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的接受现状与传播策略

2022-03-22 21:46郭欣梦彭妍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

郭欣梦 彭妍

【摘要】红色经典文学作为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年代反映中国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的一类文学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红色经典文学在传承与接受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新媒介的发展,给红色经典文学带来了新的重塑契机。本文力图探讨如何将新媒介技术与红色经典文本巧妙结合,利用电子书、数字化图文出版、影视剧改编、有声书加工、多平台的推广与展示等多元化的新媒介手段助力红色经典的当代重塑和传播。

【关键词】红色经典文学;新媒介语境;接受现状;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2-007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天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的重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0060122)。

红色经典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时代的呼唤与呐喊,是中华民族浴火新生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创造历史伟业的生动记录。”[1]新时期以来,追求人性人情的写作理念首先对宏大叙事的红色经典文学造成了冲击,红色经典被当作一个过去的特殊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而在消费社会与信息化社会的语境中,大众文化应运而生,红色经典文学再次遭受冲击。实际上,红色经典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精神资源,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其中的民族发展历程、家国情怀、激情与力量等都值得关注,弘扬红色经典文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经典文学的重塑价值

红色经典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经典文学成为革命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成为受众获得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同时,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红色经典文学能够引导读者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新时期以来,社会的转型对红色经典文学造成了冲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金钱至上”和“利益至上”理念盛行,走向了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的困境。在消费社会与信息化社会的语境中,大众文化应运而生,红色经典文学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虽然社会语境发生了变化,但是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教育功能依旧值得挖掘。红色经典文学是历史的记忆,受众通过文本阅读能直接感受到革命年代的生活与斗争。红色经典文学能够帮助大众审视人生的追求,重塑价值观念。红色经典文学还是重要的历史读物和范本,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叙述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使受众受到英雄故事的熏陶,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品质。另外,红色经典文学的新时代重塑是对在受着革命历史教育下成长的当代青年群体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亲历者们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召唤,能够唤醒潜藏在群众心中的爱国意识,发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的作用。

二、红色经典文学的接受现状

红色经典文学在传统纸媒时代曾占据巨大的出版市场,发行量和重印次数相当可观。但随着电子传媒和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学形式的生产愈来愈多,网络文学、非虚构写作等成为重要的文学潮流,挤压了传统红色经典文学的生存空间,加之内容上的时代局限性,红色经典文学在当下面临着接受度不高的问题。

本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领域的130名受众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45.0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喜欢红色经典文学作品,51.64%的受访者表示興趣一般,3.28%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可见,红色经典文学在大众阅读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关注程度不高。红色经典文学具有潜在的受众群体,需要进一步挖掘与引导。对于红色经典文学的接受途径,26.73%的受访者选择纸质、电子阅读,28.23%的受访者选择电影、电视剧,3%的受访者选择有声书,8.71%的受访者选择短视频,6.91%的受访者选择公众号。由此可见,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依然是最重要的接受方式,但是新媒介开拓的新路径,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利用新媒介的优势,进行红色经典文学的重塑,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图像及动画等形式,增加红色经典文学的传播途径,以拓展受众群体。

另外,对受众“认为红色经典不能吸引自己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其中,18.92 %的受访者认为内容枯燥乏味,对革命事件不感兴趣,24.32%的受访者认为传播形式单一,对现实生活没有作用,40%的受访者认为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吸引力更大。因此,从影响红色经典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上分析,当今社会正处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新的文学形式顺应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并流行,而受众更容易被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作品吸引,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竞争优势相对降低,故被大众读者搁置。在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借助新媒介的功能,实现自身的大众传播。

三、红色经典文学的媒介重塑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影响着人类理解和思考的习惯。麦克卢汉还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拓展了人的感知。[2]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与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刷技术的革新,使得信息能够规模化传播,但同时依赖于文字编码传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群体。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出现,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和图像,降低了接收信息的难度,实现了信息的日常化接收状态。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媒介使得人类真正进入了“媒介化”语境,新媒介“是由多种新媒介如手机、数字电视、楼宇视屏、智能电视、网络播客等构建起来的话语环境”。[3]数字电视、电子书、有声书、全息投影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符号的单一化,新媒介的信息传播符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传播主体可以同时借助多种传播符号来传递信息,图像的直观性和冲击力,声音和视频的阐释解读,使原文本被呈现并被重塑,以此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新媒介带来的诸种传播形式为红色经典文学的多向度传播提供了平台。

从对文学生产形态发挥的作用来说,新媒介可以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传统的纸媒受市场物料定价以及其他成本因素的影响,纸质书价格普遍不低,不适合读者进行大批量订购,因而作品传播范围受限,受众也多局限于知识分子群众,“在新媒介领域,20世纪末,在历经千年的纸质印刷书籍之后,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阅读媒介也在第一代互联网的冲击与革新中迎来新媒介时代的电子阅读。”[4]电子阅读使文学作品的纸质文本得以在电脑及手机移动客户端上用图像、文字、有声文本等形式呈现,极大地突破了人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红色经典作品的纸质文本亦可借助数字化出版进行重塑,人们只需通过在移动客户端上下载电子书便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此外,微信读书、豆瓣阅读、百度阅读等社交型阅读应用中的“笔记”评论功能,能够促进读者群体的阅读互动,也将进一步加深受众对红色经典文学文本的理解。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更加紧密。“大众已无暇从‘白纸黑字’的阅读中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转而从色彩绚烂、富有冲击性的图像中直观地感知某种信息。”[5]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乏精彩生动的英雄形象描写、战斗场面描写,这种具有强烈呈现力的文字特质与新媒介的图像化功能存在融合互补的可能,图文出版为红色经典文学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方式。插图和绘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内涵,能强化读者的审美体验,深化文本认知,增强读者对作品的认同感和接纳程度。画家侯一民绘图版的《青春之歌》中,他仅用黑白笔墨,阴影交汇和光影对比便将人物的神情准确描绘,将激烈的运动场面有层次地展现。如一幅插图中——坐在海边想要轻生的林道静脸上挂着孤立无助、呆滞无神的神态;另一幅插图中——一边是如饥似渴阅读卢嘉川给她的革命书籍的林道静,后面则是捧着“国故”书卷的余永泽,带着怀疑、不解的神情,一新一旧、一今一古,两人的对比呈现简洁有力。这些插图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适应了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插图可以更加精美化,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将为红色经典文学的图像化重塑提供新的契机,从而使得红色经典文学图文并茂,强化传播效果。

在新媒介语境下,一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借助新媒介提供的影视化呈现功能,被改编成影视剧,实现了文本的再塑造。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恰能有效适应当代社会大众的生活节奏,大部分受众多利用工作间隙、上下班交通等零散时间,在手机、电脑上观看影像。数字电视和网络化的传播模式既让受众可以随时观看影视剧,还能够实现即时互动。电视和手机视频应用近乎同步播出剧集,再加之各种新媒介平台的介入,使得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和互动形式增多,而视频应用的弹幕功能亦能够完成受众与幕后改编工作者跨越时空的强烈的实时交流,“当对弹幕留言进行梳理分析,能精微洞察到观众在每一个具体时间点的观剧感想。这种反馈方式,是非常即时、集中、直接的。如果对这种反馈加以留心,还有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 [6]再者,可以借助电影制作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视觉文化传播新媒介是市场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的新媒介工具,通过3D视觉成像技术,能够更好地再现文化内容的形式,提升作品的科技感,给受众创造精彩的感官体验。2014年,徐克导演的3D版《智取威虎山》收到了不错的反响,此版呈现的视觉特效給受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典的“杨子荣打虎上山”桥段,采用了生物CG技术,用电脑合成老虎的每根毛发、眼神和动作,以及威虎山和原始森林,建模耗时巨大,第一次将“人虎相斗”这种惊险逼真的场面呈现在大荧屏上。老虎戏份仅占三分钟,但经3D处理技术重塑后展现出的纤毫毕现、凶猛强劲的巨虎形象,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现了对红色经典文本的创新和再创造。因此,红色经典文学应当有效利用新媒介的影视呈现功能、互动性优势以及新媒介的新技术,提高重塑的质量及吸引力,但须在遵从原著精神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经典文本进行创新,不能将娱乐性作为唯一的重塑标准。

红色经典文学亦可借助新媒介动画影像的呈现形式,实现对儿童及少年群体的红色革命教育。红色经典的“小英雄”题材的改编影片,贯彻着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首部红色经典3D立体动画电影”《冲锋号》取材于《长征》,《小兵张嘎》被改编为动画片,动画电影《新地道战之父子奇兵》也是“红色经典”动画版的尝试,《智取威虎山》也同样推出了动画电影版本……动画的形式延伸了原版小说的生命力,扩大了红色文学作品的辐射面。

新媒介技术发展下,各种有声APP随之出现,这些APP将文字转换为声音,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有声呈现。有声音频是对文学作品的“附属性”接受,是脱离视觉仅依赖听觉存在的载体,调动听觉感官将人的视觉解放,可以实现“耳目”并用。“听小说”能够极大地填补人们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悟文学的一种方式。喜马拉雅FM、听小说、懒人听书等应用软件已经广泛普及,并拥有了大量听众。红色经典文学属于情节性强、叙事充分的小说类作品,与当今有声出版业所青睐的作品特质相吻合。红色经典文学应顺应文学产出的听觉化趋向,拓宽传播的途径,红色经典有声书的开发应该受到重视。红色经典文学大都充满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激情,单纯的文字阅读难以直观地感受作品充盈的感情,有声呈现则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将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转化为听觉文本呈现时,应采用优质声源,聘请专业播音员进行录制,增强文本的感染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还不乏精彩的战斗场面,仅凭借人声的呈现未免单薄,可同时在相应部分加入特制音效,如炮火声、阵阵枪声、群众摇旗呐喊声等,在不影响声音清晰度的前提下适当载入背景音乐,如游行示威的情节之处增加激昂的背景音乐,环境严峻的野外防守场景下播放萧瑟凄冷的音乐等等,拓展经典文本的呈现容量,增强表现力。可以说,有声出版是推动红色经典文学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另外,红色经典文学亦可借助多元化的媒体平台,综合各种传播路径,实现全方位地传播与塑造。在融媒体背景下,红色经典文学可以实现文字文本、图文出版、影视剧改编、有声呈现等多维度塑造,同时可以借助出版、公众号推介、微博介绍、视频平台演播等方式实现多途径传播。

总而言之,红色经典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及教育资源。在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应当借助新媒介技术进行重塑,适应时代、媒介及读者需求,在保持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介传播路径,重塑文本形态,讲好红色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钱小芊.重温红色文学经典 谱写时代奋斗篇章[N].文艺报,2021-06-23(00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3-46.

[3]张瑀彤,杨会.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J].名作欣赏,2018,(27):164-166.

[4]吴瑶.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数字阅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杨会,王丽文.文学作品“图文出版”现象分析[J].出版广角,2013,(09):75.

[6]周舟.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D].西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郭欣梦,汉族,河南濮阳人,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彭妍,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1907500783319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
从读者发展角度分析阅读传播策略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大数据时代精准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产业重构效应研究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