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德性生长的情境活动课程架构

2022-04-03 14:49施建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3期

【摘 要】人的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环境的作用下逐步达成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儿童全面、充分、和谐发展为宗旨,将德性作为内核,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人与生活四个维度开发的主题性情境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活动;德性生长;课程架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11-03

【作者简介】施建平,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1)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人的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环境的作用下逐步达成的。儿童正处于德性成长的关键期,基于情境德育与情境活动的理论思考,我们将活动的开展与儿童德性的培育紧密结合,建构了以促进儿童德性成长为旨归的主题性情境活动课程。

这一课程以促进儿童全面、充分、和谐发展为宗旨,将德性培育含蕴其中,确立如下课程目标:既心怀祖国又放眼世界,既崇尚科学又钟爱艺术,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守望传统又与时俱进,既乐于创想又勤于实践,既彰显个性又注重合作,既悦纳生活又懂得感恩,既热爱自然又关注社会,既喜爱阅读又善于表达,既体格强健又心驻阳光,既学识广博又品行俱佳等。明确主题性情境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使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能够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和谐,注重德性内涵的挖掘,从而获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本课程依据培养目标,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人与生活四个维度出发,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从而促进儿童德性成长,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的大方向。

一、人与自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的根基,人与自然的亲近与交融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随着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征服自然心理的膨胀,诗意田园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因而迫切需要我们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扎根于儿童心间。

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课程设计了大量以自然事物为主题的活动。我们组织开展“春天的诗行”“夏日的池塘”“秋天的彩林”“冬雪——飞舞的精灵”等活动,引导学生观赏多彩四季,感受自然节律;我们开展“金花节”“校园里的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到银杏流金时”“秋枫红”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欣赏其独特的美。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恩之心,我们开展了“欢乐南瓜节”“萝卜娃娃真可爱”“喷喷香的花生节”“稻香里的童年”“丰收的果园”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的给养。为了教育学生珍爱、保护自然,我们开展了“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爱水爱生命”“心向大海”“聆听大自然的动人乐章”“大家一起来植树”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我们应该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的本来面貌,当好“绿色小卫士”,保护好家园。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属于自然并存在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大自然是我们的温馨家园,我们唯有善待和反哺自然,才对得起大自然这位人类之母,人类也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二、人与自我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身的看法,对自我与别人关系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认识自我非常重要。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就会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哪些优势,又有什么不足,这样才能将事情完成好。良好的自我意识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不断学习、体悟才渐渐形成的。儿童是自我意识的生成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及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抓住学生的人生节点开展活动,让学生既体会到成长的欢欣,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在学生才踏进小学的大门时,我们开展“欢欢喜喜上学堂”活动,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明确自己已经是个小学生了,帮助他们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在学生升入三年级时,我们组织开展“十岁乐”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入学三年来的成长经历,在与父母、老师的互动中,分享成长的快乐,培养感恩之心。在学生小学毕业时,我们组织开展“唱给母校的歌”活动,加深学生对母校的情感,引导他们抒发对母校的情意,表达将来为母校争光的决心。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开展的这些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渐渐长大,而长大则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

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各种不同事物、展现才华的机会。“草香艺绝”“泥塑乐翻天”“纸艺的世界很精彩”等是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天地,“机器人总动员”“苍穹寻梦”“中国北斗耀太空”“纳米改变生活”等是科技“小达人”的舞台,“花丛中的小精灵”“走进恐龙王国”“校园里的花”等为小生物学家们提供了展示的园地,“动感篮球”“足球小将”“快乐乒乓”“冬锻节”等则成了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主场”……丰富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特長展示树立起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能自高自大,也无须妄自菲薄。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寻找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意义重大。我们在活动中十分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唤醒、调适,使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人与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的成就的总和。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思想的博物馆。文化对人的影响持久而深远。我们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意识是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为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选择部分农历节日作为活动主题,让学生跟着农历“走”一年。在“娃娃鬧元宵”活动中,学生做花灯、猜灯谜、做元宵、观看舞龙灯表演;在“快乐立夏”活动中,学生们打扮蛋娃娃、斗蛋、品尝蛋香美食;在清明节开展的“小小白花寄深情”活动中,他们制作小白花,祭扫烈士墓,举办革命英烈故事会、烈士遗作诵读会;在“情暖重阳节”活动中,他们学做重阳糕,陪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登高赏菊,同时走进敬老院,给孤寡老人带去欢乐与温暖;在中秋节开展的“千古明月心”活动中,他们欣赏月夜的美丽景色,进行月亮意象的研究性学习,举办月亮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丰富多彩的以农历节日为主题的活动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与热爱。

为了丰盈学生的文化积淀,我们将许多非遗项目设为主题开展活动。有以风筝为主题的“风筝翩翩天上飞”,有以中国瓷为主题的“瓷艺妙境”,有以中华传统手工艺剪纸为主题的“巧手‘剪’出五彩梦”,有以茶为主题的“一片东方的叶子”,有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生肖传奇”等,这些活动让非遗“活”在了当下。同时我们还充分挖掘家乡南通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了“我家住在濠河边”“走进寺街”“通城三塔”“狼山好风光”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记忆。

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感知事物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濡染。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活动是文化的最佳载体,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自觉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浸润他们的心灵。

四、人与生活

广阔的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儿童德性的生长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也只有源自生活的真实感悟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价值认同。因而,儿童德性的培育必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

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童话节里,学生们读童话、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在童话世界中感受真善美。游戏节中,学生们学玩传统游戏,创编新游戏,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协作精神。冬锻节里,学生们积极参与跑步、踢毽子、跳绳等运动,学会了相关体育技能,增强了体质,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磨炼。创想节中,学生在“奇趣童话镇”“奇绝手艺坊”“奇丽服装秀”“奇特创意街”和“奇异未来城”等场所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中感受创造的无限乐趣,懂得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第一动力。我们还开展了左手节、玩具节、帽子节等各类活动并针对活动的特点将德性培育融入其中。

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主题,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灯趣”引导学生在了解灯、观赏灯、设计灯的过程中感受灯的艺术美以及灯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和温暖。“缤纷布艺”则通过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体验扎染工艺、创作布贴画等活动感受布艺中所彰显的文化意味。在“编织生命的色彩”活动中,学生们赏析编织作品,了解编织历史,学编中国结,感受编织之美。“我是小花农”活动则让学生经历播下种子、等待发芽、发现花开等全过程,学生在呵护小花长大的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责任感。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元素,是育人的好素材。

全球化让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们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走近联合国”让学生了解联合国的由来、宗旨与作用,“心系奥运”让学生了解奥运的历史、精神和面临的挑战,“红十字在行动”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愿和平的曙光照亮世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战争频发的热点地区,体会和平的珍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透过心窗看世界,拓展了学生的心胸与视野。

儿童的许多行为、经验都来自生活,都是生活的写照。重视生活教育的价值,可以使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在不知不觉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生活是培育儿童德性的最重要的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性培育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活动情境的创设与优化为儿童德性的萌发、开花、结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阳光”与“水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善的行为,美的准则。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幸福完满的童年生活,同时又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