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若干问题探究

2022-04-03 23:47杨小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7期
关键词:诗境鉴赏解读

杨小玲

【摘要】诗歌鉴赏是教与学的难点,在于诗歌语言形式的特殊性以及诗歌主题的不确定性;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出发,需要考虑引领他们从整体性上把握诗歌的重要内涵。鉴赏阅读需要整合教与学者各方面的资源与智慧,综合诗歌形式层面内涵及其内在意蕴,还原诗歌现实、使诗歌形象抽象化,方能变“隔”为“入境”,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接受,品读诗歌的完整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诗歌;鉴赏 探究 解读 诗境

诗歌鉴赏是高中诗歌教与学的难点,在于诗歌语言形式的特殊性以及诗歌主题的不确定性。学生不懂得或者不重视从诗歌外在表现形式入手获取作品的情感信息,不善于从中解开阅读古诗词种种障碍的信息,难以看到诗词本质的风景。“诗无达诂”,对于抽象思维相对微弱的中学生而言,要切实、深入地读懂一首诗存在诸多困难。之于教师而言,倘若缺乏诗歌探索能力和理论基础,恐怕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如是,笔者就诗歌教学提取若干问题以作探究。

一、诗歌解读:支解还是整合

在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中,一些老师在课堂解读诗歌时,偏好于通过极其细腻的形式赏析,充分分析了诗歌语言层面的种种内涵,包括字音、字词含义、突出字词赏析等,课堂内容显得十分充实;整首诗歌作品被教师支解为诸多具体可知可感的部分。笔者觉得,其教学本身并无斑瑕,甚至对学生而言是一堂充实的课;然之于诗歌作品,在为学生传授了一定的诗歌知识的同时,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歌整体美感的接受,这是值得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诗歌主题、内涵具有不确定性,诗歌语言层面的具体含义需要为读者的思维抽象出来方可深入其内层,也即:诗歌的主题、情感整体性强势突出,支解诗歌语言以求获得具体的阅读感受,显然已经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特征;再者,尽管“支解”的教学方会让教师与学生有据可循,但这种“有据可循”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欣赏普遍的诗歌作品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认为,基本的语言层面解读之余,应当把重心倾向于语言层面含义的整合、语言层面之外潜在内涵的品味方面上去。比如,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语言相对浅显、情感内涵表现得“天衣无缝”的佳作,倘若侧重于其层面内涵的学习,忽视或轻视其整体情感的赏析实为失策之举,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出发,更需要考虑引领他们从整体性上把握诗歌的重要内涵。

二、诗歌的“隔”与“入境”问题

学生与诗歌作品之间的“隔”尤其明显,首先体现在诗歌语言之于读者的陌生化特征,其次在于抽象的诗歌内涵与读者产生距离,——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欣赏的困惑。笔者认为,要解决“隔”的问题,可以从想方设法“入境”诗歌着手。

一是掌握诗歌意象的基本内涵。如“月”具有阴柔之美、柔性、柔情等基本内涵;对应于具体的诗歌作品,联系具体意象的基本内涵加以理解。亦即从广泛角度确定自然事物、景物的表现性特征,再参照、对应于诗歌作品进行赏析。二十世纪兴起一门心理美学,称为格式塔心理美学,其主要观点便是表现性,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每一种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种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那么,为什么外在的物质性东西能够表现内存的意蕴呢?他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对这种同一性进行了独到的解释,认为这里由于在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棵垂柳下垂的柳条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也正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及其柔软性与悲哀的心理结构是有相似性之故。”

二是掌握诗歌作者的生平信息与历史背景。掌握充分资料的诗歌鉴赏进行得会顺畅得多。笔者认为,在诗歌阅读与鉴赏之余,通过历史知识普遍地了解、掌握一批知名诗歌作者的整体生平经历,并进而侧重熟知、记忆其人生转折点、关键点。同时掌握诗人生年的社会人文、风气、状况等,务必会对“入境”诗歌、把握基调或基本内涵有帮助。比如,在掌握三国纷争的历史背景鉴赏曹操的诸多作品,在理解“魏晋风度”的社会人文情景下学习嵇康、谢灵运、陶渊明等人作品,显然会更有“底气”。

三是有关诗境的品读。笔者觉得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联想、想象把诗歌意境“抽象具体化”,可分还原诗歌现实、形象抽象化两个环节进行。首先,需要结合诗歌意境还原诗歌现实、生活情景。当读者具备充分的诗歌外延资料时(如作者生平、时代风气、历史背景等),能够很快还原、解读出作者表现于作品中的生存状况;然而纵使完全真实地还原了诗歌生活情景,也并非诗歌意境、内涵的全部,或者说它仅作为抽象情韵的引子。至此,便需要把诗歌形象抽象化以作进一步品赏。如《诗经·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其“女”像“舜华”般美丽动人,比喻自然形象生动,但“舜华”是木槿花,美麗而朝开暮落,花期短暂,这不免让人思及美好但易逝的感慨、感伤。另外,诗歌中表现的色调字词、内质相同的事物景物,彼此之间需要读者以联想、想象补全,以丰富其整体内涵及意蕴。

除此之外,诗歌审美还应该把阅读诗歌所获得的意境迁移、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境界,读者从中得到审美收获。诗歌意境是诗人个体比较独特的情感思想氛围,那么在这个意境中体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应该是审美享受。比如,杜甫的《春望》,它创造了一个感伤的情景世界,这是属于诗人个人的诗歌内涵;再思考一番——这个世界是否可能也是更多人的?这时我们集中目光在它的情感思想:家之思,国之思——不禁让人想到,凡有情有志者在战乱时代都会产生如诗人所想,怀着一颗愁伤之心无奈地看着一切。这种情感便到达普遍大众,甚至更广泛的范围,作为读者,尽管隔着一千多年的时空,尽管生活在和平年代,却能因作品而渲染了一种思家爱国情绪,从而思考着如何珍惜现在拥有的之类的问题。这些思想的潮水浸入读者的心灵家园,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尚且称此为“情境”。“情境”不仅仅是诗人的,而且也是读者的。一旦读者从中获得了某种情感体验,可以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古诗词对他们的吸引力及其所能给人带来的审美情趣便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对于诗歌这种极具特征的文学体裁,鉴赏阅读需要整合教与学者各方面的资源与智慧,综合诗歌形式层面内涵及其内在意蕴,方能变“隔”为“入境”,从而更好进行审美接受,品读诗歌的完整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韩兆琦.唐诗选注汇评[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诗境鉴赏解读
佘景峰
诗境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