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疫情前后职业认同的对比研究

2022-03-21 01:54王楠楠马安娜段吉隆朱杉杉
科技视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认同感医学生维度

王楠楠 马安娜* 黄 广 段吉隆 朱杉杉

(1.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2.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临床医护人员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这将增加其压力和焦虑水平,进而可能会导致医学生对其职业的认同感发生变化[1],这值得人们警惕。在Meganne N.Ferrel和John J.Ryan[2]的研究中比较全面的说明了COVID-19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他们提出COVID-19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既是一个灾难又是一个机会,但对其整体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此外Puneet Kaur Sahi等人[3]认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发展往往来源于他们的榜样医生。由于采用隔离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各单位和学校实行停工、停学的策略,医学生也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医学生与其榜样医生的联系,进而会影响其职业认同,但其并没有详细的阐述关于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相关问题。国外关于医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职业认同现状的研究较少,将新冠肺炎前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进行对比的研究更加少见。疫情暴发以来,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主要是医生护士,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这就需要医学生有强烈的职业认同[4]。在疫情影响下,医学生对于医疗行业的职业认同是否会发生变化还有待探索与研究。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新乡市某医学高校为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用一般资料问卷、疫情风险认知问卷、职业认同感量表,对医学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职业认同感的变化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对医学生提高职业认同感,教育相关部门培育优秀的临床人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至12月中国疫情发生前和2020年8月至9月疫情后期抽取某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医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内容和目的,获得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

(1)纳入标准:第一,知晓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完成本次调查;第二,全日制本科医学生。

(2)排除标准:第一,除本科之外的在校大学生;第二,有心理疾病问题的学生;第三,不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之前,陈述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明确告知此调查为不记名调查,请调查对象在阅读指导语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回收报废问卷,并在调查过程中做好相关记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该调查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年均收入、是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对疫情是否关注等。

1.2.2 疫情风险认知问卷

该量表在王皖曦[5]的基础上修改,包括疫情熟悉性、疫情可控性、疫情恐惧性、疫情自然性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分法,“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认可程度由“1”到“7”依次增高,得分越高则风险认知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633,可信度较高。

1.2.3 职业认同量表

该量表在胡道圣[6]等人设计的基础上修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情感”三个维度15个条目,其中“职业认知”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43,“职业行为”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5,“职业情感”维度Cronbach′s系数为0.695,职业认同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93。按照Nunnally等人[7]对于克伦巴赫系数的研究表明,基础科学研究系数α在0.8以上,社会科学研究α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按频率和百分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进行描述,疫情风险认知水平问卷和医学生职业认同量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疫情前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变化情况,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探索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一般调查问卷(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调查表(n=365)

2.2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问卷以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

表2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问卷以及各维度得分(±s,n=356)

表2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问卷以及各维度得分(±s,n=356)

项目 得分/分 得分率/% 排序疫情熟悉性 26.90±5.487 77 1疫情可控性 20.47±4.399 73 2疫情自然性 8.24±3.121 58 3疫情恐惧性 18.78±6.670 53 4风险认知总分 74.38±13.857 66

2.3 医学生疫情前后职业认同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3、4)

表3 医学生疫情前职业认同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表4 医学生疫情后职业认同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2.4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水平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总分与职业认同感总分呈正相关(r=0.441,P<0.01),疫情风险认知各维度与职业认同各维度呈正相关且显著性较高(P<0.05)见表5。

表5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分析(r值,n=356)

2.5 医学生疫情前后职业认同感总体以及各维度变化情况对比

表格显示,医学生疫情后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分较疫情前有所增长,其中“职业认知(t=8.572,P<0.01)”“职业行为(t=0.876,P<0.01)”“职业认同总分(t=7.772,P<0.01)”较之前有显著性增长,见表6。

表6 医学生疫情前后职业认同感总体以及各维度变化情况对比

2.6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以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一般资料为自变量,以职业认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前就业意向、家中有无所在专业从事人员、所在专业高考志愿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医学生职业认同的21.7%,疫情后家庭年收入、所在地高考志愿、疫情熟悉性和疫情自然性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医学生职业认同的20.0%,见表7、8。

表7 疫情前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表8 疫情后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2.7 疫情前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对比

反应疫情前后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见表9。

表9 疫情前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对比

3 讨论

3.1 医学生新冠肺炎风险认知水平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总分为(74.38±13.857分),处于中等水平,四个维度中,疫情熟悉性得分最高(26.90±5.487分,77%),疫情恐惧性得分最低(18.78±6.670分,53%),医学生疫情熟悉性得分最高、医学生疫情可控性得分较高(20.47±4.399分,73%),可能与医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更多的临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教育[8]有关,也与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研究与信息公开透明的做法和国务院实行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进行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健康教育宣传有关。医学生疫情恐惧性得分最低,结合一般资料,被调查学生中,99.7%的学生处于低风险区,可能与当前疫情形势稍缓有关[9,10]。

3.2 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与职业认同感呈正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认知总分与职业认同总分呈正相关(r=0.441,P<0.01),表明医学生疫情风险认知水平越高,职业认同水平越高。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1)媒体信息是公众对疫情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11],学生们作为新时代接班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而且学习能力强,对现代化信息计算掌握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端来获取有效信息[12],这体现在学生疫情熟悉性与职业认同成正相关方面(r=0.490,P<0.01)。

(2)疫情期间中国民间与国家上下一致,与一线人员一同协作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媒体对疫情中各种温馨场面的播报,使学生对于医学这一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不断地加深,不断地认可医学的职业价值,愿意投入医学这一职业的实践中来,一研究成果与吕晔等人[13]的研究结果相似,国家对于疫情透明化处理、全国疫情在可控范围内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的加速生产大大降低医学生对于疫苗的恐惧性(r=0.181,P<0.01),增强了对于疫情可控的信心(r=0.329,P<0.01),从而提高了医学生对自我医学职业的认同感。

3.3 医学生疫情前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3.3.1 医学生疫情前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前学生就业意向,家中有无所在专业从事人员及所在专业高考志愿进入回归方程。学生的就业意向中选择“读研”的学生占比比较大(52.89±7.404分,占比65.9%),但“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职业认同感更高(54.55±7.691分,占比28.8%)的学生,两者远远高于选择“留校”和“其他”的学生。可能是医学专业作为治病救人的一门学科,就业压力最多的是来自用人单位对专业人员素质要求高[14],导致医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在这种压力下,职业认同感稍低,而选择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更愿意投入临床实践中去,职业认同感更高;家中有无所在专业从事人员中,根据一般描述统计“家中有所在专业从事人员”的职业认同感(55.99±8.533分)比“家中无所在专业从事人员”(52.86±7.612分)高,这可能由于医学生家中有医学专业的从事人员从小耳濡目染,在此家庭环境下的医学生对医学工作环境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建议医学教育者开设临床实践工作环境模拟,从而提高医学生对今后所从事工作的认知;学生所在专业高考志愿中,其中“就业影响”(56.38±8.225分)职业认同水平最高、其次为“个人意愿”(54.28±7.684分),最低为“高考调剂”(51.79±8.862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就业机遇与挑战共存,公共卫生为国家重视的民生保障工作、医院对于专业医学知识技术人员需求量大所带来的医学就业缺口增加,就业机率增加使医学生大军不断增加。

3.3.2 疫情后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疫情发生后有73.59%的学生认为“想到自己能够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我很开心”,有83.23%的学生表示“我很希望成为业务娴熟的医务工作者”,80.06%的学生认为 “很乐意提及介绍自己将从事的工作”,82.58%的学生表示“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期待”,同时71.63%的学生“积极关注当今医学界的行业热点和前沿动态”,86.2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或实践活动”,87.04%的学生认为“医学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作用”,80.62%的学生认为“医学相关专业在社会中受人尊敬”。从数据来看,医学生现阶段职业认同感较高。

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所在专业高考志愿、疫情熟悉性、疫情自然性进入回归方程。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为20~30万元的职业认同感较高,就本研究现状来看,医学生家庭收入与其职业认同感有显著正相关(r=0.122,P<0.05),即医学生家庭收入越高,职业认同感就越高。目前,我国医学培养方式规范化发展,“5+3+X”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多数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15],使医学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培养成本更高,医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补贴,减轻家庭培养医学生的时间成本,降低培养压力,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医学生所在专业高考志愿依旧进入回归方程,医学生“个人意愿”较疫情之前职业认同有所提升,疫情后国家“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抗疫情一线人员的汇集、新冠疫苗的研发、疫情的逐渐稳定使大多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16],在职业认同感方面,有研究表明,愿意往全科方向发展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增强[17],可能与疫情激发了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关。本研究显示多数医学生对疫情的熟悉性较高,并确信疫情有其自然性,这与国家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普及以及疫情控制良好有关,因此,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医学生对抗击疾病的自信心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有很大的益处。

4 结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带来的影响不能被忽视,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医学行业人才缺口增大,有研究报道,今年报考医学专业的人员增多,临床医学成为大热门专业[18],新冠肺炎疫情时,国家上下一体、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媒体拍摄抗击疫情一线人员的感人事迹[19],为医学生树立了“救死扶伤”的英雄榜样,医学教育者可借此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认知,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另外,在疫情可控条件下,可引导医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医学生协助调查疫情临床数据,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职业情感、明确职业行为,促进职业认同。

综上所述,医学生作为临床工作的储备军,国家以及医学教育者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同抓好,进行有机结合,尤其在疫情后,将医学生教育工作与疫情中典型事件相结合,抓住时机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建立为自身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促进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并拥有高尚品德的专业人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基于网络邀请的抽样调查方式,调查样本为某地区医学院,导致全体学生代表性不足,调查对象泛指,未精准到各专业,可能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进一步扩大学生人群范围,发掘影响医学生职业认同的更多影响因子。

猜你喜欢
认同感医学生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