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与未来政策空间

2022-03-25 02:48吕武祝成林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改革开放职业院校

吕武 祝成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经历了世纪之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三个间断期以及由此间隔形成的四个均衡期,当前处在以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为主的政策均衡期。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优质职业院校仍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须强化培养过程监管,持续提升培养质量,并进一步拓展新空间。

[关键词]改革开放;职业院校;教师;政策空间;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吕武(1986- ),男,甘肃平凉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13)祝成林(1984- ),男,安徽天长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JA210100,项目主持人:祝成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6-0068-08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经历了缓慢探索、快速发展和逐渐边缘化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进入新时代,随着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包容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曾为教师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职业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逐步清晰,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困境也愈发凸显,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已然到了亟须重新考虑的转折点。研究该问题无论对当前参与教师培养的职业院校的发展,还是思考今后职业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历史较长,一些职业院校本身就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或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的,继承了中等师范教育的良好传统和培养体系,在教师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经验。同时,随着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普融通的立体体系,这为职业院校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高质量地参与教师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条件。此外,当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早期托育等新教育形态也给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参与这些领域的教师培养提供了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分析我国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演进,思考政策变迁的特点,探求和明晰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空间,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分析框架的选择与确定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于政策演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目前关于政策变迁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解释框架:一是理性主义的框架,二是渐进主义的框架,三是间断均衡主义的框架。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政策的演变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前两种分析框架在使用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同时,20世纪末以来间断均衡主义框架本身也不断发展,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认可,成为当前解释政策变迁运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

(一)间断均衡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20世纪90年代初,鲍姆加特和琼斯将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间断平衡学说引入公共政策领域,用来解释政策变迁过程,标志着间断均衡理论的确立。根据鲍姆加特和琼斯对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以及我国学者的修正,间断均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界定与政策议程。问题界定和政策議程是间断均衡理论的两个基本环节。鲍姆加特和琼斯认为,政策变迁的实现首先需要对政策问题进行边界清晰的界定。当问题出现时仅仅是一个问题域,将问题从问题域中清晰地加以界定是其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基本前提。如果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那么政策将出现间断变迁;如不能进入议程,则仍处于平衡状态。

2.注意力分配与注意力瓶颈。鲍姆加特和琼斯为解释政策的受关注程度问题引入了注意力分配概念,将决策者对自己的注意力在不同问题上的配置称为注意力分配,并认为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意力瓶颈就是政策制定者对该问题给予的注意力很少或不给予注意的状况。

3.政策图景。政策图景指社会政策在社会公众当中被如何理解和想象。一项政策的政策图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整体价值观、社会氛围、社会情绪、社会期待等密切关联,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体,同时也是这些要素的结果。按照琼斯的解释,社会图景还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当公众从正向的方向理解会形成积极的政策图景,从负向的方向理解则会形成消极的政策图景。积极的政策图景会让政策固化加强,平衡阶段更加稳固;消极的政策图景会让政策更替,加速走向间断。

4.制度结构、政策固化和政策更替。制度结构是间断均衡理论分析的制度基础,包括政策宏系统和政策子系统两个方面。政策固化是指政策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主体形成对政策严密掌握的封闭状况。在政策固化状态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政策主体或联盟倾向于排除其他参与者,政策会处于比较稳定的均衡发展阶段。政策更替是其他政策参与者突破了政策固化者的限制,进入政策制定或决策过程中,打破之前政策,导致已有政策出现较大的改变或更替。当政策更替时,政策处于间断期,会出现变迁。

(二)间断均衡理论框架的分析结构

如前所述,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框架总体上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问题界定,二是议程设置。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一个问题在被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发现之前处于注意力分配之外,即处于图1中的注意力瓶颈阶段。社会重大事件、新的科学发现或媒体报道等引起社会关注之后,社会公众对该问题的政策图景就逐步形成。政策图景形成后,该问题就会进入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的注意范围,并对其所包含的政策问题进行清晰的界定。政策问题被清晰地界定出来后就会进入政策议程阶段。在议程阶段,经过政策议题的广泛动员,该项政策的相关者参与政策讨论,政策场域就会发生变化,这时政策就能够进入国家层面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继而进入政策宏系统,制定出新的政策或对已有政策做出重大改变,导致政策变迁。政策变迁后即进入新的均衡状态。这是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下一项政策间断均衡的基本过程。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任何一步不能完成或向前推进到下一步,该问题就都会重新回到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之外,直到其下一次重新突破注意力瓶颈,获得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将间断均衡理论放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其就能够比较充分和多维地揭示一项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展示其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而为更清晰地认识和优化该政策提供支撑和依据。

三、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及其逻辑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广泛参与教师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后,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不过,新时代随着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清晰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又出现了以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新的政策空间。

(一)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缓慢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处于缓慢的探索时期,用间断均衡理论分析,其处于均衡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严重失调。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兴办更多的中专、技工学校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整个社会秩序和政策的调整,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快速发展。不过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政策沿循各自逻辑进行建构。这一时期两者在国家层面政策中的交集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沿用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制定颁行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其中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这为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

随着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其他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为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明确了政策空间。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层次提升,范围越来越广,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主体之一。

2.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的逻辑分析。按照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对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打破了之前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注意力瓶颈。这一时期教育面临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教师教育等都是问题界定的范围。由于不同系统政策之间的交叠,职业院校參与教师培养具备了政策层面的可行性。此时社会形成的政策图景是师资数量要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较好就业等,这些要求叠加之后就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现实趋势。随着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增加,政策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政策宏系统给出的基本政策方向。虽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但政策框架和现实路径已形成。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这一政策框架和趋势进一步强化。整体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处于缓慢探索的政策均衡期。

(二)21世纪初:职业院校广泛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确立和发展

世纪之交,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变。随着20世纪末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的确立,21世纪初职业院校开始广泛而深度地参与其中。

1.21世纪初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1998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性人才,这为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为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结构,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中等师范学校可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可并入高等师范学校或改为其他学校。大量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都升格为职业学院,这也让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有了更好的基础和传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建立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至此,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已确立,职业院校通过设置教育院系和专业广泛地参与教师培养。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高等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提供了规章层面的依据,同时也进行了规范。

2.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的逻辑分析。从间断均衡理论框架分析,世纪之交,随着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政策的改革,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缓慢探索的政策间断,职业院校广泛而深度参与的政策逐步确立并快速推行。这一时期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处于大变革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育事业的体系性变革。中小学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急需师范院校以外的其他高校广泛而深度地参与。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既能满足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很快进入议事日程,从政策子系统进入政策宏系统,已有的缓慢探索的政策路径被打破,缓慢探索的政策阶段间断,职业院校广泛和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体系快速地建构和发展起来。

(三)《纲要》颁行后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衰微

《纲要》发布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影响尤为深远。

1.《纲要》颁行后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化。《纲要》针对教师培养,提出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这里的政策变化已非常明显。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步建立,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数量短缺转变为质量不高。国家对教师培养体系发展的目标转变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的体系,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开始边缘化。这一时期我国教师培养也出现新问题,那就是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短缺问题突出。为扩大学前教师培养,201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在继续学习专业举例中列出专科和本科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这为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提供了新的参与空间。接着,教育部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为职业院校建立立体的发展通道和路径,也为职业院校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层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2.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的逻辑分析。21世纪初,职业院校在参与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混乱、因就业导向导致的培养质量下滑、培养条件较差等。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数量短缺问题在21世纪前十年得到缓解。在此背景下,《纲要》确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从间断均衡理论分析,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广泛而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间断。这一时期社会媒体对师德问题的传播、个别教师不当行为的扩大化等让社会对教师培养问题更为敏感,社会逐渐形成了高质量教师的社会需求与政策图景。政策倡导者开始进入,政策场域开始发生变化,高质量教师进入政策宏系统的视野中,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发生了方向性变革,职业院校广泛和深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政策间断,在教师培养体系中逐渐边缘化。

《纲要》的颁行意味着职业院校广泛而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衰微,在整体政策设计中为职业院校参与提供的空间越来越小。事实上,《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就是在这微小的政策空间中逐步探索和建构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以学前教师培养为主的新发展路径。从间断均衡理论分析,《纲要》的实施意味着职业院校广泛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间断,同时也意味着开启了以学前教师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新的政策体系的探索。

(四)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新空间与政策建构

进入新时代,随着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顶层设计的优化以及社会新需求的涌现,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在已有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空间。不过,新的政策体系仍不健全,仍处于探索和建构中。

1.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发展演变。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该意见同时提出要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等。职业院校直接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在学前教育阶段仍给职业院校留下了比较广阔的政策空间。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均指出职业院校在学前教育和托育等领域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服务学前教育和托育事业发展,这意味着今后职业院校至少在学前和托育领域仍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

2.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的逻辑分析。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和早期托育师资需求的不断增长,培养基础较好、能够准确和快速把握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职业院校又一次进入政策视野。进入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了以学前教师为主要方向的新路径。运用间断均衡理论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的发布标志着职业院校以学前教师培养为方向的政策探索间断,以学前教师培养为方向的快速建构期开启。这一时期教师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前教师和托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社会逐步形成了这两类教师急需扩大培养的积极政策图景。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社会媒体等相关主体开始进入政策场域,已有的政策场域发生改变,政策讨论从教育系统内部的政策子系统进入政策宏系统,已有的政策发展阶段间断,以学前和托育教师为主要方向的全面建构的政策阶段开启。

四、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特征分析

从整体分析,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反映出不同特征;从不同阶段分析,每个阶段政策变迁的动力、政策图景、启发事件等不尽相同。结合整体和不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演进变迁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缓慢探索和发展,按照间断均衡理论分析,其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均衡期。世纪之交,随着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一缓慢探索阶段间断,广泛而深度参与的阶段开启,之后进入比较稳定的均衡发展期。《纲要》颁布后,职业院校广泛而深度地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间断,以学前教师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政策开始探索。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变化,以学前和托育教师为主要方向的政策探索间断,开启了以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为方向的政策全面建构期。整体上,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变迁经历了三次间断期和四次均衡期,当前处于以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为主要方向的建构期。职业院校参与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在政策宏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关注和认可,积极的政策图景也已经形成。不过,职业院校参与学前和托育教师培养政策的未来前景与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社会需求等的状况及其变化紧密相关。

(二)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动力特征

按照间断均衡理论,政策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子系统的政策进入国家层面的宏系統,二是政策宏系统的政策变化推动政策子系统的政策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国家宏系统政策的推动,即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推动子系统政策变化。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形成最终还是源自改革开放这一宏观政策的推动,世纪之交政策的间断发展主要源自这一时期国家层面教育政策的调整,《纲要》发布后政策的间断主要源自当时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新时代国家对教育的顶层设计则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革的基本动力。因此,国家层面关于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是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基本动力,教育政策子系统中的重大事件主要促进了相关政策操作层面的具体化。

(三)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启发事件特征

在间断均衡理论中,重大社会事件、科学技术突破、社会舆论是间断均衡理论中最重要的三类启发事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分析,重大社会事件是这一时期政策变迁最重要的启发事件。间断均衡理论中重大社会事件是一个比较概括的描述,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期国家重大事件或变革,如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纲要》发布等事件就是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不同时期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启发事件。政策变迁启发事件是推动政策变迁实质性开始的事件,而非诱发或影响的事件。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影响该政策进程的事件、舆论等,但推动政策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变迁的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社会事件。这也表明国家层面对于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个别舆论事件、技术事件而改变方向和进程,这也为今后职业院校的改革探索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政策环境。

(四)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的制度保障特征

营造积极的政策图景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政策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也是这一时期政策的基本特征。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在教师数量短缺时受到特别关注和支持,在教师数量供需矛盾缓和时则会提高要求,加强监管。不过,一旦改革方向确定后,国家层面则会营造积极的政策图景和配套制度来保障政策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改革开放后,职业院校在参与教师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方向不明确,并没有清晰的政策图景。当20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深度参与教师培养政策确定后,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等营造职业院校参与的积极政策图景,并实施了制度、经费等一系列支持举措,为政策按计划和要求推进提供了保障。随着师范院校培养能力提升和教师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转型时同样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保障政策顺利推进。

此外,国家层面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对其给予持续的政策注意,也是一个重要特征。《纲要》实施后,国家层面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注意有所减弱,但2018年随着职业院校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关于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又进入一个以学前教师为主要方向的新发展时期。这也进一步表明国家层面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保持持续的关注和期待。

五、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未来政策空间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一方面保障了社会对教师的多元和多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能力的提升。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培养体系更为完善,但社会和教育系统对教师的需求也更为庞大和多元,当前教师教育体系对这些新需求仍面临困难,如学前教师缺口仍较大、婴幼儿托育教师尚没有师范院校培养等。因此,在教师培养方面拥有良好基础和经验的职业院校在今后教师培养中仍拥有较为明确和广阔的政策空间。

(一)优质职业院校仍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方向。这一目标的确立既是我国教师培养体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对教师培养的期待。不过,正如前面分析的,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的教师培养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按照当前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身的顶层设计,基础较好、经验丰富的优质职业院校仍是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职业院校不作为培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教师重要力量的条件下,探索与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共同培养教师,是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重要政策空间。

(二)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力量优化整合和质量持续提升

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之间存在目标和方向上的明显不同,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并非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参与教师培养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严格。当前承担教师教育的职业院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院校基础好、资源充沛、力量较强,也有一些院校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确、培养质量不高。职业院校持续参与教师培养的基本前提是培养质量有基本保障,对此,政府须进一步完善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力量的优化和整合,让符合规范和标准、有基础、有质量的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不合格的逐渐退出,从而推动培养能力持续提升,这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当前中职学校、职教中心、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力量分散,一些职业院校培养能力较弱,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这些力量的整合,既是职业院校能力提升的必需,也是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营造积极政策图景,强化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过程的监管

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以学前和托育教师为主要方向的政策顶层设计已经形成,政策体系也在快速建构。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通过媒体等营造积极的政策图景,让职业院校参与学前、托育教师的途径、优势、成功典型等形成积极认知,避免因个别负面事件导致的负向政策图景的形成和传播;另一方面,需加强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管。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体系,只有确保培养质量并不断提升,才能使职业院校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保持地位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的政策才能在现有的政策框架持续推进,否则,职业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培养的空间可能越来越小,职业院校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政策困境。

(四)职业院校也需依据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和开拓教师培养的新领域

随着我国教育形态的多样化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在变化。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其在反映社会新需求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中具有师范院校不具备的优势,它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够实时反映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教师教育探索新的方向和空间。近年来,早期教育、儿童健康与管理、儿童营养与卫生保健等专业都是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的结果。这种探索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呼声和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教育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新领域。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探索的这些新方向和新领域可能进入师范教育体系。随着教育形态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演化,职业院校也要积极尝试和开拓新领域。

当前职业院校以学前和托育教师为主要方向的政策建构仍处于政策建构期,政策制度体系仍在充实过程中。随着师范教育培养能力提升,以及学前和托育师资需求逐渐趋于缓和,该政策方向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职业院校以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为主的政策可能出现新的间断。因此,国家层面需要对职业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持续保持政策注意,职业院校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质量,紧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邝艳华.公共预算决策理论述评: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J].公共行政评论,2011(4):146-182.

[2]李文钊.向行为公共政策理论跨越——间断—均衡理论的演进逻辑和趋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1):82-91.

[3]李文钊.间断—均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稳定与变迁逻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2):54-65.

[4]刘秀峰.辉煌与消逝: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回溯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56-62.

[5](美)萨巴蒂尔,彭宗超,钟开斌.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闫建璋,郭赟嘉.从开放走向新封闭:精英化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52-156.

[7]Christopher G R.Testing Rival Theories of Budgetary Decision-Making in the US States[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2003(4):315-339.

[8]Jones,B.D.Behavioral rationality as a foundation for public policy studies[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7(43):63-75.

[9]Jones,B.D.Baumgartner F R.From There to Here:Punctuated Equilibrium to the General Punctuation Thesis to a Theor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J].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2(1):1-20.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改革开放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