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自觉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培养生态新人研究

2022-03-18 11:34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价值

刘 廓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8)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培养时代新人也就必然内蕴着生态新人的主题。在价值自觉的视角下,作为国家建设人才后备军的青年学生是否具备生态意识、落实绿色行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直接关乎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而如何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生态新人就成了高校所要真正探求的问题。

一、价值自觉与生态新人的内在契合

价值自觉实际上就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理性意识和实践活动作用于价值世界的表现,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1](P28)生态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对待生态环境总是从人们自身的利益需求、功利欲望等思想出发,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致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改变生态问题,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自觉,使人们主动将自身的需要及其追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当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有着理性的认知,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对美好生态价值进行主动地追求,就是一种立足于生态话语场域中的价值自觉。

价值自觉具有规律性、主动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它们与生态新人协同并行、相互作用,共同内嵌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中。首先,价值自觉中的规律性是培养生态新人的基本前提。价值自觉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是能够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高校培养生态新人,只有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会真正理解并认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规律性的认识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其次,价值自觉的主动性能够提升生态新人培养机制的效能。价值自觉的主动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也就是说,青年学生的生态行为的产生是由自身的生态情感、理想、价值观等内生动力所推动的,而不是依赖教育者等外力所推动。当青年学生具备了价值自觉,他们不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品质,还能够主动承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自觉成为生态价值的传播者,这样就极大提升高校培养生态新人的实效。最后,价值自觉的实践性是落实培养生态新人的根本准则。在价值自觉的视域下进行生态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亟需培养一大批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具备价值自觉的生态新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深化方向。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价值自觉的视域下,高校需要通过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并紧随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主动反思并革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从而自主选择正确的生态价值追求,践行生态实践活动,最终能够在生态价值自觉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推进青年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塑成国家需要的生态新人。可以说,高校培养生态新人,就是以青年学生为价值主体,引导其生成生态价值自觉的教育实践过程。

二、价值自觉视域下高校培养生态新人辐射作用

(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四为服务”,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的需要,是国家平衡发展的重要命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生态化层面的转化与完善,以培育出具备高水平的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价值理念、生态道德品质以及生态实践技能的生态新人为目标。因此,高校要重点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政课特有的政治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部署、决策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中树立起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在接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中坚定实现美丽中国的信心,主动接受并跟随党和国家的领导,从而自觉投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是推动社会公民生态价值自觉形成的重要着力点。高校在培养生态新人的过程,要激发青年学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生态义务和权利意识,使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并自觉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自觉承担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责任。此外,培养生态新人实质上就是一场针对生态思想上的革命,它不仅体现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的革新,还体现在青年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其他群体进行生态价值观念上的传播和绿色行动上的联合,这也是价值自觉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青年学生需自觉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辐射并联合其他社会成员,凝聚价值共识,从而形成巨大合力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

(三)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改革与创新的驱动力。首先,高校培养生态新人能够推动思政课程的生态化转向。将价值自觉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之中,既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领域,又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整合。组成高校思政课的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分工明确,为培养生态新人提供了理论体系的支撑,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思想架构;以党和国家不断深入推进的生态政策为教学重点;以法律明确生态行为红线;树立青年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与情操等。试点高校已经逐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课程,其中的创新理论和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培养生态新人的关键环节。其次,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联动建设开辟了生态化新入口。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成为了高校课程创新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培养具备价值自觉的生态新人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全新的建设主题,通过人与生态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元素,提升青年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知识性、价值性、能力培养与道德培育有机统一起来,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用。最后,生态新人的面向群体虽然是青年学生,但思政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整合时,因其自觉拓宽了专业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便主动达成了生态价值的“内化”,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师的生态道德素养,并能以自身高尚的生态人格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随着教学力和专业性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师能够自觉以生态新人作为课题进行科研输出,不仅拓宽了学术研究领域,也为时代新人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三、价值自觉视域下高校培养生态新人的新机制

(一)夯实价值认知,不断增强生态新人的生态意识。高校思政课是夯实青年学生价值认知的主渠道。政治性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深化青年学生认知国家既定的生态规范便是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生态现实,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及时补充国家最新的生态政策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我国的生态现实,并能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分析涉及生态问题的社会现象。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制度意识,让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内容的同时,系统分析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原理、结构逻辑和运行方式,建立学生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顶层设计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社会所要求的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等与自我的生态意识进行整合,既提升了学生在生态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认知,又增强了对生态层面的政治认同。

通过课堂教学来认知社会所要求的生态规范是一种他律状态,只有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内在主动性才是培养生态新人的核心环节。因此,必须通过把握个人的生态意识,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态价值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升外部规范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效能。首先,青年学生要认清自我的生态需要。要引导青年学生正视自己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合理控制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桎梏。同时还要提升青年学生对于追求生态美德的精神需要。当学生有要成为一个具有生态美德之人的需要,就会产生相应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可通过树立身边生态榜样,将生态环保行为纳入学生考核评价系统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生态行为的主动追求。其次,要鼓励青年学生要勇于自我内省。反思性是价值自觉的突出表现,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他们普遍存在表现自我并获取他人认可的内在需求,但往往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优缺点而无法达成自己的行为预期。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及时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对照社会所要求的生态价值规范、参考典型榜样生态行为等方式的进行镜像式的反思,辨析自身在生态意识、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提高青年学生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价值辨别,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形成生态价值自觉的内生动力。

(二)增强价值认同,凝聚生态新人理性与情感共识。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虽然要直面当前的生态问题与危机,但是必须时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题与主流,用科学的理论与现实的实践阐明党和国家在生态治理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革成果,这样才能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强化青年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追求的理性认同。其次,不能忽视青年学生对于生态自然的情感认同。当人们对某种价值进行追求时,必然包含着对该价值目标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便撬动了人们自觉产生行动的意愿,这即是价值自觉内蕴的动力机制。但这种情感并非一时的感性情绪,而是有理性思考贯穿其中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感觉和激情。因此,高校在培养生态新人的过程中需要带领青年学生进行能够提升生态情感的体验活动,如,通过直接参观、浏览自然环境的方式体验自然之美;通过现实的影像记录、量化的数据统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自然遭受破坏之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对非人类生命体的共情感,自觉产生维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总之,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理性认同,并强化其对美好生态的情感认同,才能更加全面地树立起生态新人的价值自觉。

(三)拓宽课堂场域,落实生态新人的实践效能。

首先,要积极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年全国新发展党员中,高校学生占百分之三十七以上,党员做先锋,做示范,群众就会跟上来。”[3](P166)学生党支部具有较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是高校培育生态新人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坚持宣传、推广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的生态价值理念,坚持以“传帮带”展开行动,引领帮助学生扣好“绿色”扣子。高校学生党支部要积极开设以生态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从培育学生党员的生态价值自觉着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还要树立具备生态价值自觉的党员典型,激励青年学生对标榜样,提升自身的生态责任感,自觉调整生态思想和行为。

其次,要激活校内第二课堂效能。一是要优化日常生态氛围,例如,通过增加校内的生态标语、美化校园、洁净宿舍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日常美好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吸收生态价值内容;二是要将生态价值理念与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摄影、画展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之美的艺术陶冶中深化生态价值自觉;三是要鼓励学生成为主讲人进行以生态为主题的朋辈宣讲活动,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践悟生态价值理念。同时,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第一环境”,高校要通过建立新媒体平台,将生态价值理念渗透到网络教育内容之中,让学生参与公众号管理、网络文案编辑、微视频拍摄等活动,不仅能让青年学生自觉对生态价值理念进行传播,还能够增强相关网络作品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也能够让观看作品的其他学生在欣赏、点赞、评论、转发中深植生态价值自觉。

最后,要打通校外边界,拓宽生态实践空间。一是要广泛建立生态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感知自然“静观”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二是要促进高校与绿色企业对接,由绿色企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达到统筹协同;三是要紧跟政策导向,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文明城市等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生态责任感。总而言之,培养生态新人必须要让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实践之中,让这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