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光《山泉》的音乐风格及演绎分析

2022-03-22 20:45林嘉琪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泉演奏者音色

□林嘉琪

《山泉》选自《山曲四首》,是组曲中最出色的一首,它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崔世光旧时生活过的地方——山东青岛崂山的美丽风光。崂山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称,“十里清池千里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赞叹的就是这里。这首作品将中国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用丰富的织体、独具一格的和声音响效果将一幅虚虚实实、泉水激荡的山水画卷勾勒在听众眼前。涓涓的小溪、潺潺的溪流、静谧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里的瀑布,都随着音响的呈现浮现在听众的脑海中。傅聪先生曾经在中国第十届音乐节上演奏《山泉》,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一、崔世光生平及创作历程

崔世光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于辽宁省,后迁居至山东省。他早期创作的音乐大多数是基于民间音乐的改编曲,那时就已经凸显了他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点。在创作发展期,他汲取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精华,并将其注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作品《云雀》《山东风俗组曲》《山曲四首》等著名的中国钢琴曲相继问世,均获得了中国乃至国际音乐界的一致好评。崔世光留学归国后便迎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刘天华即兴曲三首》便是这时期创作的典范。此外,他还创作了《山东组曲第二号》《相遇在地平线上》等,都是以人们所熟知的音调为创作素材。

在1962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一场演出改写了崔世光的创作轨迹。1963 年,他和同学们在京郊大兴县的麦收活动上为农民表演节目,在兴致勃勃地演奏完毕后,他却意外发现听众没有对他的音乐产生任何反应。他思前想后,发现根本原因在于京郊的农民听众完全不了解这首钢琴作品所描写的湖南“花鼓戏”。这件事引发了他的思考,他认识到,创作必须与听众的审美和认知相挂钩,创作者要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来选择创作素材,无论何种表演,都必须在听众能够欣赏、听得懂的基础上进行演绎,这样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二、《山泉》的音乐风格

(一)民族化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名作曲家,崔世光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他的创作离不开“听众”“民族化”“中西合璧”,《山泉》亦如是。他认为,创作一定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依据听众的喜好审美,这样才能够发挥音乐作为情感沟通桥梁的作用。《山泉》这首作品以我国的大自然风光为创作对象,不仅迎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还能用新鲜的音响效果刺激外国人的听觉,用听觉取代视觉,用音乐替代画面,让听众更好地接受、感知音乐,让国内外听众都可以感受到中国音乐不同于西方的卓美风格和意境,继而与演奏者产生共鸣。

崔世光的作品在使用西方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保留了浓郁的中国的民族特色,《山泉》这首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山泉》在旋律上采用了五声调式和复调的手法,两个主题旋律动机不断变化糅合,使旋律发展更丰富多样,展现了作曲家精湛的“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能力。

(二)“水”

这首作品是围绕着“水”元素来进行创作的,利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水”。在乐曲开篇,就以轻轻的流动的八分音符将镜头拉至泉水的源头——涓涓细流,破石而出;随着乐曲的不断推进,二度模进、五度模进将和声逐渐复杂化,而后出现了四度和六度的音程旋律,这样既能够表现泉水由慢到快的流动,又增加了音乐的力度。接着是节奏上的改变,使用了二对三的节奏,突兀地将先前营造的氛围打断,就像面前出现了一个大瀑布一般,湍急的泉水拍打在两旁的乱石上,激荡出水花。在再现部,音乐又恢复了平静,甚至更加朦胧,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出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在一片雾气中,山泉向远处继续流淌的画面。

水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折射出不同的光彩,音乐也是如此。在曲中,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附加音和弦又充实了和声的色彩,不仅能体现出各不相同的“水”色彩,还能以中国调式风格在听觉上让听众产生共鸣。与众不同的是,这首五声调式的作品中出现了大大七和弦(31 小节),在中国作品中出现这样极具西方特色的和声较为罕见。这种中式土壤与西方肥料的结合,更彰显出崔世光创作的特殊性。

(三)音色模仿

《山泉》作为崔世光钢琴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首,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特有的演奏技法,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意蕴。崔世光认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除了必须具有中西合璧的创新思路,要先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丰沃土壤里扎根发芽,再用新颖的肥料精制灌溉,中西糅合,裁长补短,存留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才能创作出有特色、有生机的中国钢琴作品。在这首作品的展开部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模仿瀑布下落的片段(67~76 小节)。在该段落中,每小节开头的八分音符就像瀑布从高空中倾泻时跌落在岩石上的激荡声,沉击心灵,而后黑键上的由小音符串联的下行音流则是模仿瀑布飞奔直下的无数水流,有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味,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而这些音流,模仿的正是中国民间乐器——筝的刮奏。筝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其刮奏的演奏技法能够形象地表现出山水等自然景色。为了模仿出古筝演奏的效果,崔世光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分解和弦,用钢琴的音色发出了各种不同的“水声”,不仅提高了乐曲的表现力,还能让听众身临其境,仿佛山水画中之人。中国作品讲究意境美,西方作品讲究曲式结构的对比,在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如何让二者在结合时能够更好地平衡彼此的差异,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族化音乐风格,是崔世光努力创作的方向。

在全曲的华彩部分中,连绵不断的下行十连音描绘出山泉沿着曲折的深山峡谷蜿蜒而下,汇集成瀑布后,一层层从山涧奔涌直下,不为岩石所停留,溅入清澈的深潭的画面,不仅给人一种气势壮观的听觉享受,更使人仿佛置身于此地观景一般。这种创作手法也是模仿古筝的刮奏技法,大大渲染了全曲的气氛。

在《山泉》这首作品中,崔世光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张力与表现力,用不同的创作技法表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润腔特点。但它并非为了模仿而模仿,崔世光是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特有的表达方式,让人联想和感受中国民族音乐所散发出的独有的生动气韵、虚虚实实、意境深远的魅力。

三、演奏处理

山泉其实就是“山”与“水”。这首《山泉》就是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描写“水”的代表作。水可以是柔软的,也可以是猛烈的,那么如何在演奏中为听众呈现出“水”的画面呢?

(一)旋律线条

从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等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用线条来展现中国艺术独有的美感,音乐也是如此,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者的演绎,能够赋予流动起伏的旋律线条鲜活的生命力。在《山泉》这首作品中,流荡波动的旋律线条仿佛是一条条溪流逐渐汇聚,推动着音乐延绵不断变化与发展。综观全曲,作品中常出现两个主题旋律,分别为第一主题a(第1 小节)、第二主题b(第16 小节右手部分),它们以“a 主题—b 主题—a 主题”的逻辑关系,多次贯穿在作品中。

其中,a 主题的旋律线条像潺潺的水流般延绵回环,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保证旋律的流动性,保持节奏的平稳。b 主题多次出现在右手声部,在每次发展变化时采用叠加声部、扩充织体的方式,来描绘新流出现的场景。在演奏中,演奏者需将高音声部以更加明亮的音色奏出。在第16 小节和第63小节中,低声部采用了新的节奏律动,犹如溪流在汇集时所碰撞出的细微变化,演奏中应注意低声部音量不可大过高声部,要注意对新节奏律动的力度把控。在“a 主题—b 主题—a 主题”的逻辑关系中,第二次回归到a 主题即象征着新旧溪流相融,和谐共处,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相契合。

(二)“气韵”与想象

演奏中国作品讲究气韵,演奏者要在心中随着音乐而歌唱,让自己“亲临”乐曲中的画面,将乐曲中的呼吸变成自己的呼吸,更好地融入作品中。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发散多层思维,用想象和意念来控制各种大小的呼吸。如第1 小节开篇提示要使用Moderato delicato(细致的中板)速度,演奏者可以带着“日出时分,溪流涌动,日光照射在水面,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用较为小心翼翼的“气”、舒缓的速度来演奏,整体力度要控制在弱的范围内,一开篇便踩下弱音踏板,一切都在朦胧之间,细细的流水给静谧的山谷注入了新鲜的生命,营造出清晨宁静、小溪潺潺不息的氛围。从华彩结束后的第77 小节至86 小节,“a tempo”和“ppp”提示我们一切都已归于平静,只留下满山的水汽、被微风吹动的细细水波和在阳光照耀下清澈闪亮的点滴水珠。在演奏时,演奏者一开始可稍屏气,轻轻踩下弱音踏板,用较软的手指下半键将单音旋律以跳音的方式奏出。笔者认为,79 小节的五度音程可演奏得略有粘连感,83 小节的音程在演奏时则可以更加干净纯粹,下键要缓和,最后的上行阶梯式旋律在力度上要越来越轻——山泉愈流愈远,渐渐离开视野,音乐也像水汽般弥漫在空气中,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

(三)音色雕琢

1.音乐的虚实相间

同山水笔墨画一样,音乐中也有虚实的运用和体现。绘画的虚实体现在笔墨的颜色浓淡上,通过各样的浓淡对比,表达出不同远近、层次分明的立体空间等。而在音乐中,《山泉》从开头的第一个音,就要营造山顶上源头细细涓流的画面,这要求演奏者有强大的控制力,从“虚”中将第一个音浅浅地带出声来,营造缥缈遥远的空气感。作品中的第51小节开始,首次出现了二对三的节奏型,“二”与“三”就像岩石和水流之间的碰撞,水花飞溅,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将左手的音用坚实而不铿锵的音色表现出来,并与右手的水流形成对比。

2.自然场景的再现

水的形象取决于钢琴所发出的音色,音色又由演奏者进行塑造。有美感的声音需要演奏者反复揣摩、寻找和练习。

在67 小节至70 小节中,首次在高声部出现了八分音符旋律,以及大量由左右手交替演奏的下行分解和弦的音乐织体,不仅打破了先前旋律中的三连音规整节奏,还起到了华彩前的连接和铺垫作用。其中,八分音符向下跳进的音程仿佛湍流在下落时击打岩石的瞬间,要求演奏者在将掌关节支撑好的同时,用臂重下落,以饱满有弹性的音色为佳,而此时左手的五度音程为全音符时值,因此在演奏时需将全身重量贯穿至指尖,奏出岩石般坚厚的音色。在演奏分解和弦时,演奏者需注意节奏的均衡,出键需稍柔和,模仿出万千水流的流动感。

在全曲的华彩处,演奏者要在左右手交替衔接处做到毫无缝隙,并且要运用重量转移的演奏方式进行连贯流畅的跑动,出键速度要快,指尖要绷紧,让声音更干脆、利落、集中;掌关节抬动要迅速,尽可能保证贴键演奏,同时采用“滚动”的跑动方式,使音色像瀑布下落般具有穿透力。左手的和弦在演奏时要注意语气提示的突强效果,想象瀑布倾泻在乱石上时向外喷溅的画面,掌关节支起,全身的重量在触键的一瞬间下沉到手指尖,饱满地奏出和弦。

崔世光作为一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富有时代感,并始终为大众的审美而服务,因此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仍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与独特魅力。《山泉》这首作品以描绘大自然为基石,将中国的壮丽河山从钢琴的角度呈现出来;还将情感寄予景色之中,用拟筝的演奏技法灵动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山水流动之美。演奏者在弹奏时要发散思维,运用中国式的触键演奏方式,用“气”拉住音乐,用“空白”架构空间,用想象力构筑画面,用音乐将我国的山河风光、独特的民族意蕴展现给全世界。

猜你喜欢
山泉演奏者音色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