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儿童康教自主融合
——以N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2022-03-18 09:37陈洁焦静江丹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特教福利院康复

陈洁焦 静江丹

(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康教融合不仅仅是康复教育课程的简单叠加,更是涉及两种资源的整合。在儿童早期接受康教融合干预有利于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及就业奠定基础[1]。儿童福利院孤儿大多数是由于先天残疾被家庭抛弃,对康复教育有长期的需求,但通过走访儿童福利院以及分析已有儿童福利院康教融合文献发现,现有儿童福利院康复和教育基本都是分开设置的两个部分,部门之间的合作及关联性较弱,即使有部分正在实施康教融合的儿童福利院,实施路径大多都是借助外力即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2]。较少有儿福院能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康教融合。第三方康教技术水平毋庸置疑,但缺乏对院舍儿童基本情况的了解。为此,N儿童福利院开拓适合本院院情的康教融合路径,为特殊儿童康教融合提供参考。

一、引进专业仪器设备,形成康教融合同心圆

专业设备的配备能有效保证康教质量。N儿童福利院院内设康教部,配备PT、OT、ST、针灸、多感官5个康复室、1个临时康复点(方便儿童就近康复)、4个教学班以及音乐、美术、科学、stem、情境模拟、体育室等功能教室,为康教融合提供了基本的场地保障。康复器材的选择方面,通过定期外派人员参观交流,借鉴他院的康复设施配备经验及邀请专业人士来院指导进行。2019—2020年两年间,N儿童福利院派出教师、康复师走访了省内5家、省外两家儿童福利机构,学习脑瘫儿童康复、感统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借鉴先进单位设施设备购买经验,并到设施设备工厂进行实地考察。目前已配备磁震治疗仪、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熏蒸治疗床、体感互动仪、肌兴奋治疗仪等近百种康复器材。此外,N儿童福利院还创新将康复和教学区域进行融合。康复室内设教学区域,配备教学桌、适用教具,教室内设康复区域,配前庭觉、触觉、本体觉等感统训练器材。在设计康复目标、教学目标时,康复师和特教教师运用现有设备,将康复目标、教育目标有效整合起来,改变了康复、教育过程功能单一的现象,形成了康教融合同心圆。

二、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夯实融合基础

与儿童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是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传统的康复训练强调机械训练,忽略了儿童的内心感受,必定导致儿童主动参与难、儿童体验感差的局面,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3]。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中心,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师生之间难免有疏离感[4]。N儿童福利院在提出康教融合理念后,通过创设安全的环境、清晰的情感表达、界定清晰的规范等方式与儿童建立信任感。物理环境安全方面,N儿童福利院院内成立了儿童安全责任小组,科室设安全员。安全员每日在下班前都会进行安全排查,将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上报给安全小组,后勤保障处及时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安全小组每月组织部门负责人员进行再次排查,并及时通报排查结果。此外,工作人员每日会使用消毒柜对儿童餐具进行消毒、使用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环境消毒,消毒液对康教器材表面进行消毒,充分保障了康教的物理环境安全。在情感表达方面,康教部每月都会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活动,将康复教育与儿童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健康、感恩、有爱的儿童。2020年康教部共开设主题活动18次,通过妇女节、父亲节、儿童节、感恩节等主题活动引导工作人员和儿童互相表达情感。还通过“牵手同行”项目,以“结对子”的形式,一名工作人员与一名或多名儿童结为父母子女,深入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加深他们的感情。无规矩不成方圆,儿童年龄小,纪律意识差,约束界定不清晰会导致儿童秩序混乱,不能形成坚持的良好品德。在康教融合儿童管理方面,一是制定康复教育时间表,培养儿童时间观念。二是通过制定家规、班规等界定清晰的规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吸纳培养人才,为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人才是机构发展的核心动力,N儿童福利院现有专职康复师6名,康复护士4名、康复护理员3名、特教教师7名.此外还通过三种渠道吸纳培养人才,一是通过自主培养、外派学习双轨制职工培训方式提升队伍质量。N儿童福利院非常重视职工的专业成长,院内成立“爱心妈妈学习课堂”,每周开展一次学习,目前课堂已经开展了3年共130多次学习,对特教教师开展了儿童康复训练知识的培训,对康复师开展儿童沟通教育方面的培训,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考核,检验职工学习效果。此外还定期外派职工学习,外派学习员工在学成之后要立即在院内开展汇报课,交流学习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习收获惠及更多职工。二是通过公招、招聘、人才引进等多种招聘途径引进康复、教育专业人才。N福利院的用工形式目前有三种,编制内、聘用制以及合同制,为了贯彻人才兴院战略,儿童福利院持续通过编制内引进优秀人才,并给予员工人财物方面的支持,鼓励员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产业两手抓,做到人尽其用。三是通过外聘专家定期指导工作,儿童福利院与当地三甲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合作,通过送教上门、康复案例讨论、讲座、座谈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来院指导工作,获得了业务、研究、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四、融合贯穿全程,合力共促学生发展

N儿童福利院将康教融合贯穿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儿童入院时,院内会开展五位一体评估,即医疗、康复、教育、社工、护理五方面的评估工作者,评估儿童五方面的既有能力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儿童教学安置和生活安置。目前N儿童福利院教学安置情况有三种,普校随班就读、院内特教集体就读以及以康教融合的个训班、小班制。生活安置情况主要有集体养育、类家庭养育和家庭寄养几种方式。安置于康教融合班的学生,在接受训练前,康复师和特教教师又会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估,评估工具有:GMFM88项粗大动作发育量表、FMFM精细动作量表、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量表、构音障碍评估量表、儿童智力评估量表,评估儿童在肢体、言语、智力方面的障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细分儿童需要接受的训练类型及内容,将情况接近的儿童进行小班安置,将情况极特殊的儿童进行个训安置,既尊重了差异性又合理利用了资源。最后再由跟班康复师、教师拟定康教计划,开展工作。

也就是说,从儿童入院至整个成长过程,与其相关的所有评估工作的开展、安置结果的讨论、康教计划的制定都是康复师和特教教师共同参与的,他们共同决策、共担责任,合力共促学生发展。

五、康教融合效果案例

舒舒,8岁。来院时诊断为先天性无肛,后接受开肛手术,术后其肛周肌力功能仍然非常弱,需接受持续康复训练。舒舒从2岁开始接受训练,3岁安置在院内蒙氏班接受蒙氏教育。6岁时舒舒本应该进入普校随班就读,但由于其肛门功能性缺陷导致大便失禁,每日需要使用卫生棉及时清洗去除排泄物及异味,在普校多有不便。且舒舒由于缺席课程导致他学习方面很吃力,跟不上校外教育节奏。因此,舒舒暂时被安置在院内特教A班。在看到蒙氏班同学相继进入普校后,他的内心在渴望与艰苦的冲突下,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麻木。当问及未来,他也迷茫没有目标,小小的他没有一点儿童的天真活力。康教融合后,康复师和特教教师讨论了舒舒的情况,决定一是将舒舒的康复时间进行调整,将原本时间分为两段进行,安排在儿童上午下午课后,既可以使康复教育无缝衔接,为舒舒外出学习打好基础,又避免了一次训练时间过长的枯燥,儿童更易接受。二是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舒舒每次的训练内容包括臀桥训练、侧卧举腿、俯卧后举腿、仰卧位夹球、开合跳等多个项目,训练任务重,训练方式机械化导致他容易疲惫、配合度差,训练效果不理想。康复师通过观摩特教课堂发现结构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也可引入康复训练中,形成结构式、游戏式康复法。结构式康复法注重将有难度的训练项目分解成几个板块,逐一训练,打牢基础。游戏式康复法强调将机械的康复训练融入儿童游戏中,强调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训练的趣味性。三是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康复师和特教教师会定期沟通,对彼此的进度有所了解。康复师在康复时会对舒舒的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教师将部分康复训练方法融入课堂中,帮助巩固彼此的训练效果。在康复师、教师的不懈努力下,舒舒逐渐改变了懈怠思想,其大便控制能力得到加强,漏便次数明显减少,基本能做到无异味,舒舒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见到工作人员会主动打招呼。他于2021年9月走出福利院,进入普校幼儿园大班进行学习。

海海,6岁,严重唇腭裂患儿,唇力度非常差,出生就被家人抛弃,经3次手术后,仍存在严重构音障碍、发音不清晰、不能发翘舌音和爆破音、不能鼓腮、咂唇,龇牙时口部肌肉活动不充分等问题。海海就读于院内蒙氏班,学习语言发音、数数等简单启蒙教育知识,为今后能进入普校做准备。由于外貌和发音的原因,海海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且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经常自己一个人悄悄哭泣,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员无意间说的一句话,也可能是由于同学之间为一个玩具起了争执。康教融合后,康复师和特教教师再次对海海进行了评估。确定海海的主要问题是发音问题和情绪问题,康复方面要加强对他的口肌训练和构音训练,特教教师要着重引导他形成稳定积极的情绪。在康教融合课上,康复师、特教教师运用交叉训练法,将教学和康复目标融合起来,交替进行,避免了训练的枯燥感。康复师通过手法按摩和口肌训练器加冰棉签刺激口部肌肉感知觉,使用压舌板提高他的唇力度,为他打好训练基础。特教教师将口部操、口肌训练纳入教学活动,口部操以韵律操的形式进行,包括打老虎,小蛇出洞等环节,符合儿童兴趣。通过吹泡泡、让风车转起来等游戏活动,引导儿童调节呼吸、进行唇力度的训练。海海非常喜欢调整后的课堂形式,每次都积极参与。针对海海的情绪问题,蒙氏班教师还专门开设情绪管理系列绘本课程,通过《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生气汤》《菲菲生气了》等系列绘本故事,引导儿童识别情绪、正确表达、管理情绪。在康复师、教师的不断鼓励和肯定下,海海的康教训练配合力度大大提升,目前他的发音清晰度有所改善,口部肌肉活动范围也得到增大,基本能进行日常生活交流,也没有再出现过情绪失控的现象。他于2021年9月从院内蒙氏班毕业,进入普校幼儿园大班进行学习。

六、康教自主融合总结与反思

(一)康教自主融合的优点。自康教融合项目开展以来,像舒舒、海海这样从中受益的儿童还有很多。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职能单一化不同,儿童福利院具备康复、教育、医疗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是康教融合的最佳依托。在自主融合过程中,福利院掌握融合的绝对主权,可以根据融合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根据融合情况自主调整融合策略,具有很大灵活性。融合由儿童熟悉的人员开展,对儿童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评估,使融合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融合过程强调儿童中心、问题中心,注重调动了儿童的主动性,保证了融合的效果。康教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秀经验,既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也促进了融合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康教自主融合的短板。康教自主融合对员工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给员工带来挑战。康教融合不单是康复师和特教教师的沟通交流,更涉及到两个专业的融会贯通,彼此围绕儿童问题贡献所学精华,既是干预的过程,又是学习的过程。其次,康教自主融合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无论是员工学习、设备配备,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支持。康教自主融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特殊儿童的残疾大多都是先天性、永久性的损伤,不是能通过短期康复、教育就能完全好转的,融合效果的呈现需要时间的等待。

(三)康教融合工作下一步探讨。

1.加强多方联动,巩固融合成果。特殊儿童记忆的容量及持久性都远不及正常儿童,仅仅依靠融合课程中的训练,见效是比较缓慢的。儿童生活在社会情境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要多方联动,才能巩固融合成果。如机构内儿童除了接受教育、康复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区域活动,特殊教育学校儿童除了在学校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生活护理人员和儿童家长可以将手部肌力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物品匹配训练等训练内容融入到儿童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端碗搬凳子,穿衣叠被,蔬菜水果分类等方式巩固儿童的训练效果。

2.持续不断学习,促进知识更新。康教融合中康复师、教师不仅能运用专业方法对儿童进行评估干预,还要打破思维定式,将两门知识结合,以新的视野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要求他们要不断学习,促进知识的更新。

3.以融合为契机,打造科研项目孵化园。康教融合以小班或者个训的训练方式,将儿童置身于实验情境中,两科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学生特点自主设计课程,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以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为切入点,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成理论,产学研相结合,成为科研项目的自然孵化园,研究出更多可推广的方法,使更多特殊儿童受益。

猜你喜欢
特教福利院康复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BABY,COME BACK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善待今天的老人 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小记者采访敬老院院长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顾秀莲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共度“六一”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