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脏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的MRI表现(附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2-04-02 03:19王艳娜徐祖良周璐青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胆管癌淋巴胆管

王艳娜,徐祖良,周璐青

肝脏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LELCC)是胆管细胞癌(ICC)的一种特殊亚型,是由未分化的上皮细胞组成的肿瘤,具有明显的淋巴浸润[1],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LEL-CC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收集分析临床资料和MRI增强表现,以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及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后,经病理学证实的7例原发性肝脏LEL-C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通过查阅病例及电话随访,随访6~52个月,时间截止到2021年7月31日。

1.2 方法

1.2.1 病理检查方法 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病毒(EBV)检测。

1.2.2 肝脏MRI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行腹部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序列:TSET2WI压脂序列,TR 9 000 ms,TE 100 ms;GRE T1WI序列,TR 200 ms,TE双回波2.1/4.3 ms;DWI检查:于增强检查前进行,在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和层面选择三个方向分别施加扩散梯度,分三次屏气完成SSEPI序列,TR 5 500 ms,TE 66 ms,b值600 s/mm2;平扫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 mm。增强扫描:采用快速梯度回波T1WI序列,TR 4.1 ms,TE 1.8 ms,层厚5 mm,层间距0 mm。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Gd-DTPA),按0.2 mmol/kg、速率3 ml/s注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0~25s、50~60 s和90~120 s。

2 结果

2.1 MRI扫描结果 7例患者平扫5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内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图1A),T2WI呈高信号(图1B),DWI明显高信号(图1C),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图1D),其中3例以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稍低信号(图1E、F),病灶边缘部持续强化,与正常肝实质分界不清。其中1例伴有肝门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者大小约46mm×31mm。

图1 患者女,32岁,肝左外叶上段LEL-CC;A~C:肝左外叶上段占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D~F: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退,病灶边缘可见持续强化

2.2 临床病理特征 7例患者镜下大量成熟淋巴细胞的背景中见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巢团状、条索状排列,核大、异形显著(图2A)。7例患者肿瘤细胞CK19(图2B)、CK7阳性,患者3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其余患者原位杂交检测EBER皆为阳性(图2C)。见表1。

表1 7例肝脏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图2 A为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核大异形肿瘤细胞(HE染色,×200);B为肿瘤细胞表达CK19(免疫组化染色,×400);C为肿瘤细胞EBER阳性(原位杂交,×400)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肝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与病理学特征。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LELC于1982年首次在鼻咽部被发现[2],在肺、乳腺、膀胱、宫颈及胸腺等部位均有报道[3-7]。与原发性肝癌类似,LELC可分为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LEL-CC)。与典型肝癌相比,LELC的预后明显更好,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00%和12%~68%,肝脏LELC是肝癌免疫应答的一种独特模式[1]。在大多数情况下,EBV感染被认为在LEL-CC的癌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8]。与典型肝脏ICC患者相比,LEL-CC患者在EBV患病率、性别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据统计,本病好发于亚洲人群,占总数的90%[9],患者平均年龄55岁(19~79岁),女性多于男性。

3.2 MRI增强表现 LEL-CC呈长T1长T2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边界可清楚,部分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以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相对正常肝实质信号减低,部分病灶边缘可见持续强化。分期较晚的病例可以出现肝门部明显肿大淋巴结,未发现有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LEL-CC大体镜下肿瘤大部分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包膜,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是影像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病理基础。Liao等[10]认为LEL-CC可能具有肿块型胆管癌的典型特征,即使影像学表现是典型的肝癌模式,但在慢性肝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患有EBV感染的女性中,仍需考虑到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大多数诊断为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癌的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由于一些肝内肿瘤在同一结节中同时包含胆管癌和肝细胞癌的成分,因此影像学特征可能重叠[11]。本组病例影像表现既有肝细胞癌快进快出的表现,又有胆管细胞癌边缘持续强化的特征,与文献描述相符。

3.3 鉴别诊断(1)典型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肝癌大部分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背景,实验室检查AFP升高,假包膜,增强扫描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征象,较易出现门静脉癌栓。LEL-CC容易与典型肝细胞癌鉴别。胆管细胞癌大部分病灶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强化,扩张的胆管以及肝包膜牵拉凹陷有助于诊断。而LEL-CCCEA指标通常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上DWI信号相对更高,动脉期强化更明显,病灶内未见扩张胆管,但此征象不具有特征性,因此影像学上较难与典型胆管细胞癌鉴别。(2)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具有原发肿瘤病史,全面检查排除其他部位的病变,尤其是鼻咽部。(3)上皮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征性,尤其是乏脂肪型EAML。病灶边界清楚,富血供,与其他富血供肿瘤强化特点相似。虽然HEAML成像中对比剂的排泄相对较慢,但这种差异不足以区分LELC或EAML,特别是在有中央坏死或出血的大肿瘤中[12]。(4)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病灶边界清晰,密度/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少血供表现,“血管漂浮征”及“靶征”具有一定特征性[13]。

由于LEL-CC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均须通过病理诊断明确。目前认为,LEL-CC的预后好于普通的胆管癌。本文中6例患者EBV阳性,其中5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好,1例术后5个月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EBV阴性,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伴多发转移,预后相对较差。本文7例患者也支持该项观点:EBV相关的LEL-CC患者预后相对较好[7]。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探讨EBV是否直接参与了LEL-CC的发生,或是否通过引起特殊的免疫反应提供保护因子,改善其预后。关于肝脏LELC的数据仍然有限,目前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影像诊断困难,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阐明这种疾病。

猜你喜欢
胆管癌淋巴胆管
肝内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MRI表现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脏里的胆管癌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不同数学模型多b值DWI在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侵犯中的能力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淋巴水肿的预防与照顾——乳癌康复者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