巷》共分为七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借鉴了古代诗歌中的格律形式,达到了回环往复与音韵突出的艺术特色。“丁香”的意象来源于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以及李商隐的《代赠》,取丁香花蕾象征人们愁心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诗人在《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意象构造,一方面借鉴了《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形象和意蕴,一方面以“丁香姑娘”自比的写作手法借鉴屈原《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比来表现自己高洁志向的写法。《雨巷》所描写的与丁香姑娘的邂逅与分别,即是对诗经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蕴的传承,也是对唐代温庭筠、李商隐爱情诗笔调柔婉、朦胧曲折风格的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精神气息。

在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创新方面,《雨巷》运用现代汉语展现诗歌的格律形式和音韵,是对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实验。《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意象构造结合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丁香”意象与“香草美人自喻”的写作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的意象形式。

(二)象征主义手法的巧妙应用

《雨巷》因其在象征主义表现上的典型性和艺术性被视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雨巷》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雨巷》创作中受到了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影响,使用了象征主义常用的通感手法。诗人使用了声音、颜色、味道等通感来展现“丁香姑娘”这一主要意象。

《雨巷》中的诗歌韵律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但其音韵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形式具有明显不同。《雨巷》的格律形式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采用了更为自由的诗歌格律,在同一节诗中使用同样的字句,在不同的章节中使用类似的句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美感,这种写作形式甚至影响了现在流行歌曲的创作。

《雨巷》在抒情方式的使用上也借鉴了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诗人通过对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的塑造构建了一个充满朦胧伤感色彩的梦境,充分利用了诗歌暗示隐喻的功能,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忧思。

(三)《雨巷》的音乐特色鲜明

《雨巷》一诗在音乐上的特色受到诗歌评论界的推崇。诗人将忧伤的旋律主题与朗朗上口的节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雨巷》的音乐性。《雨巷》所展现的音乐性风格,一方面是戴望舒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的新体诗格律,另一方面是受到魏尔伦“注重诗歌音乐韵律暗示性和流动性效果”的象征主义诗歌写作思想的影响。

《雨巷》在诗歌的格律形式上体现着音乐美。全诗分为七个小节,每小节由六行长短不一的诗句组成,相同句式内容在一节的六句诗句的使用,相同句式结构在每节诗中的重复使用,使得全诗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流畅节奏和统一旋律。

《雨巷》在诗歌的音韵形式上体现着音乐美,虽然《雨巷》没有像中国古典诗歌中采用严格的音韵,但其采用的更为自由的“行断意不断”的音乐,更符合现代的音乐性审美。

《雨巷》将新月派追求的“便于吟诵、郎朗上口”的音乐性与象征主义诗歌追求的“注重诗歌音乐韵律暗示性和流动性效果”的象征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创造出了《雨巷》不计较平仄韵律、格律自由的韵律协调、声调和谐的独特音乐性。[1]

二、《雨巷》的主题思想

因为《雨巷》现代派象征主义的风格和诗中意象的朦胧多义,在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中《雨巷》的主题具有多种意义的解读,因此本文将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主题进行分析。在《雨巷》一诗的审美教学中,“对理想希望的追寻”和“追求爱情的主题”是最被普遍认可的思想主题,但在高中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将一首诗的思想主题限定在考试要求的标准答案樊笼里,应该尊重多种主题解读的教学方式。

(一)追求爱情的主题

《雨巷》追求爱情的主题主要体现在诗歌文本初级层面和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感经历两个方面。

诗歌文本的初级层面。《雨巷》在诗中描绘了诗人遇上了为之倾心的“丁香姑娘”并失之交臂的过程。从本文的初级层面上可以将“丁香姑娘”理解为诗人的心爱之人,这种对心爱之人的邂逅和错失是诗歌中忧伤氛围的表层营造。

从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情感经历来看,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值22岁,因大革命失败避难借住在朋友家中,爱上了朋友18岁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年轻活泼、善良大方、富有才情成为戴望舒魂牵梦萦的“丁香姑娘”,而戴望舒因为自小面部的伤疤形成了多愁善感的自卑人格,再加上陷于大革命失败后的挫折和迷茫,戴望舒的这段感情因为二人迥异的性格和其它因素最终没有修成正果。在收录《雨巷》一诗的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诗人还特意加上法文的“给绛年”,可见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恋人的爱慕是《雨巷》的主题之一。

(二)对自我形象的自喻

《雨巷》中对自我形象自喻的主题解读主要体现在:可以将诗人在《雨巷》中塑造的“丁香姑娘”的意象与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比的意象进行对比分析。屈原以香草和美人的美好纯洁自比自身的高洁,戴望舒以“丁香姑娘”自喻自己对当时社会时事的徘徊和迷茫。

从诗歌的意象特征来看,《雨巷》中“雨”和“巷”的意象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而“丁香姑娘”的意象则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指代。根据“镜像理论”的诗歌评论方法可知,戴望舒所塑造的“丁香姑娘”的意象其实表现了丁香作为姑娘的镜像,丁香姑娘作为作者自身的镜像,是自我的化身,具有相互关照和相互审美的特点。

(三)对知己的寻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雨巷》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寻找革命同道的心理寻觅过程。诗中的“我”在幽深的雨巷中彷徨、徘徊只为能够遇到那个知趣相合、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同志和知己。而“丁香姑娘”就是诗人以为可以理解自己的知己的化身。

诗歌中“丁香姑娘”在雨的哀曲中消散了她的芬芳、颜色和目光,就如同现实生活中革命同道在白色恐怖的压迫和威胁下损失惨重,最终诗人并没有寻觅到那个可以一诉衷肠的知己,只能独自在雨中哀怨的惆怅。

(四)对理想希望的追寻

“对理想希望的追寻”是高中教学中普遍认可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的解读主要是从本诗的写作背景来看。

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为了躲避追捕隐居在朋友家中,诗人深感反动势力的黑暗与残酷但在忧虑彷徨之中从没有放弃对理想希望的追寻。从诗歌多元意象来看,可以窥探出这种主题意蕴。

在《雨巷》中,“巷”的意象可以看作是反动势力的黑暗与残酷,“雨”的意象可以看作是反动势力在全国掀起的白色恐怖,“丁香姑娘”的意象则代表着诗人的理想和希望。

三、教学设计构思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审美感知

师: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雨天为背景写作的现代诗歌,在雨中许多事物都会变得朦胧、温婉,展现出独特的美感,这首《雨巷》就是以雨被写作主体的佳作之一。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的雨中,重温诗人走过的小巷。

导入手段:播放视频《雨中小巷》,播放粤语歌曲《雨巷》,安排学生通过再次朗读诗歌重温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

师:读完这首诗,你对《雨巷》的整体感知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雨巷中邂逅“丁香姑娘”的场景。

师:概括的非常精炼,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特色呢?

生:这首诗属于婉约的风格,具有哀婉幽怨、悲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师:很好,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对,那么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深入的学习,进入到朗读阶段。

(二)多种朗读方式,助力审美深入

反复诵读是打开诗歌情感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全诗内容的感知,从而更容易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助力诗歌审美的深入。

1.有感情朗读

师:《雨巷》里有偶遇的欣喜,有擦肩而过的遗憾,有思而难追的惆怅,哪位同学能带着感情来范读一下呢?

学生朗读并进行评价指导。

2.分角色朗读

师:《雨巷》中前两节是讲诗人盼望丁香姑娘的出现;中间三节是讲诗人与丁香姑娘的邂逅与分离;最后两节是讲丁香姑娘走后诗人的思念与惆怅。那么我们请三名同学分别代入到作者不同的三个阶段去进行朗读,要注意三个阶段诗人的情绪、情感上的变化。

学生朗读并进行评价指导。

3.配乐齐读

师:经过前面的两次朗读,我们加深了对《雨巷》的理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在音韵和节奏上回环往复,充满着音乐美?

生:对,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歌一样。

师:那么我们就配上音乐再来一起读一遍,这次读的过程中要着重对本诗的音乐美进行体验。

配乐朗读,进行评价。

(三)赏析意象,促进审美情趣

诗歌的意象是其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在诗歌教学中要将诗歌意象的分析作为学习重点,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升。

师:《雨巷》这首诗主要塑造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哪些意义?

生:《雨巷》这首诗塑造了“雨”“巷子”“丁香姑娘”这些意象,“雨”“巷子”的意象是为了烘托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丁香姑娘”是最重要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丁香姑娘”的爱慕。

师:理解的很好,但这些都是从这首诗的诗歌文本上分析得来的,品读一首诗还要注意“知人论世”,下面老师将讲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讲完后我们再来谈谈对这首诗意象的理解。

老师讲解诗歌创作背景,概括诗歌主题思想内容,重点讲解诗歌的意象创作和解析,完成教学任务,安排课下作业。

为此,在高中阶段处理现代诗歌教学,要借助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元教学,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带来优秀的借鉴案例,有效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深度发展,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戴望舒象征主义雨巷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戴望舒《雨巷》(节选)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秋天的梦
烦忧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