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东次三经》山川地名之古音解读

2022-03-23 17:53李仕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古音山川山海经

李仕琼

(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广东深圳 518048)

《山海经》是关于中华民族早期地理、历史、动植物、文化、民俗以及神话等最古老、最有价值的经典名著。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川地名的真实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远古疆域地理范围、民族与地域发展以及地理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对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然而,《山海经》中记载的绝大多数山川地名于今找不到对应所在,这成为后世怀疑其真实性的直接原因。孙冬虎[1]认为,地名的稳定性相对较大。一个地域得名之后,有的能够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虽然《山海经》在数千年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变化与错漏,但大多数山川地名找不到所在不合常理。对此,作者尝试运用古音比对的方法,以探索《山海经》中动植物名称和山川地名与当今的对应与关联。作者尝试以古音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古籍中描述的动植物性状解读《山海经》的动植物名称,著成并出版了《山海经动植物初证》[2]一书。后又着力以古音为切入点解读《山海经》山川地名,初具成效。本文即以《东次三经》为例,运用古音方法解读其山川地名所在,以期为 《山海经》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法参考。

1 《山海经·东次三经》山川地名概述

依袁珂的《山海经校注》[3],《东次三经》共记录了九山。经云:“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訆。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鉤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鸣自叫。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关于《东次三经》九山所在位置及地理范围,前人研究与考证者并不太多。谭其骧[4]认为“九山皆无可指实”,推测“尸胡山疑即今烟台市北之罘山,歹羊山上即今蓬莱县北长山岛。尸胡音近之罘,歹羊长亦音近”。又云第五胡射山 “疑即今荣成县之成山角……无皋山疑即劳山。幼海,郭注‘即少海也’,指劳山西南的胶州湾”。即推测《东次三经》范围在胶东半岛及以北海域一带。周运中[5]对《东次三经》也作了一些考证,认为“尸胡山不是之罘山”,就在今山东即墨市东。第三山诸钩山为今胶南市东部临海的大小珠山,跂踵山在古纪鄣城附近,《东山经》的幼海在今连云港市。如此看来,周运中理解的《东次三经》亦在胶东半岛,不过集中在东部。

2 《东次三经》山川地名古音比对解读

作者运用古音比对方法,较好地解读了《东次三经》尸胡之山及歹羊山、岐山、诸鉤之山、中父之山、胡射之山、孟子之山、流沙及跂踵之山和深泽、踇隅之山及无皋之山和幼海及榑木九山及相关山川地名的地理位置,从而完整地展现了《东次三经》的地理范围。从解读结果来看,逻辑性较强,与实际比较切合。

2.1 尸胡之山

“尸胡之山”,作者释为山东省蓬莱区北部海中的北隍城岛。北隍城岛古称乌湖岛,唐时置乌湖镇,北与辽东半岛老铁山隔海相望。《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6]卷一百三十七中有记载登州府:“乌湖岛,旧唐书太宗命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乌湖戍。《太平寰宇记》戍在蓬莱县东北二百六十里海中乌湖岛上。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置镇于此,永徽元年废。”“尸”,通“夷”。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7]认为:“古文字‘尸’均用作‘夷’,典籍多作‘夷’。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贾子·等齐》:‘ 织履蹲夷’,‘夷’皆为箕踞之义,亦即‘尸’之本义。”从古音上看,依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8](下全同),“夷(尸)湖”古音 ʎǐei ɣɑ,与“乌湖”古音 ɑ ɣɑ 非常接近,“乌湖”当得名于“尸胡”。

2.2 岐山

“岐山”,作者释为山东烟台市蓬莱区北部的砣矶岛。砣矶岛古作鼍矶岛,旧称龟岛,原属长山县,现并入蓬莱区。 从古音上看,“龟”古音 kǐwɘ,与“岐”古音gǐe近,当与得名相关。

2.3 诸鉤之山

“诸鉤之山”,作者释为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朱高山(现已湮没)。从古音上看,“朱高”古音ȶǐwo kau,与“诸鉤”古音 ȶǐɑ ko十分接近,当与得名相关。朱高山曾是蓬莱一座名山,《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七,登州府山川条下第一座山就是朱高山:“朱高山,在蓬莱县城东八十里,下临海。《县志》明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门岛巡司于此。”明洪武移沙门岛巡司于朱高山,且“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4名、守墩弓兵6名,下辖烟墩二座,曰大山、曰高山。”说明那时的朱高山海岛的体积还不小,可以筑城。朱高山,“在蓬莱县城东八十里”,则地望当在沙门岛即长岛之东数十公里,但如今这一片海域已无稍大一点的海岛了,朱高山可能因东海地质变迁已湮入东海海面之下。科学研究已证明,明嘉靖廿七年八月十一日(1548年4月22日),山东半岛北部蓬莱县附近海域曾发生一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那次地震强度高达7级,破坏性很大,整个山东半岛普遍受到破坏,陆地上烈度最高的登州府(今蓬莱县城),“城为之萌,坏民庐舍无算”(《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地震可能是造成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还存在的朱高山最终没于东海的原因。

2.4 中父之山

“中父之山”,作者释为烟台芝罘岛。芝罘岛也称芝罘山,古称转附、之罘,当地俗称北山,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北部芝罘区北部的海面,以连岛沙坝与大陆相连。 从古音上看,“芝罘”古音 ȶǐɘ bǐwɘ,与“中父”古音 tǐwɘm bǐwɑ 近,当与得名相关。

2.5 胡射之山

“胡射之山”,作者赞同谭其骧之说,释为山东荣成县成山角。成山角,也称荣成山,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镇,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从古音来看,“荣成”古音 ɣǐweŋ ʑieŋ,与“胡射”古音 ɣɑ ȡiāk十分接近,结合上下文其他山川位置,可以确定山东威海的荣成山正是胡射之山。

2.6 孟子之山

“孟子之山”,作者释为山东威海乳山市无极山。乳山古有牟子国,郛山口湾边有母猪岛,乳山市北有午极镇、午极河,“午极”(古音 ŋɑ gk)与“无极”今音同,“无极”古音 mǐwɑ gk、“牟子”古音 mǐɘn tsǐɘ、“母猪”古音 mɘ tǐɑ 皆与“孟子”古音 meɑŋ tsǐɘ十分接近,当与得名相关。

2.7 跂踵之山

“跂踵之山”,作者释为青岛一带山阜,属崂山山脉。 “青岛”古音 ts‘ǐeŋ tɘu,与“跂踵”古音 gǐe ȶǐwoŋ近,当与得名有关。至于深泽,作者推测即青岛的胶州湾。胶州湾古称少海、胶澳,位于青岛市境内,为半封闭海湾。少海之“少”古音 ɕǐau,与深泽之“深”古音ɕǐɘm 近,当与得名相关。

2.8 踇隅之山

“踇隅之山”,作者释为山东省日照市的五莲山。“五莲”古音 ŋɑ lǐan,与“踇隅”古音 mɘ ŋǐwo 近,当与得名有关。

2.9 无皋之山

“无皋之山”,作者释为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的花果山。 “花果”古音 xoɑ kua,与“无皋”古音 mǐwɑ kɘu近,当与得名相关。

“幼海”,作者认为当指连云港南部地区,古代为浅海区,有“小海”之称。郭璞[9]注云:“即少海也。《淮南子》曰东方大渚曰少海。”郝懿行注云:“少海即禆海也。《史记·驺衍传》云禆海环之,《索引》云禆海小海也,郭引《淮南子·坠形训》文也。”郭、郝虽有注释,但均未指出具体位置。

“博木”,作者赞同谭其骧看法,认为当释为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一带,可能是一个大地理范畴表述。谭其骧认为,“榑木即扶木,亦即榑桑、扶桑……扶桑是传说中东方极远之地,自劳山东望,茫无涯矣,想象中彼岸即扶桑,故曰‘东望榑木’”。

3 结语

从以上《东次三经》九山解读的结果来看,《东次三经》描述的地理范围主要在山东胶东半岛沿海一带。具体而言,即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最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的北隍城岛(尸胡之山)起程,以“水行”的方式,先向南经过砣叽岛(岐山)、朱高山(诸鉤之山,现已湮),再经烟台市区的芝罘岛(中父之山),向东绕过荣成市成山岛(胡射之山),再折而向西南经威海市乳山市的无极山(孟子之山)、青岛市山阜(跂踵之山)、日照市五莲山(踇隅之山),最后抵达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的花果山(无皋之山)。解读结果较为合理,为《山海经》地理位置记录的真实性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山海经》山川地名及动植物名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研究办法。

该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即在研究中华民族诸多先秦古籍时,古音可能是帮助我们真实、准确理解原文表达的重要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年代过久,我国现存先秦古籍中有些文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周易》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仅以卦名为例,《周易》最核心的六十四卦的卦名就有很多版本,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10]详细比较了今通行本《周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等版本间的异同,其中《周易》最核心的乾卦今本写作“乾”,帛书版本中则写为“键”。显然,从字面上看,“乾”与“键”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但从古音来看,“乾”古音 gǐan 与“键”古音 gǐan 一模一样,当是同音替代。事实上,今本、帛书以及竹书版本中其他多个卦名的不同写法,很多都可以在古音上找到近音通假的关联。因此,笔者认为,在早期文字尚未完全固化使用时,文字本身并不完全代表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含义。故我们在研究《山海经》或其他先秦古籍时,不能简单囿于文字的字面意思,还需要综合考虑古音及变化来推测文字的真正含义,否则就可能坠入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泥潭。

猜你喜欢
古音山川山海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