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黑科技”,铸就冬奥健康防线“金钟罩”

2022-03-24 03:50■乔
人人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黑科技气溶胶泡泡

■乔 禹

凭借一件胸前印有瑞士国旗的红色连体紧身衣,瑞士滑雪运动员尼古拉斯·胡贝尔在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前就“火”了,有中国网友称他为“瑞士滑雪喜剧人”。

不过,由于抵京后核酸检测呈阳性,胡贝尔被送去隔离。

2 月3 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视频专访时,胡贝尔透露,目前他的核酸结果已经是阴性并且恢复了训练。得知很多中国网友十分喜欢他的视频并祝他早日康复时,胡贝尔表示非常感谢:“我希望通过视频和大家分享积极的力量。”

胡贝尔在隔离期间,需要每12 小时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持续7 天,在阴性的情况下可以参加训练。由此可见,北京冬奥会对于疫情防控有多严格。

当然了,在这场全球性的冰雪盛会上,想要确保所有运动员及工作人员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只靠核酸检测可远远不够。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北京冬奥会的“防疫黑科技”吧!

超强灭菌

防护疫情,口罩是必需品。但口罩只能起到简单的防护作用,并不能消灭病菌,而且口罩也有时效性,长时间佩戴一只口罩,防疫效果也会大大削减。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的诸多病例中,也不乏佩戴口罩却被感染的病例。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研究人员探索出了一种杀菌新技术——AOP-KF 固体碱。

今年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队运动员采用的都是AOP-KF 抗病毒防感染口罩,这种口罩在普通口罩中间额外增加了一层AOP-KF 固体碱布,使口罩对病毒的过滤去除率一举达到99%以上。

此外,AOP-KF 固体碱也是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康风环境研发出来的新型生物洁净材料,目前已取得中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这种材料不仅能高效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对新冠病毒的灭活率更是达到99.31%。

气溶胶检测器和防疫泡泡

气溶胶直径小于100 微米,传播距离达1 米以上,可被直接吸入肺部,是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科研人员开展紧急攻关,联合研制出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存在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进行收集检测,灵敏度可达常规方法的10 倍。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多个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为冬奥会提供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保障。

除此之外,馆内还设置了防疫泡泡。虽然东京奥运会也有防疫泡泡的防护,但是连日本记者都表示只有中国的防疫泡泡才是真正有用的。

机器“志愿者”

除了上述的预防和检测工作外,冬奥会期间频率最高的还是对体温等的及时检测。

在运动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馆内或居住场所之前都需要提前进行体温测量等工作,而如果使用工作人员的话,不仅会增加密切接触的风险,而且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的科学家们紧急制备了智能防疫员。

这种带有自动感知系统的先进机器人可以对来往人员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即便是不摘口罩,也能迅速完成体温测量、身份辨认等工作。而且效率极高,单个人员的测量时间可以控制在1-2 秒之间。

除了在门口测温检查的机器人之外,场馆内部还贴心地配备了提高清洁、服务、配送等工作的机器人,真正实现智能化工作和服务,将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上。

而且更令所有工作人员和国内外运动员震惊的是,在冬奥村内的餐厅中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类厨师和服务员的,一切菜品的供应和配送都是由相关机器人来完成,120 台高性能的机器人可以完成上千人的餐饮工作,它们可以不眠不休地工作24 小时,随时为运动员们提供服务,如此高科技的餐厅也让不少外国友人争相拍照留念。

在交通方面,冬奥村也配备了将近100辆的无人驾驶车辆以及其他自动泊车摆渡等服务,真正意义上做到降低人员接触,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

闭环管理

为将北京冬奥会入境涉奥人员与社会面完全隔开,从抵达那一刻直至最后离开北京,所有冬奥会入境人员都将“闭环”管理,这也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都机场为冬奥开辟了专用停机位、人员专门区域、专门通道和流线,形成完整“闭环”,与其他区域不重叠,普通旅客不会与这些人员发生相关交叉。

数千辆冬奥会服务保障用车,穿梭在冬奥村和长达239.5 公里的奥林匹克专用车道上,车辆每日进行3 次以上消杀,包括一次60 度高温消杀,乘客需按标识要求间隔分别就坐。

更有其他诸如实时监控体温的“腋下创可贴”、提前预警的健康环境监测与改善调节系统、高效除霾除臭的独立新风系统、多验合一的终端智能系统等等,仅仅在冬奥会开幕前,便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 多项技术。其中20 余项在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展示度方面极具代表性,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 和新能源等领域。

最后,衷心祝愿所有运动健儿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衷心祝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黑科技气溶胶泡泡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气溶胶传播之谜
巨型泡泡
气溶胶中210Po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四川盆地秋季气溶胶与云的相关分析
那些仍受青睐的经典“黑科技”
VR是“黑科技”,还是科技的未来?
大气气溶胶成核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