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雕塑设计语言在石雕中的体现

2022-03-29 00:22左一刀
东方收藏 2022年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艺术领域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时代风貌。落到艺术家个体上,有的赓续传统,秉持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埋头前行;也有的将传统工艺美术形式与先进的美学理念相结合,力求在艺术领域中开辟出新的天地。笔者从事当代石雕艺术创作多年,在继承寿山石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于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追求雕刻创作的新境界,并在传统创作思想与当代雕塑理念之间不断锐意创新。因而,笔者拟在本文中与大家共同探讨当代雕塑设计语言在石雕中的体现。

关键词:石雕艺术;设计语言;创新思想

石雕艺术属于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大分支,其起源历史极为悠久,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已经深深地融入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科技的发达与交通的便利,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了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笔者从事石雕艺术行业多年,曾深入研究过福州寿山石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接受过现当代美学修养和审美意识的熏陶,在作品上积极追求有别于传统、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面貌,于传统创作思想与当代雕塑理念之间不断锐意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而,欲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当代雕塑设计语言在石雕中的体现。

一、当代雕塑设计语言风格阐述

时下,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手工技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冲击与影响,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从雕塑艺术来说,人们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其具有文化熏陶的教育意义以及装饰空间的价值功能,并且能够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多元共存”的艺术新时代已经到来。在艺术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全新的艺术思潮自然也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雕塑艺术表达,在众多雕塑家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拓展下,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而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都是时代精神文明及科技水平、审美高度的综合产物,雕塑则有“凝固的历史”之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它作为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与人类共生共存,寄托着历代创作者的情感。

将当代雕塑理论与传统工艺美术形式进行结合,是当代雕塑艺术家常常坚持和追寻的创作方向,他们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和营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雕塑本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但不会完全改变其基本特点,而是在不断探索与克服失败、不断创新与突破局限的矛盾中谋求发展。

二、当代雕塑语言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意象一直受到历代艺术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在现代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领域中所强调的对自然的认知表现和内涵阐述,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追求神形兼备,尤其在中国的传统人物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尽管在部分生理结构上不太符合实际,但又能让人一眼就辨别出所描绘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简而言之便是注重意蕴的塑造。中华传统意象中所蕴含的文化、修养、审美和艺术风格,已经逐渐转化成为当代雕塑设计语言的精髓。

在当代雕塑艺术领域,意象是作品内在意义的重要支撑点。一般来说,可通过观察外部形象和联想内在性格这两种方式来进行结合,从而倾注进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强调艺术作品内在意义的手法。如在汉代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墓中,陪葬有卧虎、卧牛等,从它们身上可以清晰看到,工匠在创作时并不过于强调复杂的“形”,而是在准确把握石材的特性和外观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粗糙简单的线条进行塑造,但依然能够反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气魄。到了魏晋时期,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由秦汉时期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线条形态十分丰富,装饰性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出自信、开放的风格特征,敦煌石窟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整体丰满圆润、庄严肃穆。

从历代流传至今的雕塑作品中不难看到,装饰也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商代手工业发达,青铜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如饕餮纹为当时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饰之一,其本质上就是由抽象夸张的线条塑造而成,装饰性强,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给人以一种庄严神秘、凝重粗犷的艺术质感。诸如此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古代奴隶统治者的威严。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装饰,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春秋时期,在青铜雕塑领域之中,可以明显看到诸侯王所使用的青铜器具纹饰越加趋于多样化,并从祭祀礼器、贵族器具逐渐辐射到其他领域,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传统纹饰艺术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究其内核,还是出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在汉画像石这一领域,匠人们在传统写实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在宗教造像中,则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性,造像身上雕刻的装饰图案和佩饰,安排合理,力求突出神佛超凡脱俗的形象特征。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启蒙于上个世纪,这不仅是区别于传统古典雕塑的一个时间概念,还包括了其所持有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有着很大的不同,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从当代雕塑的设计与创作来看,匠人们通常运用概括、夸张、抽象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采用各种新材料和新理念进行表达,使得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标新立异,孕育出繁荣多样的形式、风格与流派。与此同时,当代雕塑又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包容性,并有效地接纳了装置艺术、建筑艺术和观念艺术等的发展成果,在形态上也能够融汇影像艺术等方式,以其生动造型和特有的艺术价值,在美化环境及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们已经能够突破原有的雕塑创作局限,不断探究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境界,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也更加丰富与多元。

三、当代雕塑设计语言在石雕创作中的体现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石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石雕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福州寿山石从被发现到利用,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1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五彩斑斓、温润凝腻的特质,吸引了众多能工巧匠对它进行创作,从而成为了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艺术品,可以说,它是一朵开在中华深厚文化沃土之上的艺术奇葩。当代石雕匠人在实践中不断大胆尝试,借助雕塑语言的丰富性进行拓展研究,表达新的创新形式,体现新的审美内涵,力图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当然,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寿山石雕刻艺术自身来说,唯有不断创新才是长远之计。

面对新时代的命题和人们的新需求,石雕艺术必须在创作设计当中融入新元素。对于笔者所从事的寿山石雕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时代文化知识提高寿山石雕艺术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寿山石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是在题材、内容、形式等方向的扩展与创新,创作出符大众审美潮流的艺术作品;三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作品内在精神寓意,赋予其启迪、熏陶与教育意义;四是在雕刻技法方面的创新,受时代科技及社会文化限制,传统技艺及审美水平不一定适合如今,这便要求艺术家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先进理论、科技、技法、知识等内容结合,成为当代文明精神的表现载体。

在寿山石雕业界中,笔者被视为先锋派创意艺术家,曾跟随多位寿山石雕刻大师学习传统的寿山石雕刻技艺,也曾进修过当代雕塑设计理念和现代美学修养,力求在作品上呈现出有别他人的艺术风貌,并在这条艺术创作之路上不断深入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笔者对此十分欣慰。如笔者的作品《般若》,便是基于传统佛教艺术文化题材创作而成。“般若”在佛教经典中的意思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故而笔者便将这一意象具象化——在作品正中截取一佛首,法相慈悲庄严,佛眼半闭微张,充满着对世人的怜悯,下颌之处刻以祥云,将佛首与作品整体联系在一起,将身体隐匿,过渡自然;佛首后面是万丈光芒,射往不同的方向,颇有“普度众生”之意;在红色背景处还刻有十八罗汉及瑞兽,他们或双手合十躬身,或侧耳倾听入神,沉浸于佛法之中。在整体造型的塑造上,几乎颠覆了传统模式,呈现出立体感与层次感,将作品的艺术张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在刀法技艺上又可见传统的艺术风貌,或疏朗洗练,或优美柔和,刀刀精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深厚的功力。

此外,《黄河母亲》亦是笔者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创新性地融合了摄影领域中“光影叠加”的艺术效果,如同进入更高维度的时光掠影的物象展现,其中的各种元素都被赋予无限的创作可能,通过对明暗、浓淡等方面的对比,让线条、色调和质感组成一段凝固的景象,让人忽略了时间与空间的流转变化。在这件作品中,笔者融合了黄土高原、农民、梯田、瀑布、黄河水等诸多元素,并在立面中心刻画了一张母亲的脸庞,利用原石的黑褐色衬托出母亲形象的沧桑,同时对眼神、嘴巴等细节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描绘,将黄河母亲的坚忍、沧桑、忧虑、包容,都在刻刀下化作流畅而隽永的线条,令人感叹于生命的艰辛。不同元素之间的叠合并没有产生冲突、干扰与破坏,而是相互融合、包容与接纳,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属性,同时布局上的特别与新颖,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空间,所代表的正是如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石雕艺术的造型创新需要以主次结构关系作为基础。在研究石雕艺术创作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详细地研究和理清每部分创作内容的各种主次结构关系,并进行准确区分,实际上也是通过焦点和主题来体现雕塑的主体性。笔者在进行雕刻创作时,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景物关系、主次关系以及思想情感的有机融合,进行重新构造,使得作品画面和谐统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维空间效果。凝视作品,仿佛可以从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之中探得對于自然、社会的反思,如作品《般若》中对于智慧的沉迷,可以视为当代对于科技发展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何尝不是“学无止境”的一种具象化象征;作品《黄河母亲》中将对于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凝结于作品中的刀削斧凿之中,力求与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

社会在不断进步,思想也在不断升华,表现在艺术创作领域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时代风貌。相对于传统雕塑艺术造型设计的唯美精彩,当代雕塑艺术造型设计语言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并具备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从笔者自身的创作来说,则是追溯传统,努力在当代雕塑设计语言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宋如.“物件”与中国当代雕塑[D].中国美术学院,2014.

2.陈林.中国当代雕塑的时尚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2.

3.段量斌.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审美取向[D].郑州大学,2011.

4.张楠.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运用探索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5.王丹.试论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发展的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孙军.消费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D].山东大学,2008.

7.邢开.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神[D].西安美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

林国仲,艺名左一刀。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技术能手。现为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一级技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一级名艺人、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国家级监督审查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珠宝玉石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工作组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工艺美术行业专家库委员、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专家评委库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