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与书法艺术

2022-03-27 01:27马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文化建设

马明

摘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言说方式支持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书学思想与健康心理学中“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合一、生命伦理学中的“天人观”“生命价值论”“生死观”“生命境界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始终提倡书法美育,以丰富心理健康、生命本质与价值等问题的解决方式,构建审美命运共同体,推动文化建设,促使个体、组织、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健康中国战略  书  人  健康心理  生命伦理  审美命运共同体  文化建设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卫生部门中长期的战略计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部门。“健康中国2030”为卫生系统制定了工作方针,包括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卫生与健康六项原则,健康的生活、服务、保障、环境、产业五项重大任务,以及健康教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等十七项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作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美好生活、幸福生活之本。”① 新冠病毒来袭,严重影响着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当前的中国健康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书法艺术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以独特的方式辅助、促进现实中个体层面的人,与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书法艺术的实践与欣赏中蕴含着古代先民对生理、心理、社会合一的健康模式,以及“人”之所以为人之意义思考。书法美育與“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并以独特的审美言说方式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48)”② 健康问题已不单指身体健康,而是扩展到保健、护理、养生等多方面的需求。

2021年出版的《(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2020年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指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发现,便利性仍不高,这不仅阻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也阻碍了国民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和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维护与促进。”③ 便利性不足,导致心理咨询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未能解决;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不足,国民心理健康有待提高。《蓝皮书》进一步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支持,加强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对策和建议。“参加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四分之一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一半以上存在焦虑症状。”④ “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⑤“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基于人民的心理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全方位加强心理建设,旨在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⑥ 报告还涉及对农村未成年人、青少年、高校新生、研究生、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提出建议。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建议加大书法美育力度。普及书法美育这一具体手段和独特形式,将书法美育与心理健康发展相结合,可以突破上述心理健康以受地域、行业、教育程度限制服务问题,促进人格之养成,完善身、心、社会合一,对生命的本原、本质与意义,对待各种生命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究。蔡元培指出:“美育之目的,在陶治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⑦ 从积极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书法美育有利于“高尚纯洁之人格”的养成,即:促进人体健康、人心善良、移风易俗,最终能够天下皆宁。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讲,书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安生立命等问题的思考。

二、书法艺术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

1.书法艺术与身心合一

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是表达“书”与身体、心理、社会心理之间,整体性相互作用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字。《书法雅言·心相》:“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己澄神,勿虚勿贰也。”⑧“人”“书”之端正与《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诚意”密切关联。何为“正心”?“正”是纠正心的过程,同时是心之发之无过无不及;而“心”具有统摄主宰的能力,代表心之发之喜怒哀乐等情感。“正”的工夫是针对心迁于物、有偏滞的情。《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⑩ 不节制、有所偏滞的、过度的情绪等心理因素,以及劳力、劳神等都可能导致人的“元气”损伤,最终危害到身体器藏。

《书法雅言·品格》:“真行诸体,彼劣此优,速劲迟工,清秀丰丽,或鼓骨格,或炫标姿,意气不同,性真悉露。譬之医卜相术。”  书、人相通,且都是有机的整体。在中医学理论中,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即:五脏一体、形神一体、精气神一体。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形体包括筋、脉、肉、皮、骨,他们之间相互促进与制约。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精化气,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统精、气,成为有机统一、联系的整体。书法艺术与中医学、中医心理学共同使用着这些重要范畴,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其原理殊途同归。

书法艺术是一种身体锻炼、心理修炼的方法。身心合一,在不同的行业、地域、教育程度,有意愿投入书法美育的实践与欣赏的人群中推广书法艺术,发挥情绪调节、心理疏导功能,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健康与书法审美命运共同体

现代人所追求的健康,不单指没有疾病,还包括社会、道德、环境健康等。实际上,社会健康与书法艺术追求的境界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儒家的生命终极理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道家自然而然逍遥的得道境界,佛家通达无碍的开悟境界。通过书法艺术的实践与欣赏,追求圣人、真人或成佛的超越境界,要有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等,不仅要实现理想人格,而且为了实现理想社会。

《书法雅言·书统》:“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子舆距杨、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识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   项穆将书法看作人心、世道、圣道的呈现,通过学习书法而复性、成圣,推崇完美人格。《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子罕》:“知者不惑。”《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拥有仁、义、礼、智、信特质便是理想的人格。“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庸之为德也,其甚也乎,民鲜能久矣。”  书法艺术追求中和美,同时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处事方式,行为上无过无不及,从认识上消除极端思想。

《书谱》:“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书断》:“书之为征,期合乎道”,表达了书法的形上追求。书法不仅仅是一门写字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坐忘、心斋的体道方式,以顺其自然的健康心理学法则、无为的境界,体悟有形的书体背后无形之大道。道家书学思想源自先秦老庄。“天地之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  “天地之美”是“道”的“大美”,是绝对的、雄伟壮阔而伟大崇高的“美”,以“真”为美,复归人性的“朴”之状态。同樣,僧人书法家独特的淡逸风格背后蕴含着佛教文化的健康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恒发展之路。”   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着书、身、心、社会健康圆融一体的原理,并以趣味性的审美形式推动着人与自然应然的天人合一、共同命运关系。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同时是一个从社会性的“小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我”的过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包括个人、整体、个体与整体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影响,彼此共生的结构。在生态美学领域,生成的审美对象是丰富的,产生的审美体验是复杂的,最终形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式的和谐的审美意蕴,即审美命运共同体。

三、书法艺术是有关生命的学问

人,不应当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亦不应当受制于科技引领与物质追求,而产生精神断裂与崩溃。人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对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当代的书法美育,应当采用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言说方式,重视书法艺术中表达出的有关生命本质、意义,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干预生命进程等方面的生命伦理问题,促进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即,书法美学思想的研究应当面向社会,结合现实问题,为自身的发展、普及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书法美育应当起到敦化人心,辅助、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下面,通过儒、道书学思想中的“天人观”“生命价值论”“生死观”“生命境界论”四方面阐述书法艺术中蕴藏的生命伦理观。

第一,天人观。儒家书学思想重视“顺天”,又强调“人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人的生命价值。天为生命之本,天以生为道。《书法雅言·规矩》:“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故曰规矩,方圆之至,范围不过、曲成不遗者也。”  重视天道(天地)对圣人制定的书法理论体系的根本决定作用。因此,作为人伦的书法理论体系效法于天道,天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源。同时,以生命为本,重视生命,以满足人的生命需求为首要准则,规范人的性情,将“欲望”节制在合理的“度”之内。源于《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民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易传·系辞下》:“(圣人)崇效天,卑法地。”以“天则”、“天道”为行为准则,即天的“生物之则”,为人类提供成就自我的根本之道。《诗经》中的“天德”观念,体现出以人民利益为本,对人民生命安全、幸福生活的关注。《易·乾卦·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生命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活的个体,是“各正性命”的承担者,需以自身的方式开启其可能性,保障生命发展的正道。

道家书学思想高扬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地平等齐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考察人的生命价值。即,“道法自然”式的“天人合一”。《艺概·书概》:“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   书、生命都源自自然,本性自然,为自然所规定。书法应当达到自然之境。那么,人在自然、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派生天地万物、生命(包括人、书)。道、天、地、人并称宇宙之四大,但将人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宇宙中的伟大者之一。

第二,生命价值论。儒家书学思想倡导“以德养生”的“修身”生命伦理理论。礼是生命价值的形式与载体,仁是生命的本质。《书法雅言·书统》:“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  道德、人品决定艺品。“书正”与人的价值抉择、行动的应然状态,君子、小人的判定,人与禽兽之别,生命的本质、意义、准则,生命圆满的基准等相联系。源于《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提倡以培养和实现“仁”实现“修身”。“仁”是和“人之为人之性”“人之本性”相关的概念,是人性的本质内容。仁者“爱人”。“爱人”是个体之生到群体之生以及“万物生生”的行为准则。把人当人看,承认人的内在价值、尊严、生命的特殊性,同时,有意识地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从更高的境界上讲,实现群体之生,即“仁政”“仁德”。《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孟子主张“修身”“养性”“养生”的概念的同一,由修生养性而立命。《易传·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将天道创生的属性与人的生命本性相统一。

道家书学思想提倡回归人的天性道德的修行方式。《书法雅言·神话》:“规矩入巧,乃名神话,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况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学,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  对规矩的熟练掌握,巧中生拙,拙中含巧,巧拙互渗而融为一体。书法艺术形象“神化”莫测,无人工雕琢之迹,达到“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境界,展现出“无为而无不为”之妙;同时,展现了人的自然本性,追求婴儿般的天真生活。上述思想源自《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及虚伪的道德需要消除,才能达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即“见素抱朴”。与儒家不同,道家理解的人性不属于倫理道德范畴。不是后天之性,而是先天之性。这种后天之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直接从生命的本源处理解人的生命本质,最终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弘扬最本真、自由的人性,避免沉溺于现实利益,被物欲控制。

第三,生死观。儒家书学思想中的生死观尊重“仁生”“义生”生命伦理原则。书论中涉及生命的价值、活着的尊严、选择死亡的权利与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书法雅言·心相》:“盖闻德性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   人的道德品性(仁义礼智)根植于心灵,通过面、背、四肢表现出来,心、手、书同为相应关系。项穆的生死观源自孔孟对“仁”“义”的看法。“仁”“义”是“生”之理,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生命历程、存在的本质的体现。《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义是在“生”的过程中获得的,而“生”的意义取决于是否满足“仁”的超越性要求。生而不行“仁”,和“死”的区别不大。相对于精神、生命而言,肉体的存在是一种动物式的存在,本身的意义不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人的生命正途在于道德生命的挺立。人活着不必执着于肉体生命的长度,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义”有没有实现。

道家书学思想表达出“通达顺化”的生死观。《艺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书”并非要一味追求阳刚之美。以静守雌、阴柔守雌成为汉唐盛世之后文士赞叹的审美模式。水是万事万物中最柔弱的,也是万物的滋养者与生机。水可以战胜比它强大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坚强”的事物。此观点源自老子。老子认为,“道”是不死的,宇宙万物、人都有生死。《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时坚硬;草木生时柔软,死时柔软;国家兵力强大而逞强遭灭亡,树木茂盛强壮而遭砍伐。最终得出:刚强处下,柔弱处上。另外,柔弱是生命力、活力的体现,代表新生力量;而坚强呈现出事物的衰亡,意味着走向枯槁。生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生死构成生命的两极。保护自己的性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少私寡欲,清净质朴。

第四,生命境界观。儒家书学思想中提倡“中和位育”的生命伦理方法与境界观。《书法雅言·神话》:“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书法艺术中的“中和”,是要求用笔、章法等各种审美要素都高度和谐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制约,无过而无不及。天人、物我之间的生命精神得以贯通,使生命在不断生长、守诚的过程中自我超越。源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表达出生命伦理学意义上的“持中养生”“和实生物”“安所遂生”。中和之道,是统摄生命位育的根本方法,其本质是使我们在对待生命时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时。

道家书学思想提倡逍遥自由的生命境界观。《文字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从心”之迹,“惟观神采,不见字形”,都必须进入庄子的“游心”的逍遥状态。庄子要实现的人生逍遥,是人的终极自由。庄子通过“无待”实现逍遥自由,即对物质、社会地位与生死等无所依赖的超越性自由。《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待”指无己、无功、无名。“无己”指没有偏执的我见,除去小我,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我境界”。“无功”“无名”指抛弃功名、仁义道德的追求。“无待”是真正的、无条件的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以赢得人民支持、喜爱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去推动书法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中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心理、生命伦理资源,为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回到传统书法中寻找健康、生命问题的对策,坚定了“健康中国战略”自信支撑。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②[荷]Wilmar Schaufeli、[中]时勘、[荷]Pieternel Dijkstra等著:《工作投入的心理奥秘 活力·专注·奉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页。

③傅小兰、张侃主编:《(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④傅小兰、张侃主编:《(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4页。

⑤傅小兰、张侃主编:《(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1页。

⑥傅小兰、张侃主编:《(心理健康发展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页。

⑦曾繁仁著:《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⑧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⑨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20页。

⑩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0-62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17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页。

《论语·里仁》。

《论语·雍也》。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庄子外篇·知北游》。

习近平:《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21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29页。

《老子·第十九章》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531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713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文化建设
浅谈引起学生心理错位的因素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