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子夜》的史诗性追求

2022-03-24 19:47周丹丹
雨露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景式子夜上海

摘要:《子夜》作为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它深刻剖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是“五四”以后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30年代为数不多而文体意识明确的长篇小说突出的重大特点是融合了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本人对文本的理想追求两者的统一,也被称为史诗性。作者的史诗性追求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我素养,这种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宏大的、全景式的、总体的描写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传统。

关键词:上海;全景式;大题材;传奇英雄;多重冲突

“史诗”最早指长篇民族叙事诗,而在现代,人们一般将那些对社会生活做全景式的宏观把握并传达一个民族的主体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称为史诗或史诗性作品。史诗性可归纳为“主体的民族性、题材的宏伟性、画面的全景性”三个方面。[1]现代美学意义上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认为“史”是客观史实的再现,“诗”是诗性的张扬,《子夜》则是具备这一系列审美特征的作品,它以1930年的上海作为文本背景,安排了五条线索和代表当时社会各阶级的众人物,通过他们在吴府缩影式的描写达到作者企图展现社会总体生活的目的,并且通过重大题材揭示了社会走向。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作者史诗性追求的成因,其次是《子夜》史诗性描写的具体表现,最后是史诗性追求的影响。

一、史诗性追求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虽然在30年代作为一个银本位制的大国的中国,在经济危机之初能承受不太大的冲击,但是西方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以及中国工业本身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而导致出口减少,尤其是中国的缫丝业受到严重的打击。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前不断干扰中国的经济,抢占中国的土地,加上当局政府统治内部腐败无能,军阀混战频繁,这些动荡不安的社会因素给本该趁帝国经济危机的间隙获得发展的中国工业以巨大的打击。另一个使工业衰败的因素是为其提供原料的中国农业的落后,帝国经济的侵略加速瓦解了中国传统手工生产的农业,加上赋税较重和30年代初期的自然灾害,以及国内战乱等因素,农业一片萧条,能为工业提供的原料少之又少。《子夜》以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正如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描写的那样,当时的上海五光十色却充满罪恶,是一座造在地狱上的天堂。当时的上海已经拥有像电车、洋栈、雪铁龙汽车等具有现代特征的事物,它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上海所拥有广阔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为作者提供了真实而全面的写作素材。作品描写了忙碌的公债市场,买办资本家和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斗法,工业面临绝境而激发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场面等,无一不是社会重大的事件,所以,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促成《子夜》史诗性的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作家个人因素

茅盾先生追求史诗性写作的道路是一条反复探寻的路,20世纪20年代初,作家最先倡导写实主义或者可以说是自然主义,到20年代末期,他明确要表现一种体现时代性的写实主义。[2]最初,作者没有确切地分开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认为把左拉与其作品归为“自然派”而把其他国家的自然主义作品归为“写实派”不合理,有学者指出茅盾的自然主义是一个二者混同的概念,以现实主义为基点,取自然主义的长处。[2]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茅盾一直“为人生”而努力着,他想要找到更好的“为人生”的写实主义,认为只要能更好地“为人生”,文学可以是浪漫主义的、象征主义的或者其他主义的,而当时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渐渐对茅盾产生了深层次的、主导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茅盾先生的很多理论中找到他立志写“大”时代,为普遍民众而努力的志向。在实践方面,从《蚀》三部曲一直到《子夜》,他的描写路线可以说是从反映局部问题到反映整体社会问题,由局部事态到全景式,他拥有像巴尔扎克那样做法国书记员的使命感,所以他才会精心地收集素材,敏锐地分析并写成真实而全面反映30年代中国的《子夜》。他所知道的银行家、商人、工人及交易所的情况是在1930年秋养病期间在表叔的卢公馆里知道的,这期间他翻阅报纸,满版是经济不振、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工人罢工的消息,这些消息虽只片段,但让作者受到鼓舞。[3]

二、《子夜》史诗性描写的具体表现

(一)以重大题材揭示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走向

近代中国历史走向具有现代性,而30年代的上海最能代表现代化的方向,所以《子夜》首要描写的是上海的風貌。1930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帝国入侵、军阀割据,作者在《子夜》中选择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他与赵伯韬斗法的过程,以及他吞并小企业、压榨工人的众多事件,集中表现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在对现实的刻画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趋势,正如他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的1930年夏秋间关于中国3种社会性质的论战和他的写作意图有关系,他写《子夜》就是想说明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了,这种对民族现代化的理解正是史诗性小说着力追求的。

(二)以网状的大结构展现巨大的社会历史时空

《子夜》呈现巨大时空的技巧在于将社会的缩影放置于吴公馆内,以一场吴老太爷的葬礼汇聚了代表社会结构的主要人物,有金融界的大亨,有工业界的巨头,有作战参谋,有大学教授等。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的社会环境兼顾都市生活和农村场景,刻画的人物意识形态也各种各样,有沉浸在自由的少女旖梦中的贵妇人,有把爱情当成游戏的贵家小姐,有满脑子投机意识的寡妇,有思想徘徊在身份与情感间且酸腐懦弱的知识分子,有投机取巧且愚昧可笑的地主等各种30年代大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思想。在小说线索方面,《子夜》安排了5条线索——益中公司、公债市场、裕华丝厂、双桥王国和家庭生活,5条战线逐次展开,结构精巧而逻辑严谨。《子夜》虽然只是写了1930年短短两个月的事件和人物活动,但是它容纳的社会内容是巨大的,文字间拉长了中国社会历史的长度和跨度,而选择的关键性的人物活动完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那一时代全体人的命运,这完全符合史诗的全方位把握民族历史和普遍社会人生的要求。

(三)刻画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史诗一般要突出民族英雄,在《子夜》中,作者以大量笔墨刻画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是个性格复杂但总体上是个果敢自信、充满雄心抱负的悲剧式英雄,他是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如果他处在一个社会安定、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上海的大舞台一定会让他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处在1930年动荡的时局中,他最终失败了。即便困境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心神慌乱,他也不愿意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同流合污,坚决反抗到最后,这让读者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怜悯,甚至忽略了他对弱者的剥削压榨,认为他就是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作者如此安排吴荪甫的命运,是因为他研究了中国社会的总体状况,已经明确地知道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在30年代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得到发展,而吴荪甫的失败是必然且典型的。

(四)拥有多种冲突的情节和磅礴的场面描写

《子夜》的冲突是以吴赵两大矛盾为主线,其中穿插了许多不同的冲突,而每一种冲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通过写吴老太爷和儿子吴荪甫的冲突来展现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冲突;通过双桥镇的农民斗争展现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通过工厂工人罢工来展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吴荪甫的吞并行为展现工业巨头和小企业主之间的矛盾……史诗性的作品必然要全面展现社会矛盾,进而能预示社会在矛盾斗争中的走向,《子夜》无疑符合这一特征,它所预示的中国的走向便是只有通过工人和农民的革命斗争,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子夜》展现斗争、思考社会前途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对各矛盾安排一个大场面。首先是吊丧场面,以此汇聚各重要人物,并从这些人物的谈话中呈现社会矛盾,还有对交易所的疯狂的投机场面的描写,以此来展现经济状况。展现矛盾最尖锐的场面是工人的暴动,他们如潮水般,斗争情绪高昂,全过程十分生动,让读者产生深切感受。《子夜》安排的冲突和大场面使得它展现的30年代的历史具有立体感,达到了史诗小说的审美要求。

三、《子夜》史诗性追求的影响

《子夜》开启的史诗性传统对后来很多作品产生了影响,而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人民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作用。

《子夜》之后,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图存的处境,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涌现出来,一些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作家开始真实地反映社会,虽然不及《子夜》所写的“史”整体和广阔,但是很多作品描写了时代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比如《暴风骤雨》就再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出现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和样板戏等,在笔者看来,1986年12月首次出版的《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10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无疑是对《子夜》史诗场景的描摹。相比较而言,《平凡的世界》在普通百姓的书写上更完满,比起吴荪甫这样的商界精英人物,孙少安的人生更加精干真切,作者对他的刻画从恋爱、家庭、创业各方面展开,史诗英雄的形象鲜活丰满,之后,1993年的《白鹿原》更是将小说的史诗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白鹿原》也被认为是一部民族秘史的作品,它的史诗性建构的创新之处是于具体的创作中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新世纪以后,追求史诗性创作的代表小说有贾平凹的《秦腔》,这本书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村面貌的详细纪实,虽然与《子夜》描写的社会各阶层代表不相同,但是它塑造了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从群众到干部、从农民到商贩等各种形象,各种矛盾中也凸显出了史诗英雄和揭示出了民族走向。《子夜》的史诗性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正是如此,汪晖曾表述到“茅盾传统”影响到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尽管《子夜》的史诗性非常突出,但小说依旧存在描写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存在对双桥镇农民斗争的描写不够深切,对雷参谋前线战争描写的力度不够等问题。有学者解释:中国新文学的前10年短篇小说获得长足发展,但是长篇小说却较少,作品可借鉴的优秀小说少之又少;对于茅盾个人来说,《子夜》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经验还不够完备。对于以上的不足,我们在尊崇《子夜》的史诗性时,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以便提供更多的对史诗性小说写作的合理的建议。

作者简介:周丹丹(1996—),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王先霈.论史诗性[J].甘肃社会科学,1984,(6):110-116.

〔2〕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上海大学,2010.

〔3〕邬冬梅.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12(03):104-111.

猜你喜欢
全景式子夜上海
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模型及智能实施
《子夜》主要人物关系图
段学俭(一首)
子夜秋歌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ll Spectrum Teaching Method in Office Or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全媒体时代对“全能记者”的塑造
欢乐上海迪士尼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