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型诗歌鉴赏题题型及备考

2022-03-18 08:37◎陈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答题题型话语

◎陈 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感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标准和理念既体现在语文教材上,也体现在高考考题上。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和各地自主命题的高考试卷出现了较多的“评价型”主观题,此类题目能很好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对此类题目的探究和思考,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评价型诗歌鉴赏题型概述

(一)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的内涵

“评价型”即评价观点类题型,是指题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王植定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方面认为:在课堂初始预备阶段对各种生成因素进行充分的估计,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提问,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时间。用这一观点审视评价型题目同样适用,题目中的评价内容客观面向全体学生,层次分明又重点突出,同时给出解题的思考方向。由此角度看,这类题型可以理解为一种出现在试卷上的“课堂有效提问”。

(二)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的分类

根据问题设置句式的鉴赏角度,主要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何做”几种形式。近5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使我们看到,针对策略性知识的“如何型”问题正在成为主流。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I第16题: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依据《考试说明》,诗歌鉴赏的对象主要有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

根据引用的“评价”内容性质主要可以分为名家典籍类、诗体风格类、观点探索类。其中名家典籍类相对出现频率较高,从广义而言,此类包含古代诗词评论家和后世对诗词特点的评价。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量的多少,可以分为评语有印证性语言和无印证性语言两大类,近年的高考题多以无印证性语言为主。

评价型诗歌鉴赏题型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分类,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三)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的探究意义

1.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提升的过程,“问题情境”是思维生发的根据地。评价型话语就是一种特殊的情境,需要学生走入其中,理解评价话语的内涵,构建和文本的关联。对该题型的思考与探索,可能会引起学生已知、新知和未知的冲突,刺激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相关信息,加工转换后给出思考推断的结论。

2.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反哺课堂教学

评价类题型直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命题考查涵盖“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具体表现为:

①题型体现核心素养“人文积淀”部分“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要求,从方法和实践角度考查考生技能素养。

②题型体现核心素养“审美情趣”部分“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意识和能力角度考查考生审美素养。

二、评价型诗歌鉴赏题学生答题现状反思

(一)忽视“评价”语言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I题第16题为例(题目见上)。笔者让本班学生做了这一套高考题,通过抽样检查学生答案发现,部分学生直接忽略“委婉劝告”的提示,径直分析起诗歌第二句的意蕴;部分学生注意到了评论型话语,但是无法准确理解“委婉”“劝告”的内涵,认为直接抄一遍题目,随意写出答案即可;个别同学把此题理解为情感概括题,答出了诗中体现的诗人情感。于是这些忽视“评价”语言的同学就写出一些似是而非、并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由此亦可看出学生审题能力的不足。

(二)对“评价话语”理解不深刻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先解读题目涉及的“评价话语”,只有把握了这个关键,才能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正确的解答。而“评价话语”涉及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等诸多内容,平时多注意积累知识,考试时才能融会贯通,理解准确而深刻。然而学生在实际作答中,经常不能把握要点,对“评价话语”解读肤浅。

2015年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题目见上),显而易见,此题评价话语中最重要的一个字为“巧”,而“巧”又可以有多种解读,如巧合、巧妙、巧言等。而部分学生往往偷换概念,把“巧”解读为“好”,题目就变成了“好在哪里”,如此,就和题目本意风马牛不相及了,学生答案也就和参考答案差以千里了。

(三)不能结合诗歌,脱离文本

诗歌鉴赏主观题考察形式千变万化,不变的都是对诗歌本身的考察,所以不论解答何种题型,最重要的都是回归诗歌文本,结合全诗内容作答,而非就题目论题目,本末倒置。然而部分学生解题时,反而因为对评论话语的理解深入全面、“很有话说”等原因,忘了题中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要求,大谈特谈,最终脱离诗歌,成为无本之木。

以2021年北京卷第14题为例,题目: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部分考生文史功底较好,对“以理见长”四字感触颇深,于是在试卷上大谈宋诗的理趣、宋诗冲淡平和的意境,完全抛弃了“苏轼”和“后四句诗”的限定,虽然答题字数较多,但得分寥寥。

三、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路径

(一)解题路径探索

1.读懂“评价话语”,明确命题方向

题目中所引用的材料(评价话语)是命题的方向,因此,读懂评价语言的鉴赏对象及鉴赏角度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理解材料的内涵,才能找准命题方向。

以2021年北京卷为例(题目见上),显然,解答此题需先理解“以理见长”的内涵,此处的“理”,可以理解为理趣、哲理,体现宋代诗人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的观照与思考,是智慧和心境的外化,所以绝非浮于表面主观浅显见解,而是深入人生本质的理性思考。本题难度较大,注重对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体悟的考查。诗中“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的意思是:鱼儿和鸟哪里知道,只要我的内心安适悠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诗人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因而感到闲适自在的心境,侧重写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关系。后两句侧重写诗人超然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意即“未必就是这样和谐、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因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也能够自得其乐。

2.抓住关键词,寻求解题途径

在读懂材料评价话语(鉴赏对象和角度),明确命题方向之后,第二步需要理解材料表述的重点,找准答题方向,再依据诗歌鉴赏规律,找出对应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找到解答题目的途径,为制定答案铺平道路。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I第16题为例(题目见上),此题前人评论中“已”“委婉”“劝告”为关键词。“已”字可看出这种委婉劝告的意思后文再次出现了,并与第二句相照应,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后文情感推断第二句的句意;“委婉”一词可见此种情感并不是直接明显的体现,或许是借助于景、事、物等来展现,再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劝告”一词有劝谏、劝诫之意,表达委婉的提醒。诗歌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经住过的东林寺,不知道你是否去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此时被贬江州,当地有佛教高僧惠远居住过的东林寺,诗人担心白居易被贬失意而沉迷于佛理,表面是询问白居易是否去过该处,实际是委婉劝告,为结尾劝诫做铺垫。诗歌尾联直言“莫谩拘牵雨花社”,劝告友人不要被宗教束缚而沉沦,并以“青云依旧是前途”来开解他,认为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要有信心。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劝诫”的主旨,分析第二句的“委婉”之处。

3.回归诗歌,完善答题细节

规范作答是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重点。高考阅卷是根据采分点计分,因此完整的答题步骤是得高分的关键,而此类题型的部分答题步骤也隐含在所引用的材料之中,这正是此类题型的难点,也是拉开得分距离的落点所在。

以高三模拟题《赠卖松人》为例,题目: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此题关键词除了“婉”“讽”外,还要注意“全诗”“语言”这两个词,所以解答时务必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歌原文,整体作答,不能一叶障目。本诗语言的“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所以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语言含蓄委婉。

据此,可以总结评价型题目的解题思维为:第一步,辨析并解释出评价语的意思,以确定鉴赏对象及鉴赏角度;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并结合作品本身内容加以分析;第三步,综合考量,全面关注题目信息,并注意细节,回归文本,形成序列化答案。

(二)要关注学生答题学情

影响学生正确作答“评论型”诗歌鉴赏题的因素较多,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调查问卷、分析答题卡等方式全面深入的了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此才能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

教师对此类题目的指导点拨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学习需要从最基础的感觉阶段开始,到接收各种语言信息的感知阶段,到最后理解思考和吸收的认识阶段。所以,语文学习永远是内化优于外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吸收,任何问题的设置都要遵循学生接收的规律,从浅入深,逐层深入,再融汇贯通,最终达到灵活迁移。教师可以评论型题目拆解成若干部分,分层讲解,逐渐深入,最后再统一答案和要求,顾及不同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然后再类比迁移,从而真正教会学生如何作答。

(三)把备考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

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看似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题型,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距离较远,平时无法把握,只能通过题目训练提高,实则这种考题贯穿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只要做个用心引导的有心人,就能把答题技巧融进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很多课文都可以用诗句和名言来导入,当我们引用他人的对某篇课文的评价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评论”。在导入《屈原列传》时,可以引用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导入,而“绝唱”是对《史记》史学地位的肯定,“《离骚》”是对《史记》文学方面价值的赞美,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加深对评价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个探究题经常有不同解读,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番辩论,先驳倒对手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驳倒对手的过程也是对他们评价进行解读和辨别的过程,树立观点的过程也是回归文本“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过程。《锦瑟》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有“恋情说”“悼亡说”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引导他们辩论,如此来提高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审题解题能力的提升。

任何形式的题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而不是脱离教材、脱离课堂的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关键是回归书本和课堂,而非答题模板的套用,教师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提升”的理念。评价型诗歌鉴赏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探讨与探索,我们仍然要深入钻研考试题目,深入了解学生,去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以期尽可能完美,促进学生成绩提高。

猜你喜欢
答题题型话语
邀你来答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邀你来答题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