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2022-04-03 01:54撰文邱楷绚陈熠瑶
中华民居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夫茶潮汕人红泥

撰文邱楷绚 陈熠瑶

一九六二年,老舍先生在潮汕参观访问期间,品尝到潮州工夫茶的精妙,诗兴勃发,于是提笔写下:『潮汕文化最风流,虹彩霞光映碧秋。品罢功夫茶几盏,欣看珠玉满琼楼』的佳句。『岭南才女』冼玉清也曾说:『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由此可见,潮州工夫茶作为广东省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饮茶习惯,久负盛名,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二〇〇八年,潮州工夫茶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钟秉炎国画作品。画中描绘了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友人围坐红泥小火炉旁饮茶,并赋诗《问刘十九》的场景。

工夫茶之于潮汕人,犹如生命之源,宁可一餐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只要有空闲,只要有茶具,爱茶的潮汕人总要喝上一杯,享受身心的满足。潮汕人爱喝工夫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盛行,居住在沿海一带的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人更是把饮茶作为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因为茶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早在北宋时期,潮州知州王汉就于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了《金汉山诗》一作,其中残句“茶舍香龛平”的遗迹,至今仍依稀可见。据考证,这是截至目前,有关潮州茶事的最早记载。虽然当时潮州还未产茶,但潮州文士中就已经出现了懂茶、品茶之人。直到宋朝,冲泡工夫茶才在潮州盛行,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宴请宾客的必备礼数。北宋元丰年间,“潮州八仙”之一张夔在《送举人》一诗中写道:“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该句描写的是宴席临近尾声,宾客催促上茶的场景,其中的“酪奴”是对茶的谑号。

工夫茶的魅力所在

何谓工夫茶?关键在于“工夫”二字。“工夫”也谓“功夫”,它既考究茶叶、茶具,又讲究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方式极其讲究细节,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它是茶道,是美学,更是打开潮汕人文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透过工夫茶,传递出潮汕人讲究平等、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

泡茶用具够讲究

茶艺,是将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的繁琐冲泡工序融入沏泡技艺及礼仪中,化繁为美。在每一道工序中,你都可以体会到茶文化传递出的尊重、友爱及人人平等的精神。工夫茶中的“工夫”二字,在潮州话中有“做事讲究”之意,足见潮州工夫茶对烹茶、品茶要求很高。工夫茶有“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深杯、枫溪砂铫、潮阳红泥炉。

茶壶是茶具的重中之重,潮州人称之为“冲罐”。因为大多茶壶是产自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苏罐”。茶壶品质的判断标准,可以用四字口诀“小、浅、齐、老”来概括。

“小”是指体型小。虽然每次冲泡的茶水不多,但少而精更能展现工夫茶的“工夫”。“浅”形容的是茶壶的壶身高度。茶壶宜浅不宜深,这样才能让茶叶在壶中酿味、留香,而且壶浅不蓄水,茶汤不易变涩。“齐”指“三山齐”,其意是说茶壶去盖后倒扣于平桌之上,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能处于同一水平面,这也是评判一盏茶壶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老”指的是茶壶使用年限长。越老的茶壶,内里累积的茶锈越厚,茶味愈浓,甚至壶里无茶,也能自带茶色茶香。

到了清代,冲泡工夫茶的主要器具演变为盖瓯。它上配盖,下有托,中间是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以盖瓯也称“三才碗”,寓意天地人和。为了便于欣赏茶汤,盖瓯多以白瓷为主,讲究素雅。明代张源所著的《茶录》以及文震亨代表作《长物志》中,均有详细记载。鲁迅先生也曾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不过,口阔碗大的盖瓯每次冲泡的茶汤虽多,却留香不足。

盖瓯与若深杯

橄榄炭、红泥小火炉配以砂铫壶煮水

工夫茶对茶杯的选择也颇为严格,需要“小、浅、薄、白”。茶杯小,可以一啜而尽;浅能让茶汤不留底;杯薄如纸,才能让茶汤起香;色白如玉,更能衬托茶色,尤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落款以“若深珍藏”的“若深杯”最佳,但如今已非常少见。“若深杯”杯口外撇,形似马蹄,即使杯中盛有滚烫茶水,也能使口沿处温度适宜,不烫嘴。

产自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区的白瓷小杯,俗称“白果杯”,也是饮工夫茶的不错选择。冲泡工夫茶时,一般取用3只茶杯,将其摆放成“品”字形。3只茶杯,取《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寓意众生万象。

工夫茶的特色之处还在于,采用红泥小火炉烹水沏茶。它是由锅炉和茶锅组成,锅炉高2寸,底有碗口般大,放置炭火的炉心深而小,可以使火势集中、均匀,节省炭火。

用于煮茶的炭也颇讲究,一般是橄榄炭,体型小,适合红泥火炉这一类小孔眼的炉子,而且燃烧后没有异味,火力较为旺盛,煮出的茶水清甜。红泥炉的添炭口有一扇小门,不用时可以关上,精致一些的红泥炉还会在门边书写一副文雅的对联。放置红泥火炉的木架,形如佛塔,上小下大,最上一层放置炉子,中间放置羽扇、钢筷,底部放置炭火或引火之物。红泥火炉在潮州的潮安区、汕头的潮阳区以及揭阳地区均有生产。

与火炉搭配的茶锅也称为“砂铫”,是由细白泥制成的陶壶,体型如红柿一般大小,水沸后盖子会上下翻动,发出阵阵闷响,此时的水温用于烹茶最为合适。“砂铫”以潮州枫溪所产的最为出名。

除此之外,潮州工夫茶所用茶具还有洗茶用的茶洗、盛装茶杯的茶盘、承接废弃茶水的茶池、放置茶壶的茶垫、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与水钵、能储存大量泉水放于室内的龙缸,以及用于泥炉烹水的羽扇和钢筷。这些茶具虽不及唐代茶学家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齐全,但也也可谓洋洋大观了,足见潮州工夫茶的精细与考究。

冲泡工艺很特别

工夫茶的“工夫”还体现在其繁琐的冲泡程式上,可以概括为“高冲低斟,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也称“八步法”,这其中包括了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八个步骤。

第一步为“高冲低斟”,其中的“高冲”指的是冲茶要让砂铫与茶壶拉开一段距离,将沸水沿茶壶口内缘,缓缓注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能让沸水的热力直透壶底,更能激发茶香;若将沸水从壶中心直泻而下,就会“冲破茶胆”。而“低斟”则说的是斟茶时要尽量靠近茶杯,才能防止茶汤的热气四散,茶香过早挥发,同时还能减少茶沫的产生,不会让茶汤在接触茶杯的瞬间发出“滴答”的声响。

茶圣陆羽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和诗人,因为在茶道上有很卓越的贡献,被世人美誉为『茶圣』。陆羽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巨著《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悠久的影响。

冲泡第三步:关公巡城

第二步为“盖沫重眉”,意指用茶盖将沸水注入茶壶后溢出的白色茶沫刮去,再将茶盖重新放回原处。茶壶盖好后,再用沸水冲淋壶盖外部,既能去除溢出的茶沫,又能对茶壶进行加热,让壶中茶叶的香气更盛。

第三步“关公巡城”及第四步“韩信点兵”均为斟茶礼节。“关公巡城”是指将泡好的茶汤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依次轮转倒入3只茶杯中,如此循环往复,茶壶好似巡城的关羽,因而得名。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每一杯茶的汤色一致,不会厚此薄彼,体现了潮汕人的待客之道。“韩信点兵”则是在“关公巡城”后,茶汤将尽时,将壶中剩余的茶汤,一点一滴平分注入每一杯茶盏中。在此过程中,茶壶一上一下的动作,酷似点兵,因此取名为“韩信点兵”。

此外,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还有十六步法。2019年中国茶叶学会组织评审并发布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注明了21道程序的工夫茶泡法,其中囊括了品茶步骤,分别为“请茶、闻香、啜味、审韵”。品工夫茶一次3人为佳,冲泡好后,主客会先谦让一番,由长者、宾客先饮,此为“恭敬请香茗”。入口前,品茶者会让杯沿接唇,细嗅扑鼻茶香,此为“先闻寻其香”。喝工夫茶不能一饮而尽,而是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此为“再啜觅其味”,第三口“三嗅审其韵”,即回味茶香。工夫茶冲泡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潮汕人“和、敬、精、乐”的精神觉悟。

茶叶用水高要求

潮州工夫茶不仅冲泡器具及冲泡方法讲究,对使用的水质也有颇多要求。陆羽在《茶经》中将水分为三等,“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即使是水中上等的山泉水,也被细分出山顶泉、山下泉、石中泉等10种,最优为山顶泉,水质轻清。后来又衍生出“天水、地水、泉水”之说,“天水”指的就是雪水、露水等,“地水”则为河流、湖泊、水库中的水,“泉水”顾名思义,即为岩石裂缝或地下涌至地面的地下水。其中,天水最为上乘,《红楼梦》中曾记载,妙玉从梅花的花萼上收集雪水,用以泡茶,可谓将饮茶的考究做到了极致。

另外,潮州工夫茶冲泡的茶叶多采用高香型的半发酵乌龙茶,如铁观音、水仙、单枞等,其主要特点是耐冲泡、回甘强、香气高,香型多而特别,被誉为“茶中香水”。岭头单枞和凤凰单枞是其中代表。

产于潮州凤凰山的凤凰单枞,在100多年前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年)上夺得银奖,还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斩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它的茶汤呈微褐色,非常耐冲泡,香型丰富多样,可分为桂花、茉莉、蜂蜜等风味,代表香型有韵味独特绵长的鸭屎香、气味高锐丰满的蜜兰香。在凤凰单枞中,凤凰乌岽顶的单枞茶品质最优,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著称,茶香在几步之外便能闻到,一杯下肚回味无穷。而岭头单枞产自潮州饶平县岭头村,茶汤鲜黄明亮,茶水甘甜滋润,回甘持久,曾作为外交部及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用以招待外宾,是潮州工夫茶最具特色的代表。

各式各样的茶宠

凤凰单枞

独特的潮汕茶文化

对于潮汕人而言,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茶。很多老茶客早起未洗漱,就开始喝第一杯茶,饭后第一件事也是喝茶,民间戏称哪怕是屋漏偏逢连天雨,只要喝上一杯工夫茶,就能淡定从容面对。

“有闲来食茶”是潮汕人的口头禅,由此可见,潮汕人已然将工夫茶作为一种社交媒介,以茶会友,拉近关系。在细品慢酌中谈笑风生,感情也逐步升温。而且通过一个人的饮茶习惯,就能窥见其品性。

一杯工夫茶,承载着潮汕人的人情世故,练达人生,这在不少潮汕俚语中,可一览无遗。例如,“茶薄人情厚”指的是茶汤虽淡,但主客之间情谊深厚,类似于“礼轻情意重”。该俗语出自一个典故:相传清朝时期,有一富家子弟,常以重金求购好茶,败光了家产,只得以一身泡茶的好功夫和一只积满茶垢的“苏罐”,四处流浪。一日,他行至一处乡村“闲间”,看到三两村民在泡茶闲谈,便询问能否加入其中。大家连忙让座,并冲茶相待。落魄的富家子弟一见茶汤颜色,就知道是泡过很多遍的劣质“老爷茶”。主人见状,只能抱歉地解释,自己已经没钱买新茶来换了。落魄公子听后,摆摆手说道:“没关系,茶薄人情厚嘛。”宽慰了主人后,他拿出了自己的茶壶,只用开水一泡,便香气四溢。村民们纷纷感叹,这辈子也没喝过这么好的茶。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这位落魄公子不是普通人,于是千方百计地将他留下来,还帮助他将“闲间”改成了茶馆,由他担任“冲茶师傅”。落魄公子为了铭记村民们的恩情,就将“茶薄人情厚”作为招牌,挂在店门口。

还有一句潮汕人很常用的俗语,叫“假力洗茶渣”,有“画蛇添足”“好心办坏事”之意。它指的是泡茶的茶壶用久之后,内壁会附着一层茶渣,此乃茶叶之精华,用它来泡茶,茶香会更加浓郁,茶汤也更加甘醇,所以,老茶客们一般都不随意清洗这一层茶渣。但总有些品茶新手不明所以,就将茶壶内好不容易积攒的茶渣,洗得一干二净,“假力洗茶渣”由此而来。

有潮州人的地方 ,就有潮州工夫茶。潮州作为著名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众多,他们将潮州工夫茶传扬到国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友人开始品尝潮州工夫茶。潮州人翁立平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创办了中国茶学社,从一开始活动无人问津到后来的场场爆满,找他购买凤凰单枞茶的客户遍布欧洲。

如今,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潮州工夫茶需要一批新的拥趸,于是,“工夫茶”开始尝试融入年轻人的生活,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不少时尚茶饮店推出的“鸭屎香”,就是来自潮汕工夫茶中的凤凰单枞。潮汕工夫茶不仅与时下年轻人最爱的饮品奶茶相融合,还提供了更多品茶、饮茶的场所与空间,例如,无人茶室、仿古茶馆、主题民宿等,更是让潮州工夫茶开始风靡全国。

猜你喜欢
工夫茶潮汕人红泥
问刘十九
关于烧结红泥消化生石灰系统的改造
嗜甜的潮汕人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潮汕人的生意经
潮汕人做生意赚钱技巧大揭秘
末了
宜红工夫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改进
潮州工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
潮州人的工夫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