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路径探究

2022-03-27 10:33伍建民
科技智囊 2022年3期
关键词:调研

伍建民

摘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我国已布局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中,启动较早的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表现出若干共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对这些经验和特征加以归纳,对于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调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基本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按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四地均成立了协调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并规划建设了配套生活区和产业转化基地,提出打造科学城的构想[3],初步呈现“全世界瞩目、全方位创新、资源高效率共享、成果高水平转化的共性特征”[4]。

对于北京而言,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参考借鉴意义。为总结两地的发展经验和共性特征,笔者在2019年两次对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二者的建设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为此采取了定点考察、面上观察和交流座谈等调研方法协同互补。其中,对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进行了深入内部的定点考察,包括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安徽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对上海张江科学城展示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展示中心进行了面上观察,把握了整体建设概况;与张江实验室、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科技厅、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办公室、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从6个方面尝试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究。

一、合并管理职能,精简管理机构,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上海市为统筹整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和张江科学城建设等职能,将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等4个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作为上海市政府派出机构,下設相关职能处室。这种机制安排,有利于整合管理职能,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也有利于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安徽省委、省政府会同中科院等国家部委成立了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作为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议事决策机构;成立由国内外院士、专家组成的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合肥科学中心办公室,作为协调办事机构,省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作为省内和驻皖单位推进科学中心建设的日常协调办事机构。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合肥市人民政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协调推进机构,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

二、依托大科学装置、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等优势资源,共建实验室,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在上海,面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实验室等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形成了3个圈层的推进方略,核心圈层是张江实验室,中间圈层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外面圈层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同样体现了聚焦张江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念和策略。

张江实验室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迅速做强做实、做出影响的关键支撑,是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张江实验室揭牌成立后,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张江实验室采取“1+2+1”的布局(“1”指光子科学大科学装置群及相关基础研究,“2”指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1”指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方向——类脑智能),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实现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在合肥,中科院于2016年11月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联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开展协同研究,功能定位是解决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原创性、集成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安徽省和合肥市投入20亿元启动建设资金,2020年量子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初步完成。安徽省财政安排10亿元引导资金,先行启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研究。

三、重点聚焦学科领域和主导产业方向,积极推进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建设

张江科学城围绕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5个科学方向,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和科技研发平台主要有: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一期)、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上海超算中心、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平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

在光子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上海光源具有典型代表性。自2009年5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上海光源已成为我国用户最多和用户产出成果最多的大科学装置,诞生了众多著名案例。如中科院物理所丁洪团队利用上海光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外尔费米子,这项成果入选了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125周年的纪念论文集。又如,上海光源在解析禽流感、埃博拉、寨卡和新冠病毒结构,筛选抗病毒药物与抗体以及支持新冠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此外,在甲烷高效转化,单原子催化,超级钢、石墨烯、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等研究方面,上海光源也帮助研究者解决了许多基本问题,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应用。

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在推进稳态强磁场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一级核心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和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同时谋划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包括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

四、重点保障国家战略需求、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大科学装置的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

以上海光源为例,作为开放共享的公共实验平台,上海光源为全国科学家与科技人员提供了实验机时服务。为加强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上海光源制定实施了《上海光源用户课题管理办法》《上海光源用户委员会章程》《上海光源重点课题管理细则》《上海光源用户课题奖励细则》等规则制度。开放共享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速器、光束线站的稳定运行确保用户开放。光源运行、关键技术研发、后续工程建设、In-house研究等“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是根本,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管理经验,建立适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开放成效是检验标准,突出对国家急需项目、攻坚项目、高新产业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社会关注热点的支持。

上海光源的总体运行管理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用户端,包括用户委员会、用户专家组和用户管理。其中,用户管理由上海光源用户负责人、各线站用户负责人、用户办公室构成。另一个系列是运行端,主要负责装置的运行管理,由上海光源运行负责人、加速器运行负责人、光束线运行负责人、各线站运行负责人、专业技术支撑系统运行负责人构成。上海光源已形成以普通课题为基础,以紧急、奖励、重点、产业课题、合作课题为辅助的机时分配机制,提高机时利用效率,促进用户成果产出;同时,以科研用户为主,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用户为辅,且产业界用户也可申请科研类的免费课题。

五、地方提供创新要素供给,加强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支撑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设立了张江科学城专项发展资金,2016—2020年按累计不低于50亿元安排,包括市级专项转移支付和区级专项配套,区级配套不低于1∶1。专项资金采取直接投入、股权投资、项目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浦東新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市级重大专项配套、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

安徽省先后出台合肥科学中心实施方案、项目管理支持办法、调度办法、成果发布机制等10余个政策文件,从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要素保障。制定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科学中心人才10条”等人才政策,明确加大引才奖补力度、加强知识价值激励、优化生活配套服务等10条政策措施。安徽省和合肥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肥科学中心建设,优先保障合肥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预留7000余亩土地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市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0条”和“8条”,打造人才高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六、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和绩效评价方式,培育新型体制机制的研发机构

典型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工研院”),作为企业法人注册成立于2013年,实行市场化运作,借鉴比利时IMEC和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模式,集研发、工程、咨询、孵化和投资为一体。2016年,上海市科委、嘉定区政府和工研院签订三方协议,明确目标、定位、支持方式和考核指标,将工研院作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试点,推进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明确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今后6年内累计支持科技经费5亿元,给予稳定支持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符合创新规律、以结果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新机制和管理新方式。

工研院定位于为行业用户提供公共技术及服务,商业逻辑在于通过收购、合作、人才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积累,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服务,应用技术以与产业公司合作为主。例如,硅光子平台孵化光通讯、生物医疗、激光雷达创新。MEMS传感器技术平台正在服务20余家创新企业。工研院探索共享研发模式,其成果作为背景知识产权,合作伙伴共享研发成果,成员得到免费的、非排他性的、不可转让的技术授权;同时,工研院可以为单独付费的合作伙伴进行专有研发,产生专有的知识产权。

(编辑:刘光宇)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1)[2021-03-15].https:/ /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701/t20170111_962219.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3-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李大海,朱文东,于会娟.沿海城市海洋科学研究支撑能力评估——基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1(12):10-20.

[4] 叶茂,江洪,郭文娟,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张江、合肥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8(04):9-12.

猜你喜欢
调研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行必称调研”是坏作风
高校学评教调研报告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
“走形式不走心”的调研要不得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