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时,情怀不拘
———从《雨的四季》看写景散文

2022-03-18 08:37◎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秋雨写景景物

◎王 烁

刘湛秋《雨的四季》入选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读来朗朗上口,像听一曲美妙的轻音乐一样赏心悦耳,按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提法,是一篇“不隔”的上佳作品。写景散文貌似描绘景物,其实重在抒情,难在写人。这篇文章借雨写景,以雨抒情,题名“雨的四季”,而非“四季的雨”,重点其实不在雨,而在于四季,在于岁月,在于附着在岁月轮转之上的厚重情怀。在层叠的描绘中,由景入情,由情入心,这种不拘一格的灵动写法,在写景散文中独树一帜,笔法上乘,值得欣赏和鉴纳。

一、雨的到来,打湿了季节,温润了岁月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生命就会缺失活力。《雨的四季》中对雨水这个具象的描绘并不多,大量的是对雨下之后给万物带来的生命之光。比如在春雨一段的结尾说道:“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经过春雨的浇淋,每棵树像睁开了冬眠的眼睛,变得精神焕发了,叶子开始萌发了,绿茵茵的好似波浪一般,小草则像蚯蚓一样滋滋地钻出地面,呼吸着香甜的空气。这一切,不都是生命破土而出,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吗?对春雨本身,只用了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一句来勾勒一下,但让人处处感受到了雨的存在,感受到天降甘霖带来的律动与喜悦。

这种衬托式的写法,小说中多见,在散文中却不多,作者十分娴熟地运用到雨的描绘中,对写好景色散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当然,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之所以没有大篇幅的直接写雨,是因为作者本身写的就不是雨,写的是被雨打湿的季节,被雨温润的岁月,对雨的热爱,只是热爱生命、寄情山水、感恩世界的外在投影。雨,只是一个引子,爱,才是贯穿整篇文章的灵魂。因为心中充满爱,所以不管四季中的哪一季,不管狂风暴雨还是寒冷冬雨,在作者笔下,总能提炼出温情脉脉的岁月留痕。这也是这篇写景散文让人觉得浑然天成,一点都不“隔”的妙处所在。

比如,对于冬季,开门见山说“人们会讨厌雨吧!”因为数九寒冬,下雨下雪会让人感觉更加寒冷,出行也更加不便,是人人印象中的“恶劣天气”,唯恐避之不及,自然会觉得讨厌。但在作者笔下,春雨贵如油,人见人爱,冬天的雨,同样具有它的独特魅力,值得珍惜。因为这个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变成了其他三个季节都没有的美丽雪花,这是雨的精灵、雨的公主,是造物主在年末送给人们的最后一件礼物。从开头的心生厌恶,到结尾的珍贵礼物,饶了一大圈,让不讨喜的冬雨成功逆袭,从无人问津的“灰姑娘”变成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而且通过短短的四百多个文字,就完成了这样惊人的回环转折,不得不感佩作者笔力之老道,为文之精巧。

雨来了,世界变得柔和温暖,这就是《雨的四季》给读者的整体感觉,也给我们创作写景散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谋篇布局的时候,作为作者,必须首先有整体感,有设计图,对自己要表达的景物,有清晰而独到的印象,写出来后,才会给读者留下明晰而深刻的阅读美感。否则,一团浆糊,形散神也散,写出来的文章也像散架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表达的核心越简单越好,就像这篇散文,总归起来就是一个公式:雨=爱。就这么简单,但迸发出来的能量,却像核弹爆炸一样,冲击力巨大,传播也很悠远。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雨的性格,融入了时光,增添了色彩

写景,最忌把景写呆,枯燥无味。一般来说,景物描写,不像小说故事情节一样吸引人,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甚至老师在课堂讲解时,碰到写景部分,要么一带而过,要么直接跳过去,好像写景可有可无,甚至浪费时间,这在初中以记叙文为主的阅读实践中经常能碰到。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文本本身,写景确实是“过场戏”,作者没太用心去写,读起来没什么意思,干巴乏味,即使舍弃也不影响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二一个是阅读者没有“参透”作者的良苦用心,写景毕竟是相对委婉的表达法,欲解其中味,需要“捻断数根须”的韧劲,一般读者是达不到,也不愿作这样的艰苦思考,因此写景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边缘化被忽略的段落。而《雨的四季》作为一篇独立的写景散文,能得到赏识,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阅读这篇散文,丝毫没有读一般写景段落的痛苦感,不会让读者调到快进模式,反而让人有种慢下来,逐字逐句悉心品尝的阅读渴望,舍不得漏掉哪怕一个标点符号。这种吸引力的源泉,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作者从头到尾都把雨给拟人化了,四季的雨,有着不同的“人物”性格,读散文,像看小说一样,心情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波动,让人欲罢不能,一直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雨的内心世界。一句话,就是把无生命的雨写活了,把人之外的景物写到人心里去了。

雨的性格,体现了时光特色,跟季节的性格一样,比如夏季:“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夏季容易出现暴雨,明明是突如其来的一场雨,伴随着电闪雷鸣,让人生畏,在作者的笔端,却一点都不可怕,反而应该主动迎上去,连伞都不打,斗笠也不戴,敞开接受上天降下的甘霖,让自己来个“当头浇,洗个雨澡”,如此浪漫大胆、匪夷所思的行为,和夏天的性格是十分匹配的。到了冬天,雨的性格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再张扬热烈,而是内敛吝啬了,但即便这样,对于偶尔洒下的雨滴,人们也是十分欣慰的,就像小气的人占了便宜一样高兴。在四季轮换中,雨的性格、季节的性格、人的性格,三位一体,天人合一。这样的描写,如果说“雨的到来”是素描,那么“雨的性格”就是添彩了,让景物显得更加灵动而丰富,和现实世界一样,五彩缤纷。

这种把景物拟人化,融入时光轴中去增光添彩的笔法,是写景散文不落俗套,增强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尤其作为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记叙文写得流畅,散文写起来经常卡壳,写景更是两三句就没词了,好好学习作者给景物添加性格色彩,文章就会立刻熠熠生辉、色彩斑斓起来。

三、雨的情怀,寄托了愁绪,涤荡了人生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的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写景散文,绝不是对景物的白描,而是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思。当然,作者有作者的情怀,读者有读者的情怀,作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阅读,是底色与上色的关系,同一篇文章,在不同读者的心中,总会荡漾出不一样的波纹,并不会拘泥和受限于某个模式,优秀的文章更能给读者千般感受、万般心绪。《雨的四季》就是这样,每个人读,每次去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触,因为人从来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尽管这条“河”的名字、形状并没有变,变的是人生,是生活。

这篇散文,整体或表面上看是活泼的,欢快的,充满生命的勃勃生机,但细细咀嚼一下,仍可以咂摸出一缕淡淡的愁绪,对逝去时光的永恒怀念与留恋,这是作者不经意中的流露,也是人类对于无法掌控的光阴流逝的永恒心结。世界越美好,这种情绪就越浓烈。愁就一个字,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却各有不同。在作者心中,这种情怀,在秋天的雨中,有着十分委婉精妙的表达。

悲秋,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课题,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弟子宋玉就发出了“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幽叹。直到清代,诗人陶宗亮又仍《秋暮遣怀》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熏染至今,作者刘湛秋也不能“免俗”,在文中,我们感受到,秋雨催熟了秋天,收获的喜悦,伴随而来的,就是月满则亏,高潮即将褪去,秋雨来时,“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这种情思,就是对无常的无奈,对时光匆匆的无语,最终在人们心中,秋雨带来的,就是“凄冷的雨滴”了。但是,这种反思,这种惆怅,也是最好的灵魂净化器,让我们相信,“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这种悲喜交加的写法,在写景散文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让文章显得更加厚重、深邃,但要写好却不容易,刻意地去悲,就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感了。《雨的四季》好就好在这种愁绪是不着痕迹的,对人生的思索与希冀,巧妙地潜伏于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朦胧美。因此,读懂了《雨的四季》,就读懂了曲曲折折的人生,雨的四季,也是人生的四季,不管读者正处在哪一季,都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激荡。

写景散文写的这么富有张力、哲思,让文章分量十足。同时,文笔清新自然、没有故作高深,这才是《雨的四季》所体现出的境界。

猜你喜欢
秋雨写景景物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秋雨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秋雨
记得告别时秋雨淅沥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