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3-18 11:55景佳鲁迎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伦理研究生案例

景佳,鲁迎春

(1.合肥工业大学 物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2.合肥工业大学 微电子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现代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已成为国际工程界所认可和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工程伦理的素养和操守,既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跨文化、全球视野的工程师人才,更需要工程师具备跨文化的工程伦理规范意识[1]。相比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普遍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平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2]。由此,工程伦理教育逐步受到高度关注,其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和工程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工程人才自身的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的提升,而且通过工程这一载体,关系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专家多番论证,2018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把工程伦理课程列为高等学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公共学位课,工程伦理课程正式成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

1 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

作为工程教育的一个分支,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来培养具有工程伦理理念和素养及决策能力的高级人才。自20世纪末起,李伯聪、丛杭青、李世新、王倩等一批专家对工程伦理问题、体系及教学进行了研究,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特别是近年来高教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及“新工科”等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的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任课教师既具有工程背景又掌握伦理学知识,师资力量匮乏会制约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很多高校采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工程伦理网课加上本校教师的课程辅导,让学生以线上学习+线下考核的方式获得学分。

但是与自然科学一般都具有最优解不同的是,工程当中大多没有通用的伦理准则。对于同一工程问题,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伦理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到大相径庭的结论[3]。工程伦理课程有其特殊性:由于涉及各方不同视角,一个现实中复杂的工程伦理问题通常不能简单运用正确与错误来进行评估与决断。需要学生从特定视角出发,对所出现的实际工程伦理问题做出不同程度的类似“应当”或“最好”的价值判断,才可以对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妥善决策。所以说,如果单纯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但是缺乏氛围,集体讨论环节效果不理想。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是近年开始设置的,学校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0 000 人左右,每届大约3 500 人,其中大部分是工程专业研究生。面对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工程伦理学位课程,并让教师讲好、学生学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学校主要是通过各学院遴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通过“请进来(主办师资培训),送出去(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积极尝试和探索工程伦理的新型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实现工程人才伦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合肥工业大学自2019年起开始把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全校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并通过主办由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组织的工程伦理课程高级师资研修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其中电子类专业工程伦理授课由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现为微电子学院、物理学院)承担,修课对象为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包括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开课以来,过去三轮都是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规模大约100 人,通过教学沉淀和学生反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工程伦理教学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敏感度和责任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伦理问题,提高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为目标。其中工程伦理意识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工程伦理基本规范来培养。而培养工程伦理意识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对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是指在面对工程伦理困境时,特别是面对无法用工程伦理规范解决复杂问题时需要的理性决策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是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结构的研究,并结合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建议,发现加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伦理素养教育十分重要且紧迫,为此,在2015年组织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专家合作编写了《工程伦理》教材[1]。这本目前已更新第二版的教材通过“通论”与“分论”结合的方式,既有对工程实践面对的共性伦理问题的分析,也兼顾了不同工程领域的特点和要求,被包括合肥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大多数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高校选为主要教科书。教材主要编著者李正风教授等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教材结构严谨,理论性强。相对而言浙江大学出版社引进的教材《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中文版)》更偏重于实例分析,涉猎广泛、包罗万象,注重培养学生建立伦理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和国内教材最大的区别之一。我院《工程伦理》课程组的主讲教师通过备课、说课、集体讨论及课后与学生交流等,准确把握该教材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内容、特点以及适用情况,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交流教学心得,打造课程团队,营造浓厚的工程伦理教育氛围。

《工程伦理》清华版教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工程伦理学教科书体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分析和思辨训练,内容充实,超过50 万字。但是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经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课程组将主要知识点分为三大模块:概念与方法、规范与责任、社会治理。因为工程类研究生没有修过伦理专业课程或者学习过与工程伦理学科相关的其他课程,普遍缺乏工程伦理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开课伊始是先厘清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精准定义,接着探讨工程实践中具有共性的伦理问题,然后再探讨不同专业领域所特有的工程伦理问题。最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和章节顺序。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内的工程伦理问题着重进行剖析,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中常见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度、辨识度和决策能力。

3 优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融入度

根据前期课程组调研,国内各高校在刚开设工程伦理课阶段,多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课时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部分教师追赶课程进度,忽视了教学对提升学生课堂理解深度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把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将重点全部放在了课堂聆听与知识点硬性记忆,而在需要实践应用时没有头绪。但工程伦理课程学习过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需要学生将书本上的一般性伦理准则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信仰并付诸工程实践。案例教学基于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并进行情景融入即情景法,引入典型案例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伦理认识,提升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工程伦理案例的复杂性、多角度、多层次性决定了学生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分析问题,要站在不同立场全方位了解事件,转换眼光视角,化解矛盾[4]。让学生在工程决策、实施、运行和监管环节等体验工程伦理的现实问题,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伦理分析能力和科学合理决策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决策和应变能力[5]。

教师应该尽可能突破场景叙事的单一视角,努力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呈现给学生。案例通常来自工程师职业领域的真实事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有效培养学生进行伦理分析所必需的能力。由于案例众多,且往往案例细节很丰富,分析清楚来龙去脉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学时,因此借助超星学习通来提高授课效率。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实现了动态资源建设、智能化交互和学习过程即时分析,可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对多层次、全方位、实时交互信息的需求[6]。该平台可以有效弥补授课学时偏少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精确掌握学生的签到、阅读、访问数、讨论等学习动态。

4 结语

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校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进行了介绍,深入讨论了情景法对现有案例的优化,通过具体营造情境,增强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深入解析案例中存在的具体工程伦理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其有效应对工程伦理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伦理研究生案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