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探析
——以小说、电视剧《人世间》为例

2022-03-22 20:45陈珊珊王焜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卢汉人世间文学作品

□陈珊珊 王焜

每一种理论的诞生大多都是毁誉参半,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极具前瞻性,但缺乏科学支撑。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四定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媒介观点,剖析文学与影视之间相辅相成的积极作用和共生现象。

一、研究背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影视作品则是一种视觉艺术,当两者发生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从书籍、报刊到广播、电视、电影,从口语传播、书面传播到电子媒介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随着时代发展,媒介形态的日益丰富催生了生活方式和市场环境的变革,同时也形成了新老媒介的“共生现象”。在这种“艺术碰撞”“媒介融合”的作用下,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杂交能量”也越来越庞大,势必对当今社会产生深厚影响。在中国影视史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本文以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为例,从麦克卢汉理论的视角,深入阐述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如何相互借力并得到1+1≥2 的效果。

二、生产:文学是影视的创作土壤,影视是文学的生存沃土

国内影视作品作为20 世纪新兴的“西方舶来品”和视觉文化产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需要从文学积淀中汲取营养。综观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案例,“文学营养”的多少对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影响深厚。

被誉为“信息社会先知”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须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属于热媒介,口语、手稿、漫画、电话、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虽然这种划分主要源自西方学者的主观意识,但是如果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就能有一番不同的启示。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文学作品属于热媒介,有声电影属于冷媒介,热媒介排斥性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清晰度高;冷媒介包容性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清晰度低。这里所谓的信息清晰度,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为“画面、台词、配音、音乐、字幕”,其中,最能直观体现剧情的就是画面和台词,而作为通过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画面和台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原著。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文学作品被改编的过程中,热媒介的高信息清晰度弥补了冷媒介的低信息清晰度,从而使影视作品更具审美价值和文学内涵,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可。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以主人公周秉昆为线索,通过周家三兄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徐徐展开,多方位、多维度展示了中国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近50 年的沧桑巨变,堪称中国家庭的时代缩影,播出后热度久久不散,好评如潮,以高达3.122%的收视率圆满收官。不得不说,作为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原著为电视剧《人世间》提供了珍贵母本和创作源泉。正如同评论家李师东对原著的点评之语——“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梁晓声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同时也把他的这种特质融入了文学作品中。从知青题材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到长篇巨作《人世间》,梁晓声以自己半生的生活经历、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为引,在书坛中默默耕耘,将书籍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正是因为梁晓声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孜孜不倦的写作生涯,才有了前后创作耗费近8 年时间的史诗级作品《人世间》。这部萌芽于梁晓声花甲之年的《人世间》,可以说是梁晓声作品中的“集大成者”。相较于趋向“商品属性”和“工业属性”的影视作品,这种厚重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一种持久留芳的“人间烟火气”,从根源上温暖了冰冷的工业产品,让电视剧的视觉色彩变得明亮而温暖。

从语言到文字,经历了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花了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只用了400 年;而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仅仅用了50 年。文学是小众阅读,影视则是大众文化,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作为冷媒介,包容性确实远远高于文学作品。翻开小说《人世间》,第一章详细交代了共乐区的来历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还叙述了较为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如果不是愿意静下心来慢慢读书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作者第一篇章在讲述什么。而电视剧则完全不同,开场湖泊、山川、雪原、江水、稻穗、城市、火车等一系列宏伟的航拍镜头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做了交代,随后直接切入照相馆拍摄全家福的故事场景、光子片区街景、主人公住所,开篇大气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节奏紧凑,让观众完全不需要去费劲思考。与小说相比,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比起看小说,看电视剧门槛低多了。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津津乐道乃至家喻户晓,不得不说,电视媒介和电视剧主创团队的力量功不可没。正如导演李路在做客腾讯新闻答尔问研究院时所说,观众现在的口味越来越高精尖了,因为这是一个多屏时代,不像单屏时代只能看电视,客户端那么多,所以真诚极其重要。梁晓声用真诚去写作,整整耗费8 年时间;李路用真诚去拍摄,服化道无不精益求精。可以说,《人世间》是幸运的,因为它真正诠释了文学与影视“真诚”的力量,产生了1+1≥2 的艺术价值。

三、传播:文学是影视的受众基础,影视是文学的流量密码

麦克卢汉之所以能被称为“信息社会先知”,不仅在于他对现有媒介的独到见解,更在于他在计算机被普及之前,就已经预判了“电子媒介”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如今看来,这个定律似乎正在被逐步应验。媒介四定律,第一条是新媒介的诞生和强化,第二条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第三条是媒介的推陈出新,第四条是媒介的逆转。简而言之,可以将媒介规律归纳为四点,分别是提升、过时、复活、逆转。麦克卢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早早着眼未来,将新老媒介交替共生的现象诉诸笔端。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随着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冲击,文学作品作为阳春白雪,一度被大众抛诸脑后,成为“过时”的媒介产品。而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视觉文化的高歌猛进又催生了“注意力经济”和“快餐文化”,人们沉浸在视觉文化图景带来的感官享受,奉行“娱乐至上”的消费取向。谁能想到,在不久后的现在,被大多数人遗忘、被抛弃的文学作品竟然能以另一种方式强势归来,成功圈粉在娱乐时代和消费社会迷失方向的芸芸众生,将曾经失去的阵地一寸寸地夺回来,完成了旧媒介的自我“复活”。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不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人类作为历经千万年进化而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他(她)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媒介发展的最终走向。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和社会文化产品,始终植根于大多数人的深处记忆,具有强大的受众基础,一旦受到外力的冲击就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完成旧媒介的“逆转”。人类的自我觉醒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文学作品在搭上影视的快车之后,顺利地将文学性与商业性巧妙融合,催生了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绝佳温床。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世间》播出后的喜人数据,根据《人世间》官方微博公布的收官战报,其收视创CCTV-1 黄金档电视剧近8 年新高,是中国视听大数据自2019 年以来发布所有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CSM 全国网单集最高收视率2.6817%,CSM35 城实时收视率最高达3.7740%。百度搜索指数频次达40 万+,微博指数热度峰值达600 万+,微信指数热度值达3.5 亿+,爱奇艺站内热度最高达10098,弹幕总条数达1700W+,官方视频号浏览次数达1.3 亿+,快手总播放量#人世间3.8 亿+。不仅如此,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纷纷点赞,赞其为“人民史诗的艺术书写”“严肃文学改编暖意融融”。在《人世间》被改编之前,它还是一部许多人不敢、不愿去触及的严肃文学作品,而在搬上荧屏之后,一家人难得口味一致地一起追剧,父辈母辈在电视机前回忆自己的青春和知青经历,儿孙被剧中的大家庭氛围深深感染,为如今生活的时代而骄傲自豪,一种温暖的家国情怀呼之欲出。这种跨越年龄、跨越阶层、跨越时代的年度大剧,打破了消费社会的流量壁垒,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作品是不需要去讨好受众的,受众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吸引、被感动。

四、延伸:文学是影视的精神内核,影视是文学的延伸力量

媒介是人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印刷媒介及其以前的各种媒介仅仅是对人的个别器官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而电子媒介是传播媒介对人类感官中枢的影响,即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相较于文学作品,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延伸使影视作品更具“观赏性”和“互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改编作品来说,文学始终是影视创作的精神内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中提到,推进新时代电视剧精品创作,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视剧精品,打造电视剧中国品牌。”中国文学作品大多植根于百姓故事和历史传统,要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这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创作题材。

文学作品是影视的精神内核。看过电视剧《人世间》的观众都会对剧中的上山下乡和知青生活印象深刻,这些细腻的描写离不开作者梁晓声7 年的知青经历。作者本身极具中国时代色彩的经历成了笔下作品的灵感来源,同时又通过影视改编将这种经历赋予主人公,使作者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中类似这样的人物映射很多,不管是官员、商人、教师、导演,还是知青、工人、家庭主妇、学生,大部分受众似乎都能对号入座,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共鸣。同时,针对人物展开的,是复杂而细腻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兄弟关系、同事关系、恋人关系等,这些大社会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传递了多层次的情感诉求,最终凝聚成作品与生俱来的强烈感染力。如果要问小说《人世间》的精神内核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平凡、真实,是人间自有真情在,是那份属于国人的共同记忆。

影视是文学的延伸力量。从微观层面来说,小说《人世间》在被搬上荧屏的过程中,为了使作品更贴合影视媒介的“综合延伸属性”,迎合受众的感官需求和审美取向,几个重要人物的剧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原著中的周秉义因为胃癌去世,郝冬梅改嫁;电视剧中周秉义功成名就退休后和郝冬梅回到了兵团;原著中冯化成和王紫非法出境,定居法国;电视剧中冯化成自我赎罪,回国后出家为僧。相较于小说的现实与悲剧,电视剧尽可能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更具正能量和温暖色调。这种从一而终的温暖和正气,也为作品增添了好感度,塑造了作品“人世间值得”的受众记忆。从宏观层面来说,《人世间》作为中国老百姓50 年的生活史诗,描绘的不仅是周家和光字片的人物故事与家庭生活,更是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的生动缩影。作品折射出的是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人间的正义与真情,塑造了一群平凡坚韧、乐观向上、互帮互助、善良正直的中国百姓画像,达到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如今影视行业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下,将会有越来越多文学佳作通过影视化手段被人们熟知,也会有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涌现,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创新发展的力量,彰显属于中国文学创作者和影视从业者的情怀与担当。

猜你喜欢
卢汉人世间文学作品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卢汉与云南起义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