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员常态化教育路径研究

2022-03-18 08:51王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团员常态

■王鑫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网民仍以2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38.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17.8%[1]。高校正是青年人聚集度较高的所在,而且高校的团员比例达到90%以上,因此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团员意识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影响到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为对高校共青团员常态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调查问卷427份,其中有效问卷404份。调查对象集中在19岁到25岁之间,其中大一团员占比35.12%,大二团员占比25.61%,大三团员占比13.66%,大四团员占比24.39%,研究生团员占比1.22%,并对56名团员进行访谈。

调查显示,有65.72%的团员小学时就有网络账号,34.28%的团员初中时有网络账号,而微信和QQ这两个网络社交平台的账号覆盖情况达到100%,有微博账号的团员也高达96.86%。可见,高校团员在网络中的活跃度占到很高的比例。在新形势下做好团员的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径以实现对团员进行“常态化”教育的目标。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微时代”

“微时代”一词来源于媒体传播领域,首次出现于2010年。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开启了中国的“微”时代。从网络的流变的过程来看,它也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改变了媒体的形态,它形如一条带有敏锐嗅觉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力量的汇集。随后出现的说说、微信等网络传播形态,不仅仅代表了互联网的新形态,也形成了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它们以外包式的新闻聚合每一个微小的个体,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微革命”。

“微时代”即以微博等微型网络互动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特征[2]。

(二)常态化

常态化指的是形成常态的、不间断的状态。我们通过问卷对可以成为“常态”的频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8.05%的团员认为某项工作3—5天出现一次可以被称为“常态”。

当前的高校思政引领工作的性、反复性等问题凸显,因此必须要做好在团员教育工作中体现为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把学习教育纳入日常轨道。常态化教育就是用好日常的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切实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润物无声、久久为功,以此推动团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目前高校共青团员常态化教育中存在的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团工作中已经很重视“微时代”这一背景并做了很多努力,尤其“两微一端”的建设也卓有成效,对于团工作“常态化”的工作频度完全达到了团员对于“常态化”认知的标准,但教育实效还有待提升,调查显示在团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矛盾。

(一)团工作系统化和信息碎片化之间的矛盾

团工作是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团工作的内涵和阵地也有了发展,这就决定了团工作的推进必定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但系统化工程遇上“微时代”就出现了矛盾。“微时代”自身具备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方面的优势,但它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息碎片化、传播裂变化、网络泛在化、文化世俗化、价值多元化及社会偏平化[3]。其中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团员的影响最为巨大。所谓信息碎片化就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4]。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如果不能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就会被分散,影响我们对整体的理解,甚至造成断章取义后果,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如有部分团员在接收信息时只选择自己愿意接收的信息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造成了接收和理解信息时有不可避免地有片面性,不能对信息进行完整客观的理解和分析。“微时代”的这一特性对团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和“微”阅读习惯之间的矛盾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三个特点:单向性、单一性和单调性。单向性是指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下,一般都是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传递途径,渠道比较少,方向比较单一,在信息管理时呈纵向体现;单一性体现在传统媒体语境之下,信息往往以政府或组织为发布主体,即我们平常所提到的“官方信息”,公共信息在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当中,信息一般来自具有政治管理和政治决策的主体,信息对流不平衡,所谓“民意”的体现信息相对较少;单调性则体现在信息发布的形式上——在传统信息发布中,为保证信息发布的完整性,可能篇幅较长,文字较多。而在“微时代”背景下,以信息图、短视频、微博、微信为主元素,语音+图文的传播方式已经形成一种潮流,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团员,更是已经养成了与此潮流相匹配的阅读习惯,比如更善于“读图”,更愿意相信“图像”,不愿意花大量时间获取信息等。阅读选择相关调查显示,85.37%的团员更愿意读“标题很有趣”的文章,75.61%的团员会选择有“配图”的文章阅读,54.88%的团员会选择视频,而选择传统文章则只有9.76%。这样的阅读倾向就造成了有些信息单纯为了迎合阅读量或点赞量而牺牲信息的价值引导等功能,对我们面向团员进行引导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想教”和“想学”之间的矛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目前在对团员的日常教育中大多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以团校为例,线上培训一般是老师讲课的视频或课件的共享,线下培训相对传统,一般采取集中授课、走访调研、社会实践、小组讨论等相结合的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大多是理论学习、形势分析等,这些培训内容大多体现为团工作者们希望团员们学到的,体现为“我要教”,而调查显示,团员们最想学的是实践操作类的内容,比例高达76.83%,其次是制度解读类,占比52.44%,再次是理论学习类,占比45.12%,相对较低的是榜样事迹类,占比41.46%。关于培训形式的调查则显示48.78%的团员愿意选择网络自学,选择集中授课的则占比35.37%。关于主题团日活动的调查显示,对于团员在线下参与主题团日活动的频率,有59.76%的人认为一个月一次,但在“最近一次主题团日活动”的主题选择中则有56.1%的团员选择“政治学习类”,结合调查中体现的团员最想学的为“实践操作类”,可见“想教”和“想学”之间并不统一。在传统团员教育中,教育者最希望教的是理论课,而在面向团员的调查中,团员也认为自己的短板是理论学习,但体现在“教”和“学”的具体实践中仍会出现“想教”和“想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利用“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团员的信息接收倾向达到教学相长,是给我们提出的一大挑战。

(四)“微”平台信息发布与团员实际关注之间的矛盾

“微”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载体,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增添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丰富了学习途径和资源,但“微”平台运行中能否得到较高的用户黏性,对加强高校团员的教育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会自觉利用‘微’平台进行有关团工作的学习吗?”选择“不会”的占56.1%。对于“网络上喜欢看哪类推送?”占比最高的三项分别是“娱乐”,占比91.46%;“社会百态”,占比76.83%,“旅游”占比54.88%;“政治学习”项只占比28.05%。对于“网络推送时你会选择哪些内容进行阅读?”占比最高的为“生活知识普及”,达到80.49%;其次为“公众人物生活或工作”,达到74.39%;比例最低的是“国际形势分析”和“政治理论学习”,分别占比30.49%和14.88%。

由此可见,“微”平台在发布政治相关的信息时用户关注度不高,相反一些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更容易受到团员的关注。

三、优化大学生团员常态化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进一步完善网络推送的制度,规范网络道德,促进互联网自律和他律二者有机结合。网络监督部门,尤其是高校的监督部门应当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加强对“微平台”的监督管理和对团员的网络教育,只有将自律和他律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和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掌控,这也是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方法[5]。与此同时,一线工作人员要加大网络监督控制力,在加强网络各个信息内容的整治和维护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严格规范网络行为,及时清除网络有害垃圾,治理网络资源,加大对各类负面信息传播的打击力度,及时辨识并删除不良网站,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而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信息平台。

(二)加强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对接

现代媒体具有呈现形式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读性强等优势,但具有缺乏严谨性、缺乏深刻性、缺乏权威感的劣势[6]。传统媒体却具有信息渠道可靠、监管力度强及具有一定权威性等优势,现代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信息源影响,尤其在目前“自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现代媒体信息来源和发布内容监管压力凸显,如抖音、优酷等视频平台,在实际运营中都遇到过因信息监管不完善而产生不良后果的影响,但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因此,要实现对于团员的常态化教育,并达到教育的预期实效,必须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进行有效对接,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教育的亲和力,使团员在接受信息时摆脱“高大上”的刻板印象,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进行提炼和总结,进一步体现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力求将教育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有趣的结构优化,深入浅出,以学习者感兴趣的形象出现,给学习者带来亲近感,增强教育的渗透力。

(三)升级常态化教育内涵设计

内涵设计倡导人文关怀、心理感觉,强调舒适性和人情味与文化内涵。要实现对团员教育的常态化,不仅要在工作频度上达到“常态化”的标准,而且应当从团员的阅读习惯和学习需求出发,来保证教育的实效。2016年,习近平主席就曾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因此,我们在对高校团员的教育中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团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不把他们看作是纯粹的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发挥主体性地位,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可以尝试通过各种“微平台”发表一些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和新闻,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团员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师生良性互动,增加人文关怀的因素,注重情感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团员的知识面,丰富视野,同时还为团员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不断增强学生团员对思想教育相关工作和学习的兴趣,提升教育实效性。

(四)强化“微时代”人才队伍建设

要做好对团员的常态化教育,必须保证在“微时代”牢牢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团员的正确引导,传播正能量,建设一支“网络素养强”的队伍必不可少。首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能只活跃在线下,必须努力建起一支熟悉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能完成线下的教学,也能够适应新环境,运用网络技术完成对青年团员的引导,配合专职团干部跟进团员网络动态,做好信息把关。其次,培养“微领袖”。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度,具有较高的网络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丰富和发展自身话语体系的能力,并掌握微平台运行规律,占据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使正向引导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最后,搭建“微时代”监督人才梯队。他们必须善于把握信息传播的特点,能够深入到团员中去,捕捉鲜活积极的价值内涵,以便整合资源,在保证工作频度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提升信息传播平台的黏度,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用团员们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强沟通,提升教学统一度。

开展高校团员教育,应当积极发挥“微时代”的特性和优势,拓展团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内涵,优化呈现方式,推进媒体对接,建设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把握好价值导向,实现教育过程中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兴趣与教育的无缝对接,达成教育和生活的深度融合,确保对青年团员教育常态化的落实。

“微时代”对团员的常态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打破“单一”教育路径的壁垒,深入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继而做好网络引导工作,占领网络主阵地,同时做好条、线配合。通过充分发挥合力育人团队的作用,不断推进各类平台、各种项目的协同融合,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以此促进青年团员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常态化地受教育,拓视野长才干,为团员的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微时代团员常态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