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2022-03-31 07:14崔秀芳赵丽君舒晓芳陈贝贝
光明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梅花针头针偏瘫

崔秀芳 范 萍 赵丽君 舒晓芳 陈贝贝 刘 燕

脑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约有75%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中风偏瘫,即偏身瘫痪,常年习惯的平衡、对称性的运动感觉遭到破坏,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从心理上、精神上和身体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尤为迫切。方氏头针穴区是由陕西的方云鹏名老中医发现并开始应用的,是将人体头部分为“伏脏、伏象、倒脏、倒象”4个部分和11大中枢[2],笔者临床上应用体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在2019年11月—2021年2月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共120例,按患者办理住院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体针组、梅花针组、体针+梅花针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中风病的诊断依据: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甚则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②起病急,可渐进性加重。发病前多有突发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一过性黑矇等先兆。③常有年老体弱、劳倦内伤、烟酒过度、嗜肥甘厚味等因素。每因劳累、情志变化、感寒而诱发。④神经系统查体、脑脊液化验及CT、磁共振等检查可有异常。

表1 3组中风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②年龄18~80岁。③发病次数≤2次;本次病程在6个月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心房纤颤史、晕针、精神病史或家族史、智力障碍者。②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

1.4 治疗

1.4.1 治疗方法体针组:主穴取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风市、足三里、悬钟等,辨证加减:属痰湿加丰隆、阴陵泉,脾虚多湿加三阴交、太白;热结腑实加天枢、上巨虚、内庭,肝肾不足加太溪、关元;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操作: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上述穴位,捻转补泻手法(频率100~150次/ min)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4次后观察疗效。梅花针组(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组):取穴为方氏头针穴区,取偏瘫同侧“伏象”上、下肢,偏瘫对侧“倒象”上、中、下部,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进行叩刺,以局部酸麻胀、肤色微红为宜,1日治疗1次,14次后观察疗效。体针+梅花针组:体针治疗操作同体针组,体针治疗后给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同梅花针叩刺组。每日治疗1次,14次后观察疗效。

1.4.2 观察指标①对3组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运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进行评定,量表分上肢、手、下肢,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②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应用简化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测定, 该量表共有10项内容, 总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根据国家科委攻关项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标准:基本恢复:≥81%;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恶化:负值(包括死亡)。统计治疗后各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

2 结果

2.1 运动评分3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体针+梅花针组评分优于体针组和梅花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3组患者运动评分比较 (例,

2.2 ADL评分3组治疗后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体针+梅花针组评分优于体针组和梅花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例,

2.3 临床疗效对比3组总有效率,体针+梅花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梅花针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包括体针治疗在内可以通过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调节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等多方面促进脑中风偏瘫的康复。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治疗中风偏瘫所选穴位大部分为手足阳明经穴位,通过针刺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体针为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一定效果,在此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加强了疗效。

中风偏瘫病机多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风内动、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其病位在头,根据中医理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为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5]。头皮针旨在头部取穴,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调和阴阳。目前研究表明头皮针的疗效理论主要有3个:①脏腑经络理论,②全息理论,③皮层功能分区理论[6,7]。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投影的特定区域来治疗全身疾病,方老认为“伏象”的实质是存在于人体大脑上的总运动中枢,管理全身的运动功能,“倒象”位于大脑两侧,相当于中央前回在头皮的投影,主司人体的运动,针对中风偏瘫选取偏瘫同侧“伏象”上、下肢,偏瘫对侧“倒象”上、中、下部来达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梅花针疗法属于浅刺法的一种[8],《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本研究通过运用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驱邪外出,协调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有效治疗中风偏瘫[9,10]。本次研究证明体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中的单一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体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是广大中风偏瘫患者的福音,值得更大范围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梅花针头针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