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功能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2022-03-24 04:57鹤,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家庭

栾 鹤,于 洁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家庭是社会中最真挚且最核心的情感纽带。家风、家教好,社会风气才会好,可见家庭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发热议,被称为家庭教育中的“国家标准”。文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并提出了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有机融合的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1]科学推进家风建设及完善家庭教育的战略部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乃至社会、国家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基本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2021年1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和家庭教育的多次被提及,都表明家庭教育对国家的人才培养、道德建设、文化复兴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功能变化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和替代的基石作用,在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自我做主的终生学习及其相互影响[3]。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类比,可得出家庭教育是儿童入学前所必不可少的环节的结论[4]。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家庭教育的指导对象是家长,应针对他们开展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为。换言之,家庭教育不应是单向度的教育,更应该与社会、学校两方一起,共铸教育合力[5]。家庭教育是通过各类家庭活动对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产生着相互影响、并伴随终身的一种教育活动,具有四个显著功能,即美育功能、“复归”功能、抵制校园欺凌功能、终身学习功能。

(一)家庭教育的美育功能

我国最早可考证的家庭美育的著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总共七卷二十类。作者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受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影响,当时的士大夫教育功利主义严重,读书只为谋取官职。因此,颜之推作《颜氏家训》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6]《颜氏家训》在整个家庭美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前人盛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我国美育思想教育家蔡元培在《精神与人格》中对美育进行了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7]美育作为辅助教育的一种方法和媒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陶冶情操、欣赏美并感悟人生之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美育的主阵地,家长在家庭中既要激发出孩子的对于真善美的思考,也要以身作则,让美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必修课,陶冶儿童的情操,使其真正地感受美、欣赏美。

(二)家庭教育的“复归”功能

新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是基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以及时代背景所提出的。陈建翔是最早提出系统的、科学的新家庭教育观的学者,他提出“新家庭教育就是‘发现’和‘复归’。发现,是对已有存在的惊艳一瞥;复归,是对美好家园的眷恋回返”。[3]新家庭教育的提出源于当前“家庭的扭曲”,其中最亟待解决的是家庭关系的异化。由于父母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对子女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让家庭成为了父母与子女间剑拔弩张的战场。教育不应该基于功利倾向而激发家长惴惴不安的情绪,进而对孩子说教和施压。王馨提出另一种概念的家庭教育——随着云计算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模式与教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8]。新家庭教育模式的出现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网络的便捷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家长带来的不仅是丰富、具体的教育知识和教养方式,还有无尽的网络热词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家长可以利用这一媒介来提高子女的学习积极性,也要辩证地看待科技产品这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带来高效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吞噬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监管,这是确保孩子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成长与学习的题中之意。

(三)家庭教育的抵制校园欺凌功能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的事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有关校园欺凌的调查与研究也逐渐增多。近些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及类型呈现多样化,由简单的口头和肢体冲突上升至技术化的缜密作案。校园欺凌的频发印证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疏导与干预。有研究表明,欺凌者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冷遇与忽视,缺乏爱的情感;或者在表现出攻击性时,父母缺乏正确、统一的教育方式[9]。再者,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多基于严厉的惩罚,父母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而受欺凌者的家庭也是如此。研究证实家庭环境会给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同样造成影响和伤害并影响着其个性、品德和智力的发展[10]。除此之外,家长的错误引导也有可能导致儿童被欺凌。我国传统文化倡导“以和为贵”,因此多数的家长错误地将处理方式改为“忍耐”或“默不做声”,更有甚者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观念[11]。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创造一个美好温馨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走上一条真善美的道路。

(四)家庭教育的终身学习功能

终身学习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它阐述了终身学习观对未来的意义。终身学习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培养计划或教育制度,而是对待知识的一种态度或思想。与此相对应的是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实施的主体不同,前者着重的是一种便于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教育体系;而后者更侧重于尊重个体的意愿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终身学习离不开终身教育体系的引导与构建。虽然许多家庭已经开始形成这种观念,但是现实中对其方法和应用仍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终身教育,要从家长身上改变旧观念、旧传统,营造身份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家庭教育功能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在提高人自身素质、增进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代际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学校理论引导与实践探索的水平,凝聚起家庭和学校两股重要的教育力量。

(一)突出学校特色,开拓美育实践的新路径

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仅仅关注美育在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中所发挥的实用功能是肤浅的、偏颇的,缺少了对学生“识美”“创美”和“悟美”的素养培养和意识架构。对此,学校首先要合理构建美育课程,加强学生对美的把握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当地优质资源,充分发掘美育相关的课程、艺术活动等;其次,学校要创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感悟美的真谛,激发学生至真至善和创新思维等品质。最后,学校要重塑美育的评价体系,尊重审美素养的个体差异。美育的实施是长期性的,其评价也应是长期的、科学的。建立全面的美育素养档案袋和核心素养信息库,关注学生的纵向对比,才能稳扎稳打地做好以美育人工作,使美育落地生花。

(二)借力融媒体平台,形成终身教育多元供给生态体

学校可以调动已有的师资和平台力量,开设家庭教育学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新的终身学习观,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家庭教育稳定的代际传递链,进而形成全民教育的局面。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类融媒体传播媒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其养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美好品质。学校掌握着形成共建共享的终身教育资源和联合培养的平台优势,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终身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课程,实现专业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双提高。

(三)明确家校角色,确保教养方式的融合与补位

想要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必须摆正家庭教育在学校改革之中的位置。从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等方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做出比较[13],这更有利于人们认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位与角色,针对两者不同的功能,更好地明确家校共育中各自的育人内容。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其集成的资源优势,积极落实学生的五育融合和核心素养提升,开展家长课堂和家长培训,落实双方的责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可以构建合作沟通机制,学校教师将学生的在校信息反馈给家长,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日常表现;家长也将学生在家的状态、表现等情况反馈至教师,以便教师实时性地改变教学策略和育人手段,必要时可进行一对一的师生谈话。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两者相互补位与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阻断校园欺凌,法治德育双管齐下

学校弱势群体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是学生自身性格、家庭条件、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所处的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如此,现代德育的柔弱性和自我保留的野性,湮灭了勇敢等品质[14]。法治是校园欺凌干预的有力保证,但回归德育才是校园防治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在德育中杜绝学生的不良思想。首先,要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厚植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从思想上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其次,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校园制度。完善的校园制度是自上而下全方位建设友好校园的前提,是学校进行校园欺凌干预的有力保障。最后,利用学校资源进行高效防治。除了专门配备的心理咨询师外,教职工也应注意与学生的相处模式,留意其日常状态并察觉细微情绪,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时处理,避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包容、开放,这造就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代特征变化验证了创新思维是引导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相关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政策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是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建设还是教育实践的中国化方案,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都无法离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度诠释与创造性转化。”[15]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家庭教育代际沉淀滋养并丰盈了学生的思想。在育人工作中,学校、家庭的角色缺一不可。家校共同合作,对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勇于担当强国重任的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家庭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家庭“煮”夫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美育教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