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法、练法、得法:略读课文的担当

2022-03-29 22:50杨敏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祖父思乡梅花

杨敏芬

《梅花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归国华侨陈慧瑛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

一、文本特点

1.题目蕴含深意。“魂”有精神、品质之义。“梅花魂”,既指梅花清白、不畏风雪、凌寒怒放的品格,又象征着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还寄托着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的深情。这三层含义层层递进、逐层升华,让“梅花”代表了一种品格,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了异国游子的深情。

2.小事蕴含深情。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外祖父的五件小事,第一件事情和第三件事情都是通过“落泪”“哭泣”这一具体行为直接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另外三件事情都是借“梅花”来表达外祖父真挚的爱国情。

3.表达蕴含特色。文章在语言上文字质朴,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以梅花清纯、坚贞的秉性寄托外祖父思乡恋国的执着情愫,象征中华民族不畏磨难、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文章在结构上从开头闻梅落笔到结尾睹梅收笔,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

4.位置蕴含任务。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它承载的教学功能是让学生充分运用前几课习得的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以形成这一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建议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文本特点及学生特点,笔者对教学过程和要点作如下建议:

1.回顾梳理,复习方法。第一步,明確课文类型,复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可以提出问题: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想一想:学习略读课文学什么?该如何去学?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略读课文要运用本单元精读课文里学过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巩固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主要围绕课文开头的学习提示进行。第二步,立足课文位置,复习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与课文作一回顾,交流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祖父的园子》——抓住描写具体事物的关键语句去体会。《月是故乡明》——抓住文中的典型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去体会,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来体会。这两篇课文都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体会。因此,通过交流可以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三种方法:品读关键语句、进行角色替换、有感情朗读。

2.自主阅读,运用方法。这一板块既要复习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以帮助学生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又要关注本文独特之处,发现新方法,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紧扣学习提示,练整体把握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再和同学交流你对题目的理解),从中明确学习本课应采用的读书方式是默读,本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三项:一是概括写外祖父的事;二是从事件中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三是理解题目的内涵。其中,概括事件是后面两个任务的基础。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完成第一个任务。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自主性学习;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在书上相应的地方圈圈关键词,写一写批注;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进行学习。

在学生把每一个事件说清楚后,还可以指导学生把事件连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根据五件事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脉络,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脉络和情感都有整体的把握。

(2)围绕关键语句,练体悟情感之法。这一环节可以依托这样一个自学要求展开:仔细阅读每一件事,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每一件事,紧扣语言文字,运用既得方法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在学生交流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五件事,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都是直接表达外祖父的思乡情的,另外三件事都是围绕“梅花”来抒发的。在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先说说你运用什么方法在第几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再具体展开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及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走向情感最深处。学生大致可分两个层面进行交流:

①品“垂泪”之行,悟思乡之情。第一件事,可以抓住关键的语句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从“很小”“常常”“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读出外祖父对中华诗词的爱,对祖国的爱,他还用心地把这份深沉的爱传递下去。

“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要弄明白文中三句古诗的意思,从而体会到外祖父的泪,是思乡的泪。抓住“每当”“常常”体会外祖父深切的思乡之苦,感受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可以让学生想象着外祖父叹气的样子,走进外祖父的内心,在读诗句中加深对感情的体会。

第三件事,可以通过角色替换来体会外祖父因年迈不能归国的失望、伤感和痛楚。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要让学生先理解小孩子的哭,是不加掩饰,不加控制的,泪随心动。而外祖父这个年迈的老人,却如此哭,可见他此刻内心的伤与痛是多么浓烈,让他抛开了一个成人、一个长辈应有的理智与风度。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外祖父,去体会他日日夜夜、心心念念想着归国,却再也无法实现,这份浓烈的痛源自内心深处最浓烈的爱。

②品“爱梅”之事,悟梅花之魂。外祖父“爱梅”的事有三件:墨梅图被弄脏发脾气、赠“我”珍藏的墨梅图、送“我”绣血梅的手绢。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关键语句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深入体悟“梅花魂”的丰富内涵。

一品梅花魂,知梅花清白、不畏风雪凌寒放。

第二件事,要抓住墨梅图被不小心弄脏后,外祖父的一系列行为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分外爱惜:拉下脸来、训斥我母亲、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些行为,有的突出了外祖父与日常的不同,有的从使用的工具和动作的轻柔突出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总之一切都是因为在外祖父的心中,清白的梅花是不容玷污的。此时,还可以联系第四件事中外祖父说的部分话语,抓住三个“愈”与三个“最”,结合学生对梅花的了解,让学生来感知梅花的品格:不畏风雪,迎寒绽放。还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一些写梅花的诗句,进一步加深这种感知。

二品梅花魂,感中国人坚毅不屈、百折不挠。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多少有气节的人……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抓住“不管……不管……從来都是……不肯”让学生感悟这些有气节的人与梅花的共同之处,体悟梅花就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坚毅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无论……总要……”是一个外祖父对孙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更是外祖父以梅自喻,表达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忠贞不渝地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心迹。

三品梅花魂,悟外祖父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外祖父以梅花自喻,让“我”带回祖国的仅仅是一方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吗?要引导学生联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带回国的不仅是墨梅图、绣梅手绢,更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交流到此,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梅花魂”的三层含义,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基于文本特色,练表达布局之法。在学生读懂了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全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表达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的?在学生思考与交流后明确表达的方法:借“梅花”这个物来抒情,用相关联的事来抒情。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即分好的逻辑段来审视作者是如何借物布事的:开头以“故乡梅花又开了”落笔,闻梅思人,引出外祖父;接着回忆外祖父的五件小事,结尾以“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收笔,睹梅知心。这种首尾呼应的紧凑结构,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五件事则是按时间分布(“我很小的时候”——“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回国的那一天”)把外祖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3.立足单元,提升方法。

《梅花魂》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必须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来提炼学习抒情类文本的阅读之法,可以让学生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总结出读抒情类文章的一般方法:概括内容,整体把握——多种方法,体会感情——玩味表达,领悟特色。这样,既能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出的教学重点,也能关注到某一篇文章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外祖父思乡梅花
静夜思乡情意浓
灵感不是等来的
思乡
梅花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本期主题:思乡
思乡美丽又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