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凸显画面感之技巧探析

2022-03-18 08:37王立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画面感

◎王立鹏

记叙文要呈现画面感,首先要学会给语句添枝加叶,使之内涵丰盈。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化虚象为实象。所谓“画面感”,就是能透过抽象平面的文字符号看到形象立体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散发出盎然生机,让文字营造的意境,把读者带入生活现场,亲眼目睹人、景、物,进而引起共鸣,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要达到此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学会用“画面”来思维,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在这方面,老师对学生没有少要求,但学生仍然写不具体,缺乏画面感,关键细节展不开,描绘的内容很单调。各种原因,有观察事物的缺失,有见闻表象积累的不足,也有思想认识的肤浅,再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添枝加叶,让内涵丰富

这是初学阶段的一种扩句法,是最基础的微观描写画面的方法。其实句子的主干很简单,长就长在句子枝叶上。给句子添枝加叶,就是给句子的重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添加某种修饰语、限制语、说明语,所添“枝叶”主要是回答“主干”是“什么样”“怎样”的等问题。添加,会让句子内涵愈发清楚、丰富,枝繁叶茂就有迷人的风景,若主干赤身裸体,就显得枯燥单调。“枝叶”,一般由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描绘性或限定性的词类充当,也可由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或短语来充当。如下面的句子:

①一位老人拉了一辆小板车走过来。

②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拉了一辆破旧的小板车,嘎吱嘎吱从我对面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示例①只是呈现了老人拉车的一种现象,示例②在“老人”前加了“白发苍苍”,显示了人物的苍老;对“拉”字加了前置状语,修饰了路况;用“破旧”形容“小板车”的质量;在“走过来”前加了板车声响和老人步态的描写。这样一添加,句子便有了鲜明形象,有了画面感。

我们再看描写人物骑车的一段话:

大地渐渐黑下来,突然白花花的电光一闪,隆隆雷声接踵而至,滂沱大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他耳里灌满了风雨声,雨水顺着蓬乱的头发往下流,模糊了视线,就用手抹一把脸上雨水。他皱着眉,眯着眼,咬着下唇,弓着脊背,身子一俯一仰地用劲蹬。土路经过雨水一淋就成了泥浆,粘泥的车轮不再灵活。脚下生锈的踏板,发出刺耳的嘎吱声,很不情愿地转动着。湿透的衣衫紧紧贴着他瘦骨嶙峋的脊背,根根肋骨历历可数,手臂条条青筋凸起,颈脖也因太用力有些扭曲。

这段文字用了不少修饰语和限定语,如用“渐渐”形容天黑的状态;用“白花花”形容电光的明亮程度;用“滂沱”“铺天盖地”形容雨之大;用“蓬乱”形容风雨中头发乱糟糟的样貌,用拟人化的短语“不情愿”形容车轮转速缓慢。用“瘦骨嶙峋”形容他的身体状况。如是一添加,人物形象便活脱脱地立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种形象的画面。

二、放飞思绪,让虚实互补

有些续写对象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要写出画面就要借助联想、想象的方法化虚为实,以实补虚。虚实结合,会相得益彰,能将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实体,呈现画面感。具体来说,就是用具体的图景来显现抽象的内容,用相似的比喻来描摹某种情境。

如天“热”,这个感觉很“虚”,若就虚写虚,很难写出画面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就写得很精彩,天热得什么程度呢?老城犹如烧透的砖窑,狗趴在阴凉地频频吐着红舌头,骡马张大着鼻孔,卖货的小贩们不敢大声吆喝,强烈的阳光已经晒化了柏油路,每一个物体都闪着刺眼的光芒。作者对物体、人物、动物在烈日下的状况加以具体描摹,天“热”的程度就显示出来了,也有了画面感。

“牵挂”,这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有学生这样写:“奶奶的牵挂,犹如大雨后蔚蓝空中的道道彩虹,绚烂多彩;奶奶的牵挂,犹如赤日炎炎的盛夏里股股清风,为你送来阵阵舒爽;奶奶的牵挂,犹如沙漠里一泓清甜的泉水,给你干渴的口舌带来满足。”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母亲的牵挂化作雨后彩虹、夏日清风、沙漠泉水这些美丽意象,丰富了蕴涵,生动形象,意味深长。

声音也是抽象的,如音乐的优美动听就很难具体描摹。要写出画面,就要紧扣歌词内容,根据音乐旋律、声调和节奏,并结合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和亲身体验放飞想象,用生动的笔触来呈现相契合的虚幻物象,这样写就会有画面感。请看佳作《街头听笛》片段:

吹的是《牧羊曲》,老人一仰头,宛如天籁的曲子便从竹管缓缓流泻出来,优美旋律在我眼前幻化出一幅幅美丽画卷:一轮红日从山坳徐徐升起,寺庙响起清脆的宏钟声,鸟儿叽叽喳喳地在空中快乐飞行,山坡一簇簇鲜花灿烂地绽放,轻风捎来野果的清香,白羊咩咩啃食着绿草,黄狗东窜西跳尽情撒欢,溪水在林间叮当流淌,红衣少女轻轻摇动牧鞭,宛转的曲儿随风飘荡……

作者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它铺叙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我们带入音乐创造的精彩世界。

三、动静结合,让内容灵动

描写景物,从态势上可分为动态和静态。在写作实践中,动与静的描写往往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这样描写既有静态的诗情画意,又有动态的勃勃生机,能增强画面的灵动性,营造独特的意境,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有名学生借鉴此种写法,在《傍晚》中先描写晚霞沐浴的山峁、松林和小亭,这是写“静”;接着写蓝空变化多姿的云彩,显示出动感:“一会儿是情侣在海边悠然漫步,一会儿是猎狗张着大口在狂吠,一会儿是昂首奋蹄的战马在奔跑,一会儿是阵阵羊群在埋头食草,一会儿又是一只雄鸡在引颈鸣啼……”作者用笔灵动,静态美与动态美交相辉映,凸显了晚霞的可爱,优美的画面让读者印象深刻。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写的胜利女神石雕像:“女神站在冲波而进的船头上,吹着一支喇叭……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下半截被风吹得好像拂拂有声,上半截却紧紧地贴着身子……那身子在摇晃着,在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劲儿。还有海风呼呼地吹着,船尖儿嗤嗤地响着,将一片碧波分成两条长长的白道儿。”雕像本是静态的,作者借助想象让静态物动态化,写其身子挺进的姿态,喜悦的神态,衣裳、海风、船尖的不同声响,女神的形象便活灵活现了,展现出女神在船头引导着舰队劈风斩浪奋勇向前的雄姿,生动形象的画面给读者以感染力。

四、描人绘态,让形象鲜活

记叙文是以细腻、精确、详尽为特征,因而写人的基本笔法是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和精神风貌。具体来说,写外貌要注意人物身份和境遇,写神态要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写动作要注意用词准确形象,写语言要注意性格化,写心理要注意特定环境下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使形象鲜活,呈现立体化的形象。我们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刻画人物的方法,能从多方面表达的,不能单用某一种,多维描写的效果会更逼真,会更具感染力。指导学生作文,为了目标集中,可先采用单项分格训练,然后过渡到综合训练。

请看佳作《难忘那张脸》片段:

寒风在呼啸,我提着满满的两袋垃圾走下楼,来到垃圾桶边。只见常在小区捡废品的老婆婆也在那儿,她踮着脚,趴在肮脏的垃圾桶边上,粗糙的手伸进桶里,专注地在桶里寻找着,她的白发在风中颤动。看见我拎着垃圾走过来,他那浑浊的小眼睛顿时一亮,喃喃道:“孩子,给我。”边说,边接过我手中垃圾袋,仔细地翻找起来。眼前的老人,黝黑的脸上布满深深皱纹,眼睛浮肿,眼角下垂。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从她的神情中,我看出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和艰辛……我鼻子酸酸的。

选段多角度刻画了老人翻找垃圾的情景,用“踮”“趴”“伸”“翻找”等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其动作艰难,用看到垃圾袋眼睛“一亮”的神态和“喃喃”的语言,写其期盼获得有用废品的心理,用“浑浊”“浮肿”“粗糙”等形容词写其衰老的外貌,又用自己心理感受衬托人物艰辛。具体的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同情心。同时,文章也有了画面感。

作文运用群众个性化的鲜活口语,也能给人画面感。请看《我的老爸》片段:

老爸没有上过学,靠敲敲打打搞了些技术革新。现在,他开始学英文。妈说,六十岁学打拳,还能鼓捣成啥名堂。他只当耳边风,妈唠叨多了,老爸就说:“我读书,你听戏,桥归桥,路归路,井水别犯河水。”他又说:“过去我是睁眼瞎,如今靠自学,读报写字都不用向人讨救兵呢,这回我读ABC,你不要扇凉风了。”

此段纯属口头俗语,有不少画面感强的词语,如“敲敲打打”“六十岁学打拳”“鼓捣”“桥归桥,路归路,井水别犯河水”“睁眼瞎”“讨救兵”“扇凉风”等,接地气的通俗语言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情趣。

五、摩景状物,让对象立体

写景状物,应该开放五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心感等方面全面接收外界信息,注意描摹景物形态、声音、光泽、气势、颜色、气味、神韵等等,然后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选择若干方面精细着笔。请看下段文字:

我走近花,香气脉脉,醉人胸腔。细细端详:主干斜倚在巨石间的罅隙中,它奋力地举着蓬勃的树冠,树枝竭力向外伸展,周身遍布小刺,叶子椭圆,碧色深深浅浅,簇拥着团团蜜桃形花朵,有少许白玉般雪团紧紧抱着娇花,不愿离去。有的花含苞打朵,有的渐次开放。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黄蕊轻颤。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舞,热热闹闹,嬉戏寒风,笑傲冰雪,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驻足花前,手拈花瓣,我顿觉神清气爽。

选段用“香气”写嗅觉,用颜色、形体、状态等写视觉,用“嬉戏”写听觉,用“神清气爽”写触觉,多感官一并描写,画面感便呈现出来。

文章的画面感除了多维描写外,还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如“夕阳如血,周围飘散着的云丝被染成了淡淡的粉红色,云卷云舒,粉色渐渐晕染了半片天空,与另一片天空的深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又过了一会儿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灰蓝色慢慢地吞噬了美丽的彩霞,天黑了。”这段文字有血红、粉红、深蓝、灰蓝、暗、黑等颜色细腻变化的描写,呈现出美丽的画面。

运用拟声词也能凸显画面感,如下面句子:

傍晚,在县城东关,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紧接着就有人大喊:“站住!”有两个人顺着大道“噔噔噔……”飞跑。后边,两位警察骑着带跨斗的摩托车紧追不放。前边这两人跑着跑着分开了,有一个突然转身钻进胡同里,摩托车在胡同口“嘎噔”一停,两位警察从车上跳下来,用那五节电池的手电筒往里一照,“唰”一道白光,全看清楚了。

这段话运用拟声词“砰!砰!”写枪声,用“噔噔噔”写追赶的脚步声,用“嘎噔”写猛然刹车声,用“唰”写手电筒的光亮。对声音的描摹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显示出场景的画面感。

六、运用修辞,让语言形象

各种修辞手法各有妙用,比如,比喻、拟人能使语言生动鲜活,引用画面感强的诗句能增加文章的典雅和形象,描述性的排比句既能使语言形象,也能增加语言的气势。所以在文章中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既能给人以立体的画面,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情趣。

①我梦想到塞外的沙漠、久别的故乡、齐鲁巍峨的泰山、宽阔的长江、茂密的松林,去感受那美好的景色。

②我梦想,漫步塞外的大漠,在缓缓下坠的金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幽静庭院的圆月下,沐浴在柔和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一望无际的长江,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我梦想,来到繁茂的森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例①很抽象,语句内容局限“梦想”到的地点,没有画面感;例②运用引用古诗词描写出所到地的地域特点,营造出优美意境,显示出形象的画面。

③西风吹来雪,松林的雪夜很美。一弯弦月高挂在蔚蓝的天空,雪还在漫天飞舞,枝叶落满,地面也落了不少雪。我进入树林,忽然吹来一阵风,枝头掉落一大团雪花。树枝轻轻摇摆,不少雪花都相继坠落。

④多事的西风吹来一片银装素裹,松林的雪夜显出最浪漫的一景。蓝晶晶的天空纯洁而悠远,一弯弦月带着些许羞涩,缀在那蓝色幕布上。静若处子的雪漫天飞舞,点染枝叶。借着清幽的月光,可以分明回望雪地里镌刻的印迹。或许我的冒昧闯入吓傻了枝头的雪花,它们拥抱着摔了下来,“簌簌”地荡起一片回声。雪的慌乱也煽动起树的情绪,树枝轻摇,雪花便一朵朵、一簇簇从摇曳的树枝坠下,好不热闹!

例③写了松林雪夜景象,侧重于客观呈现,画面感不强;例④运用拟人句描摹,给人以形象的画面美,也彰显出情趣。

当然,要使文章有画面感,还要多读书,学习名家的描写技巧,要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更要勤于练笔,长期修炼。这样定会将平淡的文字打造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猜你喜欢
画面感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小学语文画面感教学研究
晚唐诗人许棠诗歌的语言艺术浅析
关于语文课文《宇宙的边疆》的探讨
浅谈广播剧“音响”同期录制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影、音、情三花并茂,令音乐课堂芬芳四溢
看得见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