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艺视角下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发展策略

2022-04-02 17:04孙幸阳程晓山毛伟才
广东园林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孙幸阳 程晓山 毛伟才

摘要:广州菊花造型技艺是岭南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几代菊艺匠人的努力实践与探索,但目前广州菊艺行业日渐式微,技艺的传承也陷入了危机。在梳理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发展历程及传承价值的基础上,从匠艺的视角对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菊艺匠人的个体特征、构成关系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匠艺传承困境。最终提出从扶持政策的制定、促进技艺传承举措的实施,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的适合广州菊花造型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广州菊花造型技艺;匠艺视角;菊艺匠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1-0062-04

收稿日期:2021-08-23

修回日期:2021-11-04

Abstract: Guangzhou chrysanthemum model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traditional garden culture.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experienced the effort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rysanthemum craftsmen. However, Guangzhou chrysanthemum art industry is declining, and the inheritance of skills is also in crisis.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heritance value of chrysanthemum modeling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status of chrysanthemum modeling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anship, and summarize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lemma of craftsmanship inheritance faced by chrysanthemum craftsme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rysanthemum modeling skills in Guangzhou,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of supporting polic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skills, the living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Guangzhou chrysanthemum modeling technology; Craftsmanship perspective; Chrysanthemum craftsm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菊花,原產于中国,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被赋予独特的精神内涵,一种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菊花造型作为菊花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赏菊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充分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造园技艺的高超水平。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传统的菊艺中心之一,当地菊花造型技艺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1953年广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菊花展览,菊花造型技艺从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了鼎盛。1993年广州成立羊城菊花艺术研究会,把众多菊艺匠人联合起来,共同促进菊艺的传承与发展[1]。广州老一辈的菊艺匠人励精图治、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众多造型新颖、富有特色的菊艺类型,如2005年菊艺匠人张苏扎作的单株46圈(6 487朵花)广式大立菊,创下了当时岭南地区大立菊扎作的花数最高记录。时至今日,在众多菊艺匠人和园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形成了2个重要的菊艺品牌活动—羊城菊会(广州文化公园主办,图1)和黄花文化节(黄花岗公园主办),每逢金秋时节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出别具匠心的菊艺视觉盛宴。

菊花造型技艺是利用不同品种的菊花,经过艺术化处理,把菊株培育成一种特定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造型的技艺[2]。广州常见的菊花造型主要包括独头菊、多头菊、大立菊、盆景菊、悬崖菊、树菊、艺植造型菊等[3]。广州菊花造型技艺在继承中国传统菊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浓厚的岭南地域文化特征,并从文化、审美、精神等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传承价值。以广式大立菊为例,其造型扎作技艺的核心价值在于能让一株菊中数千朵花蕾按“一花一竹”“层层同心圆”的结构整齐排列,形成“满树繁花独一枝”的半球形造型[4]。一株开出千朵菊花的大立菊场面震撼壮观,展现了广州菊艺匠人的精湛技艺(图2),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成为广州菊艺的代表,曾被多次送展北京、香港、澳门等地。

1广州菊花匠艺主体的特征和构成关系

1.1匠艺主体的特征

菊艺匠人是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主体,是匠艺活动中的主观核心要素,他们利用客观的物质要素获得主观意识下的智慧成果,把控着从菊花的栽培养护,到菊艺造型的设计构思,再到施工制作的整体走向。按菊艺水平上的差异,匠人群体可分为普通匠人、专业技术匠人與高水平匠人3个层次。普通匠人主要指当今社会化管理模式下的绿化(花卉)工人,工作地点流动性较大,主要从事基础性、辅助性和重复性的菊艺工作。专业技术匠人相当于传统工匠体系中民间专业分工下的职业社群,有着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师徒传承关系,主要从事核心的菊花栽培与造型技艺工作,是技艺传承的主体[5]。高水平匠人相当于现代某个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例如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选的“中国菊艺大师”,其作为菊艺行业的引领者,代表着该地区菊花技艺的顶尖水平,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

1.2匠艺主体的构成关系

几十年来,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传帮带”的模式。“传帮带”是指行业或单位中前辈对后辈,或者是技术骨干对新人,直接进行知识技能与经验心得的传授。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工匠体系中的师承关系,无需通过繁琐的拜师仪式成立正式的师徒关系。在这种构成关系下,师傅作为团队的核心,承担着菊花造型技艺的核心工作,在实践操作中通过口口相传与亲身演示的方式,传授技术经验。

除此以外,“偷师学艺”在广州菊艺行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构成关系。所谓的 “偷师学艺”实际上是跨界学习,部分菊艺匠人会通过观摩学习菊艺师傅的专业操作,以此搜集各种技艺片段,再经过思考琢磨、融会贯通,从而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技艺流程。虽说是“偷师”,但其实师傅也乐意与之切磋交流,这种关系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广州菊艺行业内的良好氛围。大多数专业的菊艺匠人对技艺流程毫无保留,乐于对外传授技术经验,同时借助菊花展览的举办,加强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从而促进了广州菊艺行业的发展。

2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困境

2.1新生代菊艺匠人太少

据2012年羊城菊花艺术研究会统计的菊艺人才状况数据显示,当年送展广州羊城菊会的菊艺匠人共有42位,其中60岁以上的占54.8%,而40岁以下的仅占11.9%。由此可见,老一辈的菊艺匠人大多已年届六旬、退休多年,如今从事菊艺行业的中青年匠人屈指可数,技艺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从事传统菊花造型技艺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不仅学艺时间长、成效低、难度高,而且从业后的待遇和福利普遍不高。菊艺学徒在学艺过程中不仅日晒雨淋,还需要具备十足的毅力和耐心,“三天不在家,不要种菊花”,这是老一辈菊艺匠人对学徒的训诫。然而,新时代下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致使人们偏好环境更舒适、待遇更美好的工作岗位。不少年轻的菊艺匠人刚入行不久,或因工作过于艰辛而无法坚持,或因收入微薄而纷纷转行,甘愿坚持从事菊艺行业的年轻人已寥寥无几。尽管老一辈的菊艺匠人愿将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辈,却无人继承,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2.2菊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菊艺工作者包括从事菊艺行业的技术匠人及管理人员,他们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文化程度、知识储备、审美素养、传承意识等方面,而综合素质的差异对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影响显著(表1)。大多数的菊艺匠人已年过六旬,这些退休多年的“老花王”构成了现今广州菊艺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下影响菊艺传承的关键要素。他们虽具有丰富的技艺操作经验,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技艺缺乏系统总结和概括梳理的能力。而社会化管理下的普通花工以及年轻一辈的菊艺学徒则缺乏丰富的实操经验,未能熟练掌握技艺的核心要领,难以挑起技艺传承的重任。菊艺行业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虽普遍较高,且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素养,但对于菊花技艺的学习与实践相对匮乏。

此外,普通花工的传承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在社会化承包管理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他们多以个人的生存发展作为首要考量,而不是在行业发展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助力技艺的传承。相比之下,高水平的菊艺匠人和大多数专业技术匠人的传承意识较为强烈,具有行业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技艺高超的菊艺匠人已退休多年,而年轻一辈的学徒学艺未精;匠人阶层不善于对技艺进行文字性的梳理,而善于分析总结的管理人员却缺乏技艺实践;资深的菊艺匠人已渐渐离开行业的舞台,社会化管理下的花工却难以肩负传承重任。菊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使得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缺少了合力。

2.3人才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缺乏

从广州菊艺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菊艺人才的发展在政策制度、教育培养以及行业认定等方面皆缺乏相应的保障与扶持。曾几何时,“广州园林中专”的课程设置、羊城菊花艺术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广州花卉工技能竞赛的举办,为广州菊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广州园林中专重视对传统园林技艺的教授,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菊艺实践平台。但如今其已停办,从事传统园林技艺行业的毕业生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没有把诸如菊花造型技艺的传统园林技艺纳入培养体系,不仅缺乏理论教学,还鲜有相关的技艺实践机会。高校教育对菊花造型技艺培养的空白,从根本上影响了菊艺人才的产出。

1993年成立的羊城菊花艺术研究会加强了全市菊艺匠人之间的交流、切磋与合作。但其发展至今,由于缺乏政策的扶持,单位与个体会员的数量日渐减少;运营资金短缺,导致业务联系、活动组织、人才培养等工作难以开展。

参与广州花卉工技能竞赛的获奖花卉工,能得到由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有助于其申报技术职称和业绩评定。但该竞赛于2005—2007年连续举办三届后,至今一直处于停办的状态。从事菊艺工作的人员无从获得行业认定的证书,从业的热情无法得到更好的激励。

2.4菊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逐渐萎缩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的冲击。因菊花种植与造型的周期长、商业利润低,在经济效益至上的市场背景下,不少专业的菊花生产单位纷纷转向经营其他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花卉。各大城市公园内的花圃随着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相继取消。除此之外,厂矿机关等国有企业由于转型与改制,企业中非生产性的项目逐步被取消,单位的花圃随之关张,大批的专业菊艺匠人或纷纷下岗,或流入其他行业车间[6]。进入21世纪后,广州不少大型厂矿企业外迁,致使以往参与菊展送展的单位大幅减少,昔日全民参与的羊城菊会盛况不再,菊展的规模也因此每况愈下。

由此可见,广州菊花生产单位的减少,花圃花场的取消,国营企业的转型、改制和外迁,以及菊展规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匠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严重萎缩。

3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保护对策

传统菊艺行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从菊艺匠人的个体发展到技艺的活态传承,从菊艺生产、传播、展示再到整个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以及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结合中山小榄对菊艺传承的非遗保护,以及河南开封对菊花产业的优化经验[7~8],本文从政府、园林部门、匠人和高校4个层面,提出适合广州菊花造型技艺发展的传承策略。

3.1政府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政府对于菊花造型技艺的保护集中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应对技艺面临的传承危机。

首先,提高待遇,留住人才。政府需重点关注当地菊艺匠人的发展现状,在社会和行业内部为菊艺匠人创造一个比较优厚待遇的人文氛围和经济制度保障,如制定有利于匠人能力提升与发展的薪酬体系,以此鼓励更多具有菊艺潜质的年轻人加入技艺传承的行列,并终生发挥其所长。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社会认同感。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改善广州菊艺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如定期举办专业的菊艺技能竞赛,恢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此提高菊艺匠人的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除此之外,对于技艺精美的作品可实行“荣誉奖励制”,就像当今建筑界的“鲁班奖”或是工艺美术界的“金奖”“银奖”,在菊艺行业中同样可树立标杆,鼓励赶超。

最后,提高技艺的市场价值。广州菊花造型技艺需要有一个良性的行业生态与相对公平的市场机制。在社会化管理的背景下,政府需更多地关注菊花造型技艺的特殊性,制定更为合理、公开、公平的招标机制、询价制度、管理操作流程与评估体系,让技艺得到应有的社会市场价值认定。

3.2园林主管部门主导技艺的传承发展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对菊花造型技艺的传承保护需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市内园林系统的力量,从园林科研、花卉种植、花事活动、对外交流等全面开展匠艺保护的工作。

第一,开展与菊花产业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主管部门可组织市林业和园林科研院等科研单位,通过成立菊花种植的相关研究项目,解决菊花品种退化的难题,提高菊花种植的产量,并且研发更多审美价值高的菊花新品种等。借鉴小榄菊花场和开封菊花研究所的经营模式,与市农业局联合兴办近郊的菊花生产基地,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花农和菊艺匠人从事菊花产业化工作。

第二,保障菊花展览举办的常态化。主管部门可将菊花展览的举办纳入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通过拟定相关的扶持方案呈递给市、區政府,从而为举办菊花展览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其中需重点资助羊城菊会和黄花文化节2个菊花品牌活动,并积极动员各大城市公园定期举办中小型的菊花展览,为广州的菊艺匠人提供广阔的技艺施展平台。此外,还可以为特色菊艺的宣传另辟蹊径,如在一年一度的春季广州园林博览会上设置菊花专项的展示评比,菊艺匠人利用花期调控技术使菊花反季节开花,并用菊花扎作出具有广府地域特色的广式大立菊、树桩盆景菊、艺植造型菊等,实现特色菊艺在各大花事盛会中“登台亮相”。

3.3非遗视角下对技艺和匠人进行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特征表现为“活态性”,注重的是技艺的可传承性,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匠人作为传承主体的重要地位。借鉴小榄菊花会的非遗传承经验,对广州菊花造型技艺进行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广州对于菊花造型技艺的非遗传承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2017年的市级非遗项目“大立菊扎作技艺”一项。

在倡导“文化自信”和“匠人精神”的新时代背景下,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1)以“国家级非遗”为目标,对现有的一项市级非遗项目进行等级提升,从而争取更大的保护力度;2)以菊花造型技艺为核心衍生出其他非遗保护项目,如具有62届举办历史的羊城菊会、特色鲜明的岭南树桩盆景菊造型技艺、极具广府文化特色的艺植造型菊技艺等,由此构建出广州菊花造型技艺的非遗传承体系;3)加强非遗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与交流等活动。

3.4高校助力培养新生代菊艺人才

应对广州菊艺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对菊花造型技艺等传统技艺的关注与重视,使高校师生对菊艺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高校人才流入菊艺行业。首先,建议将菊花造型技艺纳入广州高校园林、园艺等专业的培养体系,增设与之相关的理论课程。其次,融入菊花造型技艺的实践训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借鉴昔日广州园林中专的课外实践模式,与匠人群体建立沟通与联系的平台,以体验式教学或者专业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匠人的“传帮带”作用下进行实践[9]。

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宣传影响力,成为传承菊花造型技艺的新力量。高校师生可通过开展口述史课题的研究,对菊艺匠人进行访谈[10]。利用访谈形成的一手资料,填补广州菊花造型技艺在历史与现状方面一直缺乏经验传承记录的空白。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转化为报告的形式呈报市林业和园林局,推动广州菊艺行业的特色宣传与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可转化成出版物、影像记录、成果展览以及文创产品等形式,有益于在社会公众间的广泛传播,引起大众对菊艺传承的关注,使其更了解菊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4结语

广州菊花造型技艺是岭南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几代菊艺匠人的努力实践与探索。然而高速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技艺的冲击、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巨大改变,都使得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与文化土壤变得更加狭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坚守”成为了与“传统技艺”关联的高频词。对于老一辈的菊艺匠人而言,苦苦坚守和传承是他们作为手艺人的责任和使命。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传统的菊花造型技艺光靠老一辈匠人自觉坚守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呼吁社會多方的力量对技艺进行活态保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延续技艺与文化的生命。

注:图1为作者自摄,图2来自广州文化公园

参考文献:

[1]黄奕云,谭广文. 羊城菊会营造特色初探[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122-124.

[2]毛静,杨彦伶,王彩云. 中国传统菊花造型及其鉴赏[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84-88.

[3]毛伟才. 羊城菊展菊花造型扎作创新的探索[J]. 南方农业,2015,9(15):70-72.

[4]肖乐明. 浅谈大立菊扎作技艺和鉴赏特征[J]. 山西农经,2017(12):54-56.

[5]余同元. 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 史林,2005(4):57-66+124.

[6]冯海燕. 浅议振兴羊城菊展[J]. 广东园林,2007,29(3):68-70.

[7]林凤群. 浅论非遗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为例[J]. 文化遗产,2015(4):110-114.

[8]连倩倩. 开封菊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3):42-44.

[9]李晓雪.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在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之路上的探索[J]. 广东园林,2017,39(2):7-11.

[10]李自若,李晓雪,程晓山,等. 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风景园林,2018,25(7):117-121.

作者简介:

孙幸阳/1995年生/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00)/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程晓山/1970年生/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00)/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植物造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E-mail: 252072963@qq.com

毛伟才/1983年生/男/广东广州人/广州文化公园(广州510000)/专业方向为公园景观营造、菊花文化展览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