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舞蹈艺术文化及其审美表现

2022-03-22 20:45刘剑虹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乐舞舞蹈艺术

□刘剑虹

舞蹈文化在汉代发展到顶峰,民间和官方各种舞蹈形式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汉代的舞蹈恢宏大气、气势豪放、优雅刚劲并存,展现了治世的开放和博大,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汉舞艺术文化的特征在于刚柔并济、神秘奇异、意境深远等三个方面,而汉舞的审美表现在于审美自觉的实现和基本审美范式的形成。其富有张力的审美特点为中国舞蹈的审美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舞蹈文化在汉代发展到顶峰,民间和官方各种舞蹈形式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汉代是舞蹈形成的特别时期,它不仅汇集了前代遗留下来的雅乐,同时融合了民间俗舞与异域风格,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乐舞百戏,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为后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汉代的舞蹈恢宏大气,气势豪放,优雅刚劲并存,展现了治世的开放和博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代在政治上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众和贵族的审美趣味大为提升,这些有利的环境使这一时期的舞蹈审美展现了新的特征。

一、汉代的舞蹈艺术文化

(一)汉代舞蹈的主要类型

汉代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高峰,该时期的整体文化特征是融合性的,舞蹈艺术与音乐、诗歌密不可分,也与建筑、绘画等形式有所交叉,这一时期的雅乐与地方乐深度结合,使乐舞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古典舞的开创者,汉朝舞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汉唐古典舞的内涵和底蕴,也使我国古典舞集成了汉唐流传下来的风格特点。”舞蹈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汉代更如惊涛骇浪般汇入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根据功能和用途,汉代舞蹈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代雅乐。类似于《诗经》中的风雅颂,雅乐一般用于官方的活动中,在汉代之前,雅乐所配的舞蹈大多是西周的六舞,主要在祭祀、庆典、重大事件、国家级教育等活动中进行,主要的类型是文舞和武舞。

(2)汉代俗乐舞,这一类型的舞蹈不用于政治行为,功利性不强,表演内容较为直白,娱乐性很强。俗乐舞蹈大多采自民间,服务于贵族的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专业化。汉代的俗乐舞发展得比较繁荣,舞蹈娱乐性崭露头角。

无论雅俗,汉代舞蹈娱乐功能的社会化都使其不再单单属于宫廷的享乐工具,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展现出较强的大众化特点。汉代舞蹈的生活化使其更加适用于百姓的日常体验,满足表达喜怒哀乐的需求,且整体形式比较质朴,便于掌握。

(二)汉代舞蹈文化的特征

1.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中的刚柔并济具备特殊的美感,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角度,汉承秦制,其基本的政治制度来源于秦朝。而在文化发展方面,西汉在很大程度上有荆楚文化的遗风,主要表现在乐舞方面,统治者更喜欢楚舞。同时,汉代的舞蹈也逐渐受到杂技和戏曲的影响,这给舞蹈中增添了更为明显的刚劲和惊奇的元素。我们可以将汉朝的乐舞大致归结为周舞和楚舞的融合,前者生长、发展于黄河流域,后者在江淮流域盛行,北方的苍劲风骨与南方的柔和多彩相融合,造就了刚柔并济的舞蹈形态。

其一,从汉代的舞袖姿势可以看出,舞衣稍稍过膝,在舞蹈时尽显柔和之美,而此动作的重点又在于身姿和腰部的动作,要展现出刚健和豪爽,很好地呈现了刚柔并济的特色。其二,在对舞方面。对舞的姿势见于汉代的一幅画镜上,以男女对舞而得名,男子衣裳宽大,女子衣裙窄小,两者相对而舞,一前一后,一阳一阴,生动地展现了汉代舞蹈的艺术特色。

2.神秘奇异

汉代,人们信仰的所谓神灵,大多是在山川河流基础上的一种神秘性构思。汉人将神的形象高大化,显得神秘而不可侵犯。人们将自己心中对神的向往创作为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将自己精神世界的向往赋予其中。

舞蹈艺术一般作为多种环境下的娱乐之用,能够进一步推动宴饮向高潮进行,舞者拂衣而动,怡然自得。从遗存的汉画像石资料中可以看出,乐舞也承担着向神灵表达敬意的功用。如《西王母车马出行画像》,画面的第二层中是众多身着广袖的舞女,身边是专门的乐师,充满动感的乐舞景象展现了汉人对乐舞的重视,这种设计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乐舞观念走向自觉,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汉人在面对死亡和分离时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3.意境深远

汉代盛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天人之间永无止境的深远联系,这种动态化的联系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两者循环往复,追求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深远的意境。具体到舞蹈审美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求将人的作用与地位放到天人大循环之间,要求整体氛围宏大,力量壮阔,意境高邈,在展现身体张力的同时,传达出最为深刻的感情。汉代的舞蹈已经完成了强烈的抒情向意境统一的转化,其形态纵横徘徊,时进时退,时前时后,在曲回婉转之中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指的是外界的象以及所带给人的内心波动的境,其基本特征是一虚一实,情意超然。

关于汉代的舞蹈美学成就,傅毅在《舞赋》中提出:“与志迁化”“明诗表指”。舞蹈艺术的功能在于调和人的情绪,使之心情舒畅。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及艺术品位,具备高远境界,其形神结合,情舞交融,完美地呈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性、教化性。

二、汉代舞蹈的审美表现

(一)审美走向自觉

汉代舞蹈已经基本实现了实用教化向艺术审美的历史性转变,舞蹈艺术开始作为人们心中独立的审美对象。汉代舞蹈审美为舞蹈艺术的进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纵观汉王朝四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政治上的大一统、社会文化的高度开放使舞蹈审美表现展现新的特征。其中,审美走向自觉成为首要特征。

(1)汉代的舞蹈审美理论走向自觉。在西汉时期,舞蹈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两汉之交,在战乱的影响下,舞蹈艺术的发展有所迟缓,但是总体来说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到了东汉时期,舞蹈审美理论逐渐成熟,最为突出的标志是《舞赋》。《舞赋》由傅毅撰作,在古典舞蹈审美文化的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舞赋》将舞蹈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对待,并强调了其抒发情感的独特地位,打破了传统的礼乐观念,在遵守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肯定了俗乐舞的审美地位。另一方面,书中的审美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汉代审美艺术思想的向度,深入刻画了诗乐舞之间的密切关系,将人际和谐、天地共鸣、内外协动作为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品既是舞者运动着的肉体生命,也是运动着的精神生命。舞蹈的本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在,还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此外,《舞赋》肯定了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地位,强调舞蹈应当以对人们审美需求的满足为限度,大大推动了舞蹈审美的发展。该书所提出的舞蹈观点理论与之前大有不同,是汉代舞蹈审美的理论化成果,影响了后世俗乐舞的发展。

(2)传世舞蹈家的出现。汉代的舞蹈审美走向自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专业从事舞蹈表演的艺人群体不断壮大,一批著名的舞蹈家出现。无论从表演的数量和种类,还是从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的追求来看,汉代都应拥有大数量的舞蹈家。但是,由于乐舞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很多文献并没有对其进行记载,使众多的舞蹈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也有一些宫廷的舞蹈家留下自己的身影。在宫廷之中,舞蹈家或身姿绰约,或容颜绝世,或智慧过人,他们都曾受到过帝王的宠爱,一时风光无二,很多人还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但是,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我们只能得到其关于政治斗争的记录,而很难领略其舞蹈风姿。著名的有汉高祖之戚夫人、汉武帝之李夫人、汉成帝之赵飞燕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赵飞燕,因舞得幸,因舞得祸,舞蹈意境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部分人的利禄之途。同时,汉代还有以“伎”“倡优”“俳优”“象人”为代表的所谓“低贱”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因为无法从事其他产业而以乐舞表演谋生,他们不为史书所重,却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发展史上的创作和表演主体力量。

(二)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审美范式

汉代的舞蹈艺术突破了周代雅乐舞蹈的规范和教化作用,转而关注舞者本身,强调自由的身体动态。同时,受到汉朝与域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舞蹈艺术也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心胸,并对域外的文化元素进行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和艺术形式,汉代舞蹈审美的本质是开放与包容。从现存的实物资料来看,汉代舞蹈艺术中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对立而又归于和谐的因素。“汉代是中国艺术史上审美意识突变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有很多新的内容和特点,艺术形式也不断地随着汉代特有的审美趣味而发展,从而使汉代的舞蹈、音乐和雕塑等都有着汉代独特的时代特征”。在汉代,独特的舞蹈技术为后代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不同审美想象的方式。例如,魏晋时期的舞蹈继承了轻盈灵巧的特点,在名士的努力下,舞蹈进一步雅化。唐代继承了汉舞的包容传统,进一步将舞蹈艺术俗化,将其中刚柔并济的舞蹈元素进行细致归纳,演变出新的舞蹈形式。

总的来说,汉舞留给后世的审美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稳健与迅捷相统一。汉舞稳健而宏大,宏大主要体现在场面、内容等方面,而稳健是支撑起宏大情景的首要因素。稳健指的是舞者在表演时将自己的重心放低,下盘稳健,是古典东方舞蹈中常见的下肢姿态。为了使下肢更加稳定,上肢的动作应尽可能保持较大幅度,对比显现出舞蹈的稳重。例如,倾倒的双人舞的难点在于形成下肢与上肢动作之间的强烈对比。而迅捷指的是舞者在表演中以轻巧领边的步法为主,使整个身体呈现出灵巧飞动的姿态,营造出灵动的意象。以长袖槃鼓舞为例,舞者以整个上身的轻快动作来表达自己多变的心情,使整个舞蹈在欢乐的气氛下进行。稳健与迅捷之间的统一可以营造出一个雄健与瑰丽相协调的意象世界,展现出一种审美上的张力。

其二,大气磅礴与细节多变相统一。汉代舞蹈产生于大气宏伟的文化场景中,自然具备这一特征,突出者如建鼓舞、戚舞、干舞、刀剑舞等形式,这些舞蹈重在表达粗犷豪放的感情。而在大气磅礴的舞蹈场景中也不乏对细节的凸显。以建鼓舞为例,在同一幅画像石中,舞者的形态就有所不同。建鼓舞质朴有力,而细节变化又足以彰显精雕细琢。

其三,开张扬厉与飘逸婉转相统一。开张扬厉指的是汉舞的意气风发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的放射状的舞姿。开放式的身体语言可以将身体动作或者某个部位扩大,使情感表达更为丰满。汉舞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要求较为开放,鼓励其在大幅度的运动中极致地表现自我,除却开张扬厉之外,女性动作的飘逸婉转也得以彰显。开张扬厉是一种基调,而飘逸婉转是在此种基调上的升华,形成别样的审美效果。汉舞的审美特征是肢体语言与能力的结合,这创造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基本模式。事实上,汉代许多充满对立的舞蹈形式都表现出平衡的审美效果。汉代舞蹈的基本形式体现在上述三个有对比色彩强烈的因素的延续上,为中国舞蹈的审美表达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张力的变化,汉舞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猜你喜欢
乐舞舞蹈艺术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舞蹈课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