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2022-03-24 15:58静,曾
关键词:理论课红色精神

蔡 静,曾 令 琼

(兰州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用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中提到:“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为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年奋斗历程中革命理想、革命道德的凝练和体现。物质文化包括革命根据地、革命领袖故居、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组织原则、纪律要求等规定,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能性分析

(一)从理论内容上看,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课的延伸,实践课程以系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揭示了自然、思维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实现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途径,为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而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二者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围绕人民中心的理念,彰显了人文情怀,注重实践的品格,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二)从精神内涵上看,二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凝聚着爱国奉献、人民中心、开拓奋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实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系列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中蕴含着追求真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也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中渗透的精神内涵具有同一性。

(三)从教育目标上看,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年学子通过学习,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赓续红色基因,从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此,从教育目标上看,二者是高度一致的,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励青年学子知史爱国,坚毅笃行,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近些年,随着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深入,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课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学习,领悟思想政治理论中的价值意蕴,而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中,由于受到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要素的影响,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为完成实践课任务,简单复制课本或网络资料,不能结合具体的实践主题进行探索和思考,难以根据校本和专业特色进行创作,实践作品缺乏创新性和生动性,使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红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是挖掘广度不够,对红色文化中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以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在实际实践课教学的过程中对红色资源利用不足,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二是挖掘深度不够,对红色文化的实践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因此,在实践课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注重红色文化的系统性、综合性及其理论意蕴,找到红色文化与实践课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

在实际开展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单一,不能依据实践主题开展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践方式较为传统,课堂实践多,课外实践,虚拟实践等形式较少;实践教学创新力度不够,不能依据时代的发展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怎样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融入,在实践课中讲好红色故事,以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努力奋进,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实效,依然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一)构建多重融入方式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将其融入之前,需要先确定实践课的主题,在设计实践主题时,可以根据理论内容、重要时事、重大纪念日以及地方资源等重要因素,充分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索。

1.依理论内容设计实践主题式红色文化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主题和红色文化三元素紧密结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章节内容设计实践主题,围绕实践主题进行红色文化的融入。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依据:“人生篇”“理想篇”“爱国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篇”“法治篇”设置实践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依据“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确定实践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根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设计“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实践主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确定实践主题。在实践主题确定后,根据主题进行红色资源的挖掘,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杰出共产党人的事迹等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主题进行衔接,并采用恰当的形式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用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好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

2.依重要时事设计实践主题式红色文化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主题,既要与思想政治理论紧密相连,又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主题设计时,还要注重与时事的结合。一是依据重大会议确定实践主题:如党的十九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二是依据重大事件确定实践主题,如我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三是依据新时代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确定实践主题,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戍边英雄的事迹。在实践教学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进行红色文化融入,让青年学子看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发展,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奋进!

3.依重大纪念日设计实践主题式红色文化融入

纪念日是为了纪念重大的历史事件、英雄烈士等设置的节日,重大纪念日记录了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凝聚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因此,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纪念日等进行实践主题设计,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长征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等进行实践主题设计,紧扣纪念日主题,结合历史实际,开展专题式红色文化实践,以纪念日事件为中心,以真实的历史为线索,探索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4.依地方资源设计实践主题式红色文化融入

从时间维度看,我国红色资源跨越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从1921年延续直今;从空间维度看,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广泛,构成了地域性的红色文化,也成为了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甘肃为例,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有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甘肃的红色文化遗址遍布14个州市,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26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 34 处,烈士墓 59 处,纪念设施 135处。”[3]如著名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南梁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甘肃的红色文化精神谱系,如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精神、敦煌精神、庄浪梯田精神、八步沙精神等。这些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地方红色文化进行实践主题设计,增强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学习,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激励青年学子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二)探索多样教学模式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关乎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多样的实践方式,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虚拟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协同。

1.课堂实践

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度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个人特长,探索“我也来讲思政课”“时政要闻点评”“图说思政课”“书法写思政理论”“旋律中的思政理论”“舞蹈中的思政理论”“情景剧”“微电影”等展示形式,以讲、评、画、写、唱、舞、演、拍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选取与实践主题相关的红色文化典型案例,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杰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无私奉献,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感人事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展示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搜集材料和创作过程中对理论进行学习和认知,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2.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校园内通过系列活动完成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成协同效应,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展示型实践,依据实践主题,进行红色文艺作品的展示,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革命精神”文艺作品展示;二是比赛型实践,如“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以及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演讲比赛”;三是演出型实践,主要通过学校大型文艺演出展示红色文化。通过校内红色文化实践,在校园内形成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引导青年学子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不断奋发图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3.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感受型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并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受型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参观考察的形式,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通过听讲解,观看图文资料以及红色文物,让青年学子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二是调研型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进行实践,调研型实践教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红色文化的实践主题深入到农村、工厂进行调研,也可以开展“走进家乡的红色记忆”,“寻访身边的英雄人物”等活动,鼓励青年学子利用假期和课外时间,搜集、整理家乡的红色资源,寻找身边的英雄人物,通过采访等形式对英雄的事迹进行梳理。三是宣讲型实践教学,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队,组成“四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讲团,在社区开展宣讲活动。

4.虚拟实践

近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虚拟实践成为了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的新模式,因其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加上音频、视频资料,形式较为新颖,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虚拟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新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视频、抖音等方式创作红色文化作品进行展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生动性。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辅助课堂实践教学,开发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线上知识竞答、线上红色文化学习等资源,学生通过课后学习答题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三是依托新技术,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和VR技术,充分开发红色资源,现在部分高校已通过相关实验室的开发,带领学生通过网络“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体验、感悟红色文化,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1.要进一步重视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架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具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知识储备,通过培训、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渠道提升教师能力,在实践课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探索切实可行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党建团学等资源进行协同。另外一方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参与实践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经典的实践作品,在实践中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要义,并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方法论,真正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要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力度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要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的力度,设立评价的标准,从实践内容与实践主题的关联程度、红色文化的融入情况等方面入手,制定考核评价的细则,以考核标准作为准则对实践成绩进行考核。将实践课成绩依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中,既要注重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平时考核,在实践课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态度、准备状况、实践情况入手,又要加强对实践效果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在实践课中的学习实效和心得体会进行了解,实现过程考核和效果评价的统一,真正体现实践课考核的公平性。

3.要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料库

在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资料库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提供的PPT、视频资料、书法、绘画等作品,也包括学生在考察、参观、调研之后提交的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做好实物资料和网络资料的保存。一方面,资料库是进一步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另外一方面,利用资料库所存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真正探索出适合学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新成效。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挖掘融入内容,探索融入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在实践课中用红色文化育人,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2],“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5],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理论课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