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理念导向下的整体护理对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2-04-02 03:19朱旭慧郑研研莫晓飞周一炜谢剑峰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负性共情脑梗死

朱旭慧,郑研研,莫晓飞,周一炜,谢剑峰

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骤,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1]。尽管经及时治疗后能疏通梗死部位,改善脑血流,但患者康复后再发风险仍然很高,且再发脑梗死可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导致更高的致残、致死率[2]。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较高[3],而再发脑梗死危害性严重,更易使患者产生恐慌、焦虑及抑郁等情绪,对预后不利。如何有效改善再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医学护理理念的完善,共情护理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获得广泛认同[4]。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通过充分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和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本研究探讨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对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湖州第六医院收治的再发脑梗死患者130例。入选标准:(1)符合再发脑梗死诊断标准[5]:距离初诊脑梗死1个月余,在原症状和体征好转和消失后,再次出现同侧或对侧新的症状、体征,且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有新的责任病灶;(2)年龄60~80岁,具备一般沟通能力;(3)发病至就诊时间<72h;(4)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高血压;(2)合并颅内肿瘤、颅脑外伤;(3)有出血倾向;(4)合并感染性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再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1)病情评估;(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生理状况;(3)予利尿、降压、营养及液体供给等一般治疗;(4)保持呼吸道通畅;(5)积极干预患者的饮食及生活等。除上述护理干预外,观察组实施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具体包括:(1)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余成员包括责任护士2名和高年资护师3名,另邀请1名心理咨询师做指导。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护理策略及相关知识,使其正确掌握共情技巧,提高自身沟通能力。(2)共情体检: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查房时主动询问病情,耐心倾听,明确患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根据患者的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分析其心理状况,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及顾虑,并提供相应的情感和心理支持,切忌中途打断、评判患者,适时用点头、眼神等肯定性信号表达自己的理解,向患者传达自身共情,使患者感受到真诚,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内心情感需求。(3)换位思考:小组成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想患者所想,感受患者当前面临的各种压力,当患者发表意见或对治疗护理过程不满意时,应予以尊重和理解,及时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最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4)信息反馈与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在护理期间及时对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情绪波动、不积极参与康复治疗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再发脑梗死的机制、治疗方法、康复及预后等,纠正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误解,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5)针对性心理疏导:针对担忧康复效果的患者可列举成功康复的同病种病例,树立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对于表现良好的患者可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患者康复参与度和配合度;针对经济压力较大患者可介绍医保、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鼓励家属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6)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在进行日常护理操作时尽可能让患者感到舒适。两组均连续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1)依从性:根据干预后患者对临床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进行评定。主动接受并配合治疗、护理,遵医嘱按时服药为完全依从;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在医护人员督促下服药为部分依从;对治疗、护理持完全拒绝状态为不依从。除不依从外,其余均纳入依从。(2)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抑郁自评量表(SDS)[7]进行评估。(3)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进行评估[8]。(4)自我效能:采用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对患者自我效能进行评估[9]。(5)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S-QOL)对患者体能、家庭角色、语言、移动能力、情绪、个性、自理、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及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1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5.38%(2=9.004,P<0.05),见表2。

表2 两组依从率比较 例(%)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MCMQ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各维度MCM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MCMQ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SUPPH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SUPP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SUPPH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SS-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SS-QOL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据统计,约有40%的脑梗死患者会再发脑梗死,对患者康复及预后造成不利影响[11]。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基础疾病多,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对疾病治疗和康复造成不良影响[12]。因此,对于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除了关注其在生命安全上的护理诉求外,心理需求关怀必不可少。

共情理念最早由罗杰斯提出,指个体对他人情绪、情感进行感知和体验的过程。李小瑞[13]的研究指出,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基础上联合共情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其预后康复,证实了共情护理在临床实施的可行性。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型干预办法,其以深入患者心理状态为出发点,根据患者一系列行为、表现,结合自身经验,通过共情、换位思考了解患者当下的真实感受,以舒适、易被患者所接受的方式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增强护理干预质量,从而对疾病治疗和预后产生积极影响,缩短康复进程。

治疗依从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疾病治疗进程和患者康复效果。常规护理由于缺乏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方面的关注,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经常不遵医嘱擅自停药,导致疾病控制不良,病情加重。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强化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及顾虑,与患者共情,充分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关怀,总结患者所表达的信息,找出患者负面情绪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整个护理工作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针对性原则,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此外,再发脑梗死患者受疾病、治疗负担等影响,导致心理状态不良,在负性情绪的引导下易趋于以回避、屈服的方式面对疾病,其主动性和内在积极性均较差,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自身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深入理解患者,寻求、发展患者内在的潜力和自身资源,激发患者的行动和参与,建立路径信念和意愿信念,使其感受到自身能力和康复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从而增强对战胜疾病和实现康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信心[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MCMQ及SUPPH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整体护理能有效调整再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增强其自我效能,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负性共情脑梗死
共情疲劳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