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中发展形象思维“六字诀”

2022-03-21 03:55李群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习形象思维审美

李群

摘要:音乐是人们通向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一扇窗户,音乐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作品中的形象。在音乐学习中引导学生念好赏、默、读、情、想、融“六字诀”,让学生在鉴赏、默唱、诵读、融情、想象和跨学科融合式学习中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形象之美,能有效发展形象思维,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学习 形象思维 想象 审美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音乐形象思维,就是在“听”“唱”“奏”的过程中,凭借想象、联想感受音乐形象。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音乐思维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出发展学生音乐形象思维的“六字诀”——“赏”“默”“读”“情”“想”及“融”。按照这个“六字诀”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让学生在鉴赏、默唱、诵读、融情、想象和跨学科融合中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形象”之美,提高音乐素养。

一、“赏”——鉴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鉴赏既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的“二度体验”历程,也是一种以情为主导的表象运动,激活联想思维。

唐代南卓《羯鼓录》中就记载了一个“犬羊应鼓”的趣闻,《尚书·舜典》中亦有类似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上事例说明,有规律的运动——节奏运动,它从自然运动到动物机体内部活动至人类高级的节奏感是一脉相通的。因此,音乐能直接引起人体身心的运动与变化。

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有助于认识作品的形式与内蕴,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并充分引起种种美好的联想,获得审美体验。

二、“默”——默唱,“此处无声胜有声”

所谓默唱,是指歌唱者在自己头脑中自觉地唤起某一歌曲的听觉表象的基本途径。它不仅有助于歌唱者在演唱前的情绪准备,也是完善听觉表象的基本途径。

美国音乐家、美学家卡尔西肖曾说:“真正的音乐家能够在记忆想象中准确地再现声音。”这句话道出了默唱的含义及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即默唱是以内心的读谱或背谱方式准确完整地再现音乐的心理想象过程。默唱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力。用“心”想,虽然没有实际声响,但此处无声胜有声。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默唱可以让演唱者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准确感知,深刻理解,进入音乐的“美不能言”和“美已忘言”境界,激发起自己内心丰富的音乐遐思和情感体验。

三、“读”——诵读经典诗词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主张修身始于学诗,完成于学乐。这说明了诗教和乐教对人性修养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国学大师钱穆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诗是修养人性的极好的教材,而人格的养成和完善,更有赖于乐的感化作用。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演绎,感动了无数观众。旧诗新读,旧词新曲,阅读诗词能强化民族的记忆和认同,音乐是寻根的方式;诗词能丰富人们歌唱的内容,而歌唱又反过来推动了诗词的发展,二者融合,文以载道,乐以化人。

四、“情”——融情,“此情无计可消除”

如果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那么音乐则是不使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情感交流。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产物,是一种“富情”艺术。因此,人们要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

著名的声乐艺术教育家张权说:“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好一首歌曲的情感、风俗、特点,优秀的歌唱不仅仅是用声音,更重要的是用心在歌唱。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化在歌声中,纯熟的声乐技巧更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歌声才能感动听众,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这也就是我们传统声乐美学中要求的声情并茂。”

可见,无融情,不音乐,优秀的音乐作品总能触及人的情感深处,激起情感涟漪。学习者在歌唱、欣赏、演奏、舞动实践中,通过想象、联想来认识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并获得对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产生情感和思绪上的共鸣。

五、“想”——想象,“此曲只能天上有”

形象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离不开想象。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会表现出多种形象,如人物形象、物体形象、动物形象、自然景象等。人们在听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因此,想象力很重要。

音乐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首先,想象源自“情”的融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音乐作品中人、物、境的形象,并将自身情感融入作品中,实现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和思想情感的同频共振。

其次,开展选择性想象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一是让学生在舞蹈中演绎想象。舞蹈与音乐结合,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歌曲的内容,编创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想象表现出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内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二是让学生在诵读歌词时表达想象。新音乐教材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像诗词一样形神兼备。让学生深情地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展开音乐想象。三是让学生在歌唱时或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即由唱生景或由景思曲。如歌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时,必然想象出一幅祖国山河之美、人民勤劳奋发的大美图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此谓唱中想象。而“由景思曲”,则是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开展训练。比如在开展红色歌曲教学时,教师描绘出红军在长征中战胜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景象,让学生根据所学和音乐资源,搜集、整理歌曲。学生可以选择《长征组歌》来开展歌唱活动,重温长征历史,在歌声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传唱中接受革命文化洗礼。

六、“融”——跨学科融合式学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音乐素养。

这种融合式学习有三个层次。

最底层次:在音乐课堂实现赏与唱融合,欣赏音乐是歌唱和创作音乐的基础,而在歌唱和创作中又不断提高了鉴赏音乐作品能力。

中间层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综合音乐感”的教学和训练。可以组织学生就同一首歌进行即兴演奏,然后相互评价,从而在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最高层次: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课与历史课、语文课、信息课、绘画课及舞蹈课等相结合,通过跨学科融合式让学生展开音乐形象思维的翅膀。

当下,音乐教育肩负着美育育人的时代重任。基于学科跨越的融合式学习理念必将为音乐学习提供源头活水,这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大美育的呼唤。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陈东,陈珺.论内心音乐听觉发展的重要途径——默唱[J].黄河之声,2015(9):8-9.

[3]吴蔚.论张权美声唱法民族化之探索[J].闽江学院学报,2012(3):123-126.

责任编辑:唐丹丹

3916501908281

猜你喜欢
音乐学习形象思维审美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浅析竹笛基本功训练学习的感悟
在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中职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及教学对策分析
动物也有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