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祁县“隆舟谷”段初探

2022-03-24 04:03黄明哲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祁县太谷晋商

黄明哲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世界各国的饮茶习惯先后从我国传入。17 世纪时,我国的砖茶在欧洲已有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而自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贯通中国、蒙古、俄国之间,又从俄国向中亚、东欧等地延伸,以茶叶为主要贸易品的“万里茶道”正式形成,成为继丝绸之路后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渠道。《清史稿》卷七八称:“恰克图南买卖城,有路南通库伦,北达上乌丁斯克,与新修铁路接。有俄国领事署。贸易茶最盛。”[1]2439

“万里茶道”由福建省崇安(今武夷山市)出发,纵贯我国南北,从伊林(今二连浩特市)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又自恰克图延伸至中亚、东欧等地区。康熙中叶,在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期间,作为“皇商”随军深入蒙古地区为清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旅蒙商”多为山西籍,清廷也相应给予其独占其利的经商特权,内外蒙古草原便逐渐成为晋商贩运贸易之新市场。而自“万里茶道”疏通后,由于清廷奉行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之政策,此前主导中蒙茶叶贸易商道的晋商便顺势掌控中俄茶叶贸易,晋商南下福建武夷山购茶,运回北方,再贩卖至蒙、俄以赚取差价。

“万里茶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挖掘“万里茶道”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祁县商人们是“万里茶道”的主要开拓者,昭馀古城“长裕川”茶庄现有中国商业史学会所立“晋商万里茶道中心”之石碑。祁县南部“隆舟谷”段则是“万里茶道”之重要路段,爬梳古籍,其历史底蕴深厚,自古以来皆为山西南北交通之咽喉。至清代,又因晋商与“万里茶道”的兴盛繁荣,沿途遗留了许多相关遗迹。基于此,本文拟对祁县“隆舟谷”的历史沿革、具体路线、沿途晋商遗迹进行探讨。

一、“隆舟谷”之概念及其沿革

“隆舟谷”,别名太谷、团柏谷、隆州谷、龙州谷、龙猪谷、盘陀驿道、子洪口谷等。广义上的“隆舟谷”指今山西境内的沁县西汤村至祁县子洪村,太行山脉的南北走向山谷道,本文所讨论的“隆舟谷”则特指今祁县境内的来远镇北关村至古县镇子洪村之间的祁县段山谷道。隆舟谷两侧悬崖壁立,道路崎岖,自古就是山西南北交通与军事要冲。今有昌源河流贯其间,万历《大明一统志》卷一九《山西布政司》“隆舟水”条云:“隆舟水出祁县东南一百六十里胡甲山,北出隆舟谷,西至汾州平遥界,注于汾流贯其间”[2]11,昌源河即古隆舟水。

今祁县东摩支有“东摩支遗址”[3]291,其位于“隆舟谷”东摩支一座低矮山峰之上,此处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同在“隆舟谷”内的“西团柏遗址”[3]291亦出土了一些与之相似的同类陶片。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隆舟谷”内居住。封建社会时期,“隆舟谷”起初被称作“太谷”,关于“太谷”之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卷二八《桓谭冯衍传》。其云:“上党见围,不窥太谷”[4]974,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4]975北朝时期,据《北齐书》卷一一《安德王延宗传》载:“及平阳之役,......后主将奔晋阳,......及至并州,又闻周军已入雀鼠谷,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后主竟奔邺。......特进、开府那卢安生守太谷,以万兵叛。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5]149周齐平阳战后,齐后主高纬逃奔晋阳。志在平齐的周武帝宇文邕继续进军晋阳,高纬再次出逃邺城,以宗室高延宗留守晋阳。不久,在守卫晋阳南部“太谷”的那卢安生降周后,周军便迅速包围晋阳,高延宗最终城破被虏。足见“太谷”对于晋阳防卫体系重要的门户作用。

入隋后,隋改阳邑县为太谷县,即因其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三《河东道二》云太谷县:“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高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6]369-370唐因之,检《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唐政府多次于“太谷”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兵,例《旧唐书》卷一《高祖纪》:“八月,并州道总管张公谨与突厥战于太谷,王师败绩。”[7]15《旧唐书》卷一四五《回纥传》:“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过榆次、太谷。”[7]5207《新唐书》卷一六五《郑从谠传》:“沙陀都督李国昌间边多虞,入据振武、云朔等州,南略太谷。”[8]5062在唐代,“隆舟谷”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南寇中原与唐政府支援晋阳之交通要地。

自唐末,“团柏谷”之名多见于史籍。《旧五代史》卷九八《赵德钧附其子赵延寿传》载:“德钧、延寿自潞州引军至团柏谷......及杨光远以晋安寨降于契丹,德钧父子自团柏谷南走潞州。”[9]1309-1310《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载:“开宝二年,(太祖)议亲征太原,复命为前军都监,率兵先往,次团柏谷,降贼将陈廷山。”[10]8978按《金史·地理志》祁县有团柏镇,雍正《山西通志》卷六《疆域》云:“东北由北关至来远镇十里,盘陀镇、子洪镇胥二十里团柏太谷铺,......十里抵徐沟”[11]5。“团柏谷”显然为“隆舟谷”之别称,盖因谷口团柏镇得名,至于现团柏镇之具体位置,下文将详考。

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载:“隆舟城,(县)东南三十里团柏镇东。.......祁县东三十里,有隆舟故城,刘继元筑以拒周戍河。”[12]15五代时,北汉主刘继元在团柏镇筑隆舟城,以抵御来自中原的军事威胁,“隆舟谷”因此得名。至于“隆舟谷”的其他称谓,同书同卷总其大略:“隆舟谷,一名隆州谷。金沃楞和宁既败,种师中进攻宋制置使姚古军,于隆州谷大败之。金兴定四年,岚州观察使瓜尔佳实伦言北兵攻平阳将及潞州,还当由龙州谷以入太原,请兵扼其归路。金元光初,义胜军节度使禹显扼龙猪谷,破元军擒元帅韩光国,追至祁县而还。”[12]10“隆州”多为“隆舟”之讹称。又因其谷道中有盘陀驿、谷口处明清子洪镇,也有“盘陀驿道”“子洪口谷”“紫红口谷”之别称。

明朝时期,“隆舟谷”作为重要官道路段,留下了众多名人的足迹。明于谦尝过此,作《盘陀驿道中》:“群峰尽处是盘陀,小径纡回乱石多。风约闲云难作雨,渠分流水不成河。门开野店群鸡唱,花发春山百鸟歌。一段好怀无著处,令人对景费吟哦。”[13]盘陀驿下文详解。明文学家王世贞亦曾过此,其于《适晋纪行》中作:“午,饭沁州。又四十里,小憩铺舍。转入深谷中,两旁皆峭壁,中间涧道。”[14]按沁州隋开皇年间置,治今山西沁县。又曰:“箭括一门,十步九退,时时行绝磴间,阳壁直上不可扪,阴壑数十百丈,大约如蜀中。左担山,而高下陡急不可状,壁间飞流时时绝道,竭力争而度。”[14]深为谷中的险途所震撼折服。入清后,“隆舟谷”又因“万里茶道”而兴盛繁荣,往来晋商络绎不绝,沿途遗留了骆驼村、兴和店、关帝庙等许多晋商遗迹。近代以来,这条古道历经多次拓宽重修,通行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现为208 国道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山西省交通干线。

二、“隆舟谷”之具体路线

据雍正《山西通志》卷六《疆域》:“东北由北关至来远镇十里,盘陀镇、子洪镇胥二十里团柏太谷铺。”[11]5又,光绪《祁县志》卷二《关梁》:“白圭铺北界太谷县,十五里至团柏铺,十五里至紫红铺,盘陀驿移置于此,二十里至盘陀铺,二十里至来远铺,十里至北关,南界武乡县,共八十里。”[15]30爬梳古籍并结合地貌,通过“隆舟谷”须途经清北关镇、来远镇、团柏镇、盘陀镇、子洪镇等节点。

(一)谷道门户——清北关镇(古石会关、隆州谷巡检司所在)

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云北关镇:“(祁)县东南九十里。”[12]9清北关镇今祁县来远镇北关村。北关村是“万里茶道”进入祁县的第一站,古茶道至今穿村而过,道两旁店铺货栈遗迹林立。其亦即古“石会关”之所在,光绪年间王轩等人补修《山西通志》时称:“石会关似即隆州谷之南关也,其地尚有石窑会村。”[16]按此“南关”在今武乡县南关村,紧邻北关,《伯希和4648 号文书》却称北关为“石会北关”。

2015-2017年共监测样品数量为2503份,合格2434份,合格率为97.24%。其中2016年合格率最高为98.59%,2015年(96.42%)和2017年(96.52%)检测结果基本相同,各年度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8,p=0.007,p<0.05)。见表1

敦煌藏经洞所出《伯希和4648 号文书》是一部唐代僧人由怀州至晋阳的旅行日记。唐耕耦先生、陆宏基先生所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17]83定其名为《巡行记》,郑炳林先生所著《敦煌地理文寺汇辑校注》[18]309与杜斗城先生所著《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19]207都将其定名为《往五台山行记》,三书均有录文。据孙继民先生[20]一文考证,其写作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孙继民先生同时据其对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21]卷一《京都关内区》“洛阳太原驿道”篇作出纠谬、修正。王文楚先生《唐代洛阳至太原驿道再考》[22]一文,也据其对严先生的结论有所修正。

“石会关”之名多见于史籍。《旧五代史》卷二九《庄宗纪》:“自河津失利,段凝、彦章又献谋,欲数道举军,合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趋石会关以寇太原。”[9]407《宋史》卷二五五《向拱传》:“拱觉,行至石会关,杀所乘驴,市酒会里中豪杰,告其故,咸出丁壮护拱至太原。”[10]8908结合《伯希和 4648 号文书》,盖北关、南关均称石会关,石会关之名不为南关所独享。

《永乐大典·太原府志》《兵防》条则称其名为“隆州谷北关”,顾氏《天下郡国利病书》云:“隆州谷关,在祁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两壁皆山道,傍有水名胡水。国朝洪武三年,置巡检。”[23]明代曾于此设隆州谷巡检司。

(二)沿山谷北行至清来远镇

清来远镇即今祁县来远镇,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三七《太原府》云:“来远镇在盘陀东南,去县七十里。有寨在东山巅,明嘉靖间设,四面临沟,上垒石桥。”[24]26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亦称其有来远寨:“来远镇东,山巅围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四面临沟,上石墙五尺。”[12]9

按《明史》卷二六九《猛如虎传》载:“(如虎)从曹文诏追贼西偃、碧霞村,斩混世王。与颇希牧逐贼寿阳东。又与陈国威、马杰破来远寨。”[25]6916又,《绥寇纪略》卷一《渑池渡》云:“十五日,鼎臣侦贼在西山之奄峪逼祁县,遣陈国威、猛如虎、马杰往及之于来远寨,破之。二十日,文诏与贼战于大谷。二十二日,文诏与如虎、国威逐贼于范村,斩级数千二。”[26]24-25明将猛如虎、陈国威、马杰曾于此处与李自成山西部农民起义军交战。

(三)沿山谷西北行至清团柏镇

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云团柏镇:“(祁县)东南六十里,白圭镇南,东接太谷,南接武乡。《金史·地理志》祁县有团柏镇,亦曰团柏谷。”[12]9《山西通志》此卷叙地循南北顺序,考量道里,清团柏镇即今祁县团城村,但其显然与《金史·地理志》中的“团柏镇”并非一地。

上文已考北汉主刘继元于祁县东南三十里团柏谷筑“隆舟城”,以抵御来自中原的军事威胁。金贞祐年间,金廷尝于团柏镇置帻州,雍正《山西通志》卷五七《古迹》载:“帻州故址,(县)东三十里,《金史》贞祐中,尚书左丞胥鼎议于县东团柏镇置帻州。”[27]18考量道里,《金史·地理志》中的团柏镇显然为今祁县东观镇南、北团柏村。

(四)沿山谷北行至清盘陀镇

清盘陀镇即今祁县盘陀村,盘陀村因盘陀驿而闻名。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云盘陀镇:“子洪镇东南,去县五十里,宋太祖由盘陀取太原。”[12]9今山西祁县有《北齐天统四年造像记》云:“天统四年三月十五日,佛弟子太原功曹王鸾、槃陀驿将张贵和。”[28]“槃陀”盖为“盘陀”之讹称或别称,是北齐时期祁县境内已有盘陀驿。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卷一《京都关内区》之《洛阳太原驿道》篇认为北朝、隋唐时期盘陀驿即处今盘陀村一带[21]160。

但据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三七云:“盘陀驿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子洪镇,明洪武三年建,七年尝置盘陀递运所于此,本朝初设驿丞,乾隆七年裁。”[24]28雍正《山西通志》卷三七《公署》云:“祁县署在城西街,明洪武二年县丞邱昱建,...... 盘陀驿在子洪镇,......盘陀递运所在子洪镇。”[29]9又,上引光绪《祁县志》卷二《关梁》:“十五里至紫红铺,盘陀驿移置于此。”[15]30显然,盘陀驿在清代已移至谷口子洪镇处。

(五)沿山谷北行至清子洪镇(清盘陀驿所在)出谷

子洪村即清子洪镇,上引嘉庆《大清一统志》称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云子洪镇:“(祁)县东南三十里,南倚双泉山,山有双泉。”[12]9同书卷一七《山川》称:“石夫子洞在双泉山石崖中,内有夫子像,明嘉靖中凿。......石佛崖,在子洪镇南。”[30]26双泉山上有石佛崖与石夫子洞保存至今,据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野考察,石佛崖佛像颇富云冈遗风,开凿时间约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可见此地早在北魏时期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上文已考证盘陀驿清代已移至子洪镇,清盘陀驿作为“万里茶道”的必经之地,来往歇脚的晋商络绎不绝,但考其规模,却随着年代推移而越来越小。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六《驿站》载:“盘陀驿,设马骡二十匹,马夫一十名,岁支银五百四十两。盘陀递运所,设夫六十名。雍正十年六月,奉文裁二十五名,实存夫三十五名,岁支银三百三两三钱一分一厘零。”[31]10又,光绪《祁县志》云:“盘陀驿,明原额马户二十五名,每名马二匹。顺治十一年,酌定马户一十六名。康熙十五年,裁剪二名半。雍正五年,裁剪马夫三名半,额马二十匹。因协济保德州马五匹,又协济杀虎口八十家站马二匹,又协济贾令驿马三匹,共去马十匹,今额马十匹,马夫五名。盘陀递运所,设夫六十名。雍正十年六月,奉文裁二十五名,实存夫三十五名。”[15]29

盘陀驿、盘陀递运所作为处于重要商道上的官驿、递运所,规模却越来越小,雍正十年(1732)二者皆大规模裁撤,察其正为《恰克图条约》签订五年之际。盖正因晋商已主导了这条商道,其用人、用马运输货物皆由自己主导。且晋商以山西为枢纽,向蒙、俄运输货物,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晋商驼帮文化影响甚远,位于北关村与来远镇之间的刘家垴曾有“骆驼村”之名,鼎盛之时全村养驼两千余峰,其也应是盘陀驿、盘陀递运所马匹累遭裁减之缘由。

三、“隆舟谷”沿途的晋商遗迹

(一)“骆驼村”刘家垴

今祁县来远镇刘家垴有“五眼窑”驼户宅院、歇马店遗址,位于北关村与来远镇之间的刘家垴曾有“骆驼村”之名,鼎盛之时全村养驼两千余峰,供给往来晋商运输货物,亦为他们提供歇脚之场所。

刘家垴本无骆驼,全村因骆驼而兴旺,与“五眼窑”主人许庆义密不可分。据其子孙代代口述相传,今由其后代许世有整理,笔者概述:许氏原籍祁县东观镇武乡村,其大致于清乾隆年间迁徙至刘家垴。许氏为搬来刘家垴的第一批村民,他们起初为村子起名为“立旺垴”,寓意立刻兴旺发达。“立旺垴”地处“万里茶道”必经之处,来往晋商络绎不绝,他们对运输工具需求量很大,许庆义便敏锐地抓住商机,成批购买骆驼、饲养骆驼,跑起了驼运。许庆义发家致富后,又带动全体村民一起饲养骆驼,刘家垴自此因骆驼而兴旺繁盛。

(二)“兴和店”来远客栈遗址

来远镇至今仍有古茶道穿镇而过,茶道两旁分布着许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商铺、货栈遗址。虽物去人空,但仍能窥见当年“万里茶道”之繁盛,这些商铺、货栈都是“万里茶道”上晋商足迹的珍贵证明。

其中最大的一家货栈遗址为来远客栈遗址,古称“兴和店”,即今来远镇卫生院所在地。“兴和店”为山西巨贾祁县渠氏家族渠安义所开,检其正是当时声名卓著的“晋商八大家”之一的祁县渠氏家族成员。渠氏家族以贩茶致富,其“长裕川”茶庄乃晋商开设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茶庄之一,《清稗类钞》称渠氏有资产白银三四百万两。“兴和店”今尚有一排货栈旧窑洞残存,院内存古井一口,至今仍在使用。

(三)来远镇集林坪关帝庙

唐宋以来,山西运城籍三国名将关羽因其忠勇事迹逐渐为民间所神化,上至封建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开始供奉并崇拜关羽。明清时期,关羽被塑造为“武财神”,成为众多行业的保护神与祖师爷,特别是山西籍商人,他们对关公信仰甚为狂热。郭松义先生指出:“在当时,各行各业普遍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名气响亮,而明清以来,山西商人又遍布全国,当时各地的许多祀关坛庙,就是由山西商人出资修造的,其他商人受其影响,相互效仿,因而形成风气。”[32]晋商需借助关羽之名气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关羽忠、义之精神亦促进了晋商诚实守信、精诚团结之精神的塑造。

今祁县来远镇集林坪有关帝庙,在关帝庙殿前残存清《重修关帝庙碑记》两方,一方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立,一方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立,碑文内容几乎一致。“乾隆碑”称此关帝庙“经理人”为:“渠应极、渠法生、渠烈、渠旨诏、渠正极、渠盛极、渠法广、渠永成、渠法孔、渠成富、渠法元、渠泳金、渠法舜、渠法泳”,检其皆为祁县渠氏家族成员。显然,来远镇集林坪关帝庙是一处晋商祭祀关羽、祈求事业顺利的遗迹,而关羽之精神、晋商之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此地。

四、结语

“万里茶道”祁县“隆舟谷”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至封建社会时期,“隆舟谷”起初被称作“太谷”,见载于《后汉书》《北齐书》等史籍。北齐时期,谷道内已设盘陀驿站。隋改汉阳邑县为太谷县,也因其为名。在唐代,“隆舟谷”则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寇中原与唐政府支援晋阳之交通要地。唐末迄,其又因谷口团柏镇与北汉主刘继元于团柏镇所筑之“隆舟城”而得名“团柏谷”“隆舟谷”。明清时期,“隆舟谷”仍是山西省南北交通的重要官道。“万里茶道”疏通后,其更是成为茶道的必经之处,来往晋商络绎不绝。

通过“万里茶道”祁县“隆舟谷”段,需途径清北关镇、来远镇、团柏镇、盘陀镇、子洪镇等节点。如今,这些地方也遗留了“骆驼村”“兴和店”、关帝庙等关于晋商文化的遗迹,它们不仅是“万里茶道”晋商足迹的珍贵证明,也是我们学习晋商诚实守信、精诚团结之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在合作共赢的新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祁县“隆舟谷”段曾经的繁盛,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一带一路”倡议之实现,对助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祁县太谷晋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晋中市祁县:倾力打造中国茶文化旅游第一城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