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生长因子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应用于牙周炎患牙牙槽骨再生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22-04-02 03:19周兴峰毛凯一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吸收量患牙牙槽骨

周兴峰,毛凯一

牙周病一般是由于菌斑微生物慢性感染引起的,常有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等表现,是成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1]。其治疗的关键是重建受损、丧失的牙周支持组织,传统治疗方法虽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却难以重建深层牙周组织[2]。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是牙周再生治疗的主要应用技术,浓缩生长因子(CGF)是一种新型修补性生物材料,具有减轻术后反应、促进伤口愈合、制备成本低、生物相容性高、增强骨及骨代替材料的骨再生作用等优点[3]。本研究拟探讨CGF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应用于牙周炎患牙牙槽骨再生治疗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12月浙江省慈溪华阳口腔医院收治的三壁骨下袋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60颗),纳入标准:(1)确诊为慢性牙周炎且患牙松动;(2)无其他口腔问题;(3)年龄30~60岁;(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牙曾接受口腔手术者;(2)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者;(3)伴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研究获得浙江省慈溪华阳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002),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30颗)。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5.3±5.2)岁;前牙16例,后牙1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0岁,平均(46.0±5.2)岁;前牙15例,后牙1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通过临床检查对患者患牙及全口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拍摄锥形束CT,制定治疗方案。在常规牙周炎治疗的基础上,行超声龈上洁治术。术中进行彻底清创,术后常规抗炎抗感染治疗,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演示各种口腔清洁工具。

1.2.1 CGF制备 采集观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于2个10 ml无抗凝剂试管中,采用CGF离心机进行变速离心。试管内血液经离心后分为血清、纤维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3层。将红细胞层与CGF凝胶交界区域一并分离切割成1~2 mm的微粒,然后与Bio-Oss骨粉以1∶1比例混合备用。

1.2.2 手术方法 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沿患牙龈缘处行水平内斜切口,保留牙龈乳头行两侧垂直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切除龈内壁炎症组织,刮净根面牙石及感染的肉芽组织,修整牙槽骨。创面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后,对照组将Bio-Oss骨粉填入骨缺损区,

间隙内添加Bio-Oss骨粉;观察组将CGF与Bio-Oss骨粉的混合物填入骨缺损区,间隙内添加CGF与Bio-Oss骨粉混合物。填塞时适当加压以消除残余缝隙,恢复形状,使其与周围牙槽骨一致。将Bio-Gide生物膜修剪成与骨缺损区一致的形状,使之能覆盖正常牙槽骨2~3mm,缝合Bio-Gide生物膜使之紧贴骨面,并复位龈瓣,严密缝合。

1.3 观察指标(1)植骨成功率。成功标准:患牙稳定,无松动、疼痛、感染、感觉异常或神经损伤;X线显示患牙周围无投射区;术后12个月内边缘骨吸收<2mm。(2)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0 d内出现红肿、压痛及渗出等情况。(3)边缘骨吸收量。术后3、6及12个月采用X线检测患牙位点近、中、远的边缘骨吸收状况。(4)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CAL)。(5)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增加值。术后3、6及12个月采用X线测量牙槽骨高度(根尖至牙槽骨嵴的垂直距离)和宽度(通过垂直于牙槽骨高度线中点的颊舌侧骨皮质距离)增加值,增加值=术后测量值-术前测量值度。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植骨成功率比较 两组均定期复查,术后软组织愈合良好,无叩痛及患牙松动。对照组植骨成功22例(73.33%),观察组植骨成功28例(93.33%),观察组植骨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323,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术后10 d,对照组发生红肿5例,压痛3例,渗出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33%(10/30);观察组发生红肿2例,压痛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3/3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4.81,P<0.05)。

2.3 术后边缘骨吸收量比较 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边缘骨吸收量均高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边缘骨吸收量比较 mm

2.4 手术前后PD及CAL比较 术前两组PD及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PD及CAL均高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PD及CAL比较 mm

2.5 牙槽骨高度增加值比较 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增加值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增加值比较 mm

3 讨论

牙周病主要特征为牙周袋形成、牙周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其中垂直型牙槽骨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而形成的深骨下袋又是牙周炎疾病进展和牙齿丧失的高危因素[4]。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牙周再生术为牙周植骨术和引导组织再生术,虽然牙槽骨再生能力有限,但三壁骨下袋牙槽骨的再生效果较好[5]。引导组织再生术原理是在术区放置生物膜形成膜屏障,阻断上皮和纤维组织贴附根面,确保牙周膜细胞占据根面,从而在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附着牙骨质,即真正意义上的牙周组织再生[6]。在引导组织再生术中,将一种可吸收的Bio-Gide生物膜置于龈瓣与植骨面之间,不仅能阻止牙龈与牙根面之间的上皮细胞、结缔组织接触,还能延缓或阻止上皮细胞根向迁移,同时Bio-Gide生物膜的多孔面结构有利于骨细胞嵌入生长,达到牙周组织生理性再生的目的[7]。

Bio-Oss是一种牛异种移植骨材料,其中的羟基鱗灰石含量与人骨相似,生物相容性良好,移植后可被快速血管化,并被人骨所取代,且具有较高透彻性,可黏附于植骨区软组织,使其形成新的牙周附着和牙骨质[8]。但单纯使用骨替代材料和生物膜进行治疗的成骨效果差异性较大。

牙周膜是牙周支持组织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其主要组成细胞-牙周膜细胞是由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在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牙周膜细胞因具有增殖及多向分化的自我更新潜能而发挥着重要作用[9]。CGF是一种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的自体血小板浓缩制品,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聚集及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合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植骨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0d,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边缘骨吸收量、PD及CAL均高于观察组(均P<0.05),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增加值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表明CGF与Bio-Oss的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优于Bio-Oss骨粉治疗,可有效减轻移植骨边缘骨吸收量,明显改善PD、CAL,提高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促进新骨形成,术后红肿、疼痛、渗出发生率低有利于预后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GF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可以形成天然的网状支架,有利于结缔组织附着形成,并在制备过程中会因离心运动而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进而促进牙周干细胞增殖、血管再生,最终促进牙龈组织愈合;另外使用的CGF来源于患者自身,且在其制备过程中未加入任何化学试剂或过敏性添加剂,保证其在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10]。Bio-Oss骨粉本身不包含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而Bio-Oss联合CGF则因生长因子的补充而获得更好的骨再生能力,纤维蛋白原的补充而使移植骨粉的排出与丢失量得以最大限度减少[11]。

综上所述,CGF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用于牙周炎患牙牙槽骨再生治疗的效果良好,可减轻边缘骨吸收量,促进软组织及骨再生。

猜你喜欢
吸收量患牙牙槽骨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氮肥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Meta分析
青年人正常前牙牙根与牙槽骨位置的CBCT研究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填充骨缺损对根尖切除术疗效影响的回顾分析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预成纤维桩修复改善患牙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牙冠过短或缺损达龈下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研究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