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2022-03-19 08:56程军军刘鸿恒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市售白粉病悬浮剂

程军军 刘鸿恒 李 猛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农业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248)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引起的一种病害,20世纪 8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面积传播,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具有繁殖快、传播面广的特点[1-2]。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普遍发生,近年来有日趋严重的趋势。该病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情较轻时霉斑呈分散分布,随着病情的加重霉斑逐渐扩大成片,最终覆盖全叶;如发病累及茎和叶鞘,则会导致植株矮小细弱,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穗小粒少,千粒重显著下降[3-4]。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时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至小麦生长后期,若雨量较多、降雨日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时间,对小麦生产产生巨大威胁[5]。

东辛农场常年种植小麦逾0.67万hm2,近些年防治白粉病以醚菌酯单用为主,若继续使用可能造成抗药性菌株比例不断上升,药剂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为了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持效期长的备用农药,本试验对不同药剂防治白粉病的有效性及应用技术进行了验证,以期为防治白粉病轮换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合兴生产区53北大队20#东。试验田为老病田,小麦播种前未进行翻耕,白粉病菌源足,发病较重,利于试验开展。试验田2020年10月31日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基肥;2021年2月24日施尿素225 kg/hm2作返青肥,3月29日施尿素150 kg/hm2作拔节肥。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43,2020年10月31日复式播种。

供试药剂为42%苯菌酮悬浮剂(巴斯夫公司,市售)、1%申嗪霉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售)、43%戊唑醇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市售)、30%醚菌酯悬浮剂(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市售)、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市售)、20%四氟·肟菌酯水乳剂(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市售)、24%吡唑己唑醇悬浮剂(南京农业大学提供)、30%肟菌酯乙嘧酚悬浮剂(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市售)和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各处理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小区面积20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于2021年4月9日傍晚进行,采用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225 kg/hm2。试验前与试验期间未进行其他病害防治,不存在其他杀菌剂干扰本试验的情况。

表1 东辛农场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设计

1.4 气象资料

2020年4月1—9日平均温度11.1℃,相对湿度61.44%。试验期间天气晴朗、无风,试验开展顺利,药后3 d内未降雨。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期间,调查各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药前和药后7、14、21 d,每小区随机调查100株小麦,记录白粉病发病级别。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6]。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病指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药后7 d,处理8防治效果最好,病指防效为80.43%;处理5防治效果次之,病指防效为78.10%;处理6居第3位,病指防效为74.26%;处理7位居第4位,病指防效为63.55%,高于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病指防效分别为33.59%、43.30%、39.46%、44.95%),说明流行中期施用42%苯菌酮悬浮剂较发病初期施用42%苯菌酮悬浮剂、42%苯菌酮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42%苯菌酮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速效性好;处理11病指防效为52.44%,居第5位;处理9和处理10防效较差,病指防效分别为19.78%、20.80%,低于其他处理。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药后14 d,处理8防治效果最好,病指防效为89.17%;其次是处理5,病指防效为82.19%;再次是处理6,病指防效为77.73%;处理7居第4位,病指防效为69.89%,高于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病指防效分别为 44.37%、54.71%、45.88%、53.95%),说明流行中期施用42%苯菌酮悬浮剂较发病初期施用42%苯菌酮悬浮剂、42%苯菌酮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42%苯菌酮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好;处理11防效居第5位,病指防效为56.33%;处理9和处理10防治效果较差,病指防效分别为36.26%和33.76%,低于其他处理。

药后21 d,防治效果最好的依然为处理8,病指防效达到93.98%;处理5次之,病指防效为88.35%;处理6居第3位,病指防效为80.33%;处理2居第4位,病指防效为76.27%;处理4与处理2防效接近,病指防效为76.02%;处理7居第6位,病指防效为72.12%,高于处理1和处理3,低于处理2和处理4,说明42%苯菌酮悬浮剂用药剂量较高时或与43%戊唑醇悬浮剂复配防效较高;处理11居第7位,病指防效为65.31%;处理9和处理10防治效果较差,病指防效分别为41.23%和40.87%,低于其他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醚菌酯悬浮剂和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等3种药剂在药后各个时期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药后21 d病指防效分别达到93.98%、88.35%和80.33%,可在防治小麦白粉病时轮换使用。发病初期喷施42%苯菌酮悬浮剂270.0 mL/hm2,药后21 d病指防效为76.27%,较药后7 d防治效果大幅提高;流行中期喷施42%苯菌酮悬浮剂270.0 mL/hm2,药后7 d病指防效便达到63.55%,药后21 d病指防效为72.12%;42%苯菌酮悬浮剂也可与戊唑醇复配使用,药后21 d病指防效为76.02%。可见42%苯菌酮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发病初期与流行中期均可使用,但单用与复配防效均为中等水平,且低剂量单用效果较差。30%肟菌酯乙嘧酚悬浮剂、42%苯菌酮悬浮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20%四氟肟菌酯水乳剂、24%吡唑己唑醇悬浮剂在本试验中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不佳,生产中不建议采用。本试验采用人工喷雾施药,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喷施不匀等偶然因素影响,且只进行了1次试验,试验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市售白粉病悬浮剂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市售10种西式培根品牌产品营养及安全品质分析
大蒜素能较好防治刺梨白粉病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市售泡菜中生物胺含量的比较分析
720D高洁为何难不倒P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