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情境活动对于儿童德性生长的独特影响

2022-04-03 14:49郭敏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3期

【摘 要】情境活动对于儿童的德性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情境活动的导入效应、牵引效应、难忘效应、定型效应,吸引儿童,引领儿童,构筑儿童美好的生命体验,修炼和涵养着“人之为人”的德性修养。情境活动对于儿童德性生长具有启智、冶情、铸意、促行等独特的优势,在“直抵心灵”的情境活动中,儿童诗意地存在,自在地舒展。

【关键词】情境活动;德性生长;道德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07-04

【作者简介】郭敏,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十佳园丁奖获得者。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正邪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其中,人类“对善恶正邪的辨认”往往需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在这些人为创设的、优化的情境中所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情境活动。情境活动对于儿童的德性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情境活动促进儿童德性生长的理论推断

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他律到自律,从而实现道德法则内化的过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明确提出,在情境中,儿童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識的习得,还有其对知识的运用、对世界的认识和潜在智慧的开发,连同心灵的塑造、精神世界的丰富都融合在一起。从儿童的认知过程来看,借助情境还原生活本真,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儿童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提升。

从杜威的儿童活动性学习理论看,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活动是儿童与社会紧密关联且高度统一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儿童亲身参与、切己体察、获得真知。李吉林老师也明确指出,情境学习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儿童活动需要学习性的场域,而情境消减了符号的理性压迫,让儿童在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习得模式中主动积极地投入,这样,“道德教育成为儿童主动参与的活动”。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通过情境创设,抽象的符号表达转化为具象的表达,宏观、微观世界中难以直接看到的物质可以“形象再现”,直接诉诸感官,使儿童产生鲜明可感的认知,甚至形成终生难忘的印象。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鲁洁教授认为,道德是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学生的生活建构。情境中的活动,指向儿童的道德生活,能最直接、最有效地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杜威的活动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是情境促进儿童德性生长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在理论推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情境究竟为什么对儿童的德性生长有着独特影响。

二、情境活动对于儿童德性生长的积极影响

根据情境创设与儿童活动的线性特征,笔者将情境活动对于儿童德性生长的影响概括为四个效应。

1.导入效应。

导入效应即吸引入境。李吉林老师以“真”“美”“情”“思”为情境的四大元素,将枯燥的符号链接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儿童产生审美愉悦,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积极向上的“力”。情境如有一种无形的磁力,吸引着儿童引爆情感、生发思维。李吉林老师带领儿童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春天,去野地里寻找春姑娘的身影;秋天,去农田拾稻穗,享受大地的馈赠;冬天,观察供电局的架线工人在雪后爬上电线杆检查线路……学生满怀着好奇心、探究欲,积极地观察、认真地研究。情境活动就是这样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目光,也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2.牵引效应。

牵引效应即趋向德目。情境活动创设的场景模拟真实的生活,是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性场域,所以,它是符合并能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和游戏冲动的。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遵循教育的正导向原则,是遵循社会律令限制个体的种种刚性诉求的,因此,情境是有明确的方向性的。儿童自觉顺适情境活动的前一个规定性(感性规定),也就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无须努力地,将情境活动的后一个规定性(理性规定)悦纳于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于是,社会规范走向了个体的自由选择,理性律令走向了儿童的感性需求。如在“濠河边找春天”活动中,儿童感受到家乡的美,也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小小跳蚤市场”活动,既指向巩固数学相关知识,也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利商”,引导儿童做一个“心有大爱”的人。

3.难忘效应。

难忘效应即留下烙印。情境不是呈现一种单纯的美感形象,而是弥漫着、浸润着真挚的情感,远比文字符号、道德律条更有声有色、有光有彩。情境活动中“情感”这一中介的强化,会产生弥散的力量,较长时间地留存在儿童的记忆深处,使教育效果持久而热烈。在主题情境活动“走近张謇”中,学生寻访张謇故居、采访张謇后人、走进啬园研学、撰写研究报告,有感于实业教育家张謇的爱国情怀,厚植爱国情、坚定强国志、砥砺报国行,奠定人生的红色基调。

4.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即内化巩固。动力定型理论告诉我们,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过不断地重复后,就会被程序化并储存于大脑,成为一种自动化系统,亦称为习惯。习惯的养成依赖于人与外界信息的交换,即活动。如果没有活动,就难以形成“定型”,好比学自行车的人最后之所以随心所欲不用考虑平衡,是因为他在无数次克服不平衡的活动中,不断强化肌肉记忆,形成了定型系统。在“弯弯腰”行动、“小脚丫,靠右行”等情境活动中,教师将规则律令落实到儿童的实际行动,并通过不断地强化、巩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情境活动的导入效应是儿童德性养成的前奏,它无意识地吸引着儿童,使之驻足流连,沉浸其中;牵引效应是儿童德性养成的主歌,它有目的地引领着儿童向阳而行,逐梦向前;难忘效应是儿童德性养成的副歌,它漫布于儿童生命的各个“点”,构筑儿童美好的生命体验;定型效应是儿童德性养成的尾奏,它余音袅袅,又意味悠长,修炼和涵养着“人之为人”的德性修养。这些效应奏响了儿童最曼妙的生命之歌,它欢快地回旋在儿童前行的道路上,为德性的诗意栖息和蓬勃生长提供了可能。

三、情境活动对于儿童德性生长的现实作为

情境活动作用于儿童美好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大领域,表现出独到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德性的生长。

1.启智: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

在儿童认知领域,符号性的道德知识往往停留在表层,儿童只是“知道”了,但不一定是真正觉知了、笃信了。而在情境中的道德认知活动,就使得“这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最高效的学习。李吉林老师认为,这是中国儿童学习的秘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的创设,“以情为纽带”,联结着教师、儿童和教材,使课堂充满着真情期待和热情激励,儿童“小手如林、小脸通红、小眼放光”,进入一种沸腾状态。活动带给儿童的快乐和满足的精神体验,使学生潜在的智慧被点燃、被唤醒、被激发,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如“丰收节”情境中,先是开展丈量田地、计算产量的活动,再播放农民伯伯种植的视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小米粒的由来,“珍惜粮食”的教育也如水般润物无声,滋润儿童的心灵。

2.冶情: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感。

“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在道德情境活动中,情感不僅是儿童德性形成的通道,也是儿童道德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道德情感”。情境活动以一种真切可感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滋养儿童的道德情感,促进儿童的道德养成。

如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感受人与水相依相存的快乐,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真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水,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地球上万物挽留小水滴,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教室里窗台上的小花,是一只飞累了的小鸟……你会对小水滴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小水滴都逃亡了,地球上会是什么情景?学生展开想象,在情境中畅游,感同身受,既为小水滴感到难过,为它们呐喊,也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难当,强烈的道德情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学生随着情绪体验,感受逐渐丰盈,情感愈加丰富,绿色生态理念已经悄然在心中生根、萌芽了。

3.铸意:磨炼儿童的道德意志。

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课程“意远”“理寓其中”,阐述了情境与儿童道德意志形成的高耦合关系。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创设两难情境,激活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价值澄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明晰是非,排除困难。

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主题时,教师创设情境,提出话题:当参加班级活动与大队委执勤时间冲突怎么办?班级外出参观活动,不能不参加;大队委执勤,一个月才轮到一次,不能请假。在这样的两难情境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判断、认知冲突、合作探究、辩证认识、释疑解惑的思维过程,贯穿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们在倾听、反思、吸纳他人合理观点的基础上,自觉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判断,并想出两全之策:参加其中一项活动,对于不能参加的活动,向负责的教师说明情况,并想办法弥补。关于“诚信”的认知冲突经由学生选择分析、理性判断,最终自主解决。

儿童的道德意志在情境思辨中不断提高,并生成、积淀到心理结构内部,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特质。儿童的道德发展从浅表走向深刻,从感性走向理性。

4.促行:促进儿童的道德行为。

我们创设的情境是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在情境中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儿童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思考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同时领悟道理,真正将课堂所学推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情境活动顺应儿童的天性,洞察儿童的内心,关心儿童的世界,开展富有驱动力和感染力的活动,积极寻找并发现外在教育要求和儿童内在生长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促进儿童主动积极地建构个人的道德理想。

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爱心环保”活动,学生用心策划,认真组织,挨家挨户登门收取废旧书报,并将其和自己用过的书一起,开展义卖活动,最后将善款捐助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一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时会遭遇种种不屑、甚至鄙夷的目光,然而他们内心充盈的是幸福,是满足。在情境活动中,儿童的幼小心灵常常被感染、被震撼。欢笑、泪光、掌声,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温暖,犹如一首歌,余音不绝,久久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情境德育主张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行养习,使道德教育渗透在儿童生活的各个空间,真正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衍化为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就这样从认知自觉、情感自觉、意志自觉走向了行为自觉。

在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四大领域,情境活动以其独特的优势主动作为,保障儿童的德性生长,培养儿童主动坚守德性的情操和意志,促进儿童美好德性的生长。在“直抵心灵”的情境活动中,儿童诗意地存在,自在地舒展,获得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体验,汲取精神的力量,快乐自信地拥抱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严清.从教育装备的演变看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J].江苏教育研究,2014(19):3-7.

[3]郭敏.情境活动:实践理性的柔性植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