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的主题课例研修新样例

2022-04-05 13:46谢旭霞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例研修儿歌

谢旭霞

摘 要课例研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载体。问题导向的主题课例研修注重找准日常教学问题,以此生成研究课题;开发观察表等听评课工具,注重激发“问题意识”,立足不同学校教师实际,创新“5人一课”“新锐专项”等个性化研修方式,引领教师形成课例研究意识,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成长自觉。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修;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1-0048-04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课堂无疑是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而切实的课例研究无疑是核心载体。教研活动只有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以问题导向的课例研究切实帮助其解决专业成长问题,教师才会真正浸润其中,展开有深度的学习实践和反思研究。为此,奉化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手段,设计符合本区域的教研实施路径,在研训教的循环融合中,实现教研行为的转变,让学习在活动、实践、操作中真实发生。

教研活动必须找准教师教学的“问题”,以问题导向的研修活动激发其学习与成长潜能,如此才能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自2016年课程更名以来,新教材的使用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自然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带领教师展开反思与改进,形成课例研究意识,自当是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问题为线索,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1]。尤其是低段教材采用绘本式设计思路,以儿童喜爱的儿歌、绘本、情境图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这对教师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创新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统编教材走进课堂后,奉化区核心团队对区域内直属、城区、乡镇、村小等不同性质学校的低段学生作了访谈和问卷,结果显示99.2%的孩子喜欢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儿歌,且兴趣盎然。

经过一学期的自主研讨,我们对核心团队53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35%的教师教学偏离了新教材所蕴含的教学意图。以教材中的儿歌为例(见图1),教学往往或照本宣科、或就事论事,存在使用意图不明、方法不当、形式单一等问题,课堂的“品德味”不足。这说明教师普遍对新教材的设计形式、意图等理解和把握不足,教学“适应性”不强,难以实现统编教材的育人价值。带领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科学实施教学,成为研修活动亟待重点突破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区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创新性开发的研究”,召集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问卷调查进行座谈。各备课组生动讲述了各自的研讨历程,恳切地提出了诸多教材理解和教学困惑,如“教材中绘本教学趣味性使用”“低段游戏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儿歌的使用”等。其中,聚焦“绘本、儿歌”研究的话题占了69.1%。立足座谈,教研室针对目前教研活动领域多、内容广、对象杂的问题,征求教师意见后,将校级备课组融合打通组建了两大教研协作组,以此构建基于研修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两大学习共同体分别确定了各自的课题“儿歌激跃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初探究”“基于第一学段〈道德与法治〉副版绘本的开发与研究”,将就此展开为期三年的主题研修,共同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创新性开发的研究”,增进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创新教学实施。两个教研协作组紧扣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修活动(见图2)。

主题研修着重从梳理教材中的绘本、儿歌等内容开始,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解读教材,深化教材理解,进而展开教学策略的探索。具体实施中,两个研修团队形成了围绕一定主题展开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式。例如,聚焦儿歌化教学研究,我们针对教材内容,开展了“儿歌生本化改编”“儿歌迁移性续编”“儿歌主题性创编”三个主题课例探究实践;根据儿歌的使用方式和效果,挖掘和开发了“重难点突出,主题呈现式”“教学环节贯通,分层串联式”“课堂氛围调节,随机切入式”等教学方式。

传统的听评课形式下,通常只有个别教师积極思考,难以发挥全体参与教师的研究主体性。为此,我们在主题研修中,注重激发教师听评课的“问题意识”,借助细化的听评课工具——观察表,激励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入课例研磨之中,逐渐形成与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两大教研协作组将研究主题作为串接研修过程的主线,每次研修活动都遵循“课前确定问题-课中收集信息-课后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分配任务(见图3)。每次研修活动都会围绕主题设计相应的观察表,观察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观察点,选取适切材料做主题性记录。如此,针对“问题”,让每一个听评课教师都有研究方向和聚焦的问题,且研修过程环环有反思,助推教师养成善问、善思的教研习惯,提升其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

以“教材同步儿歌的开发与使用”主题研修活动为例。活动前,教研员和大组长协商确定研讨课题:一年级上册14课“健康过冬天”,具体研究内容聚焦教材第56页儿歌“快乐的冬宝宝”的解读与使用,就此,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同课同构。

课前,50位观察者作了详细分工,明确了各自的观察点,包括儿歌类型、呈现方式、目标指向、应用形式、内容整合等方面。课中,老师们将就各自的观察点作观察、记录、分析。课后,组织观察者和执教者分别对教材中儿歌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见图4)。

如此,老师们在讨论中对教材理解和教学设计等都“有话要说”,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首儿歌着重帮助学生克服对冬天户外运动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寒冷的冬天,争做“快乐、勇敢、健康”的冬宝宝。在此基础上,被观察者进行反思整理,提炼了“抓准关键词,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一儿歌使用策略。

这次研修带动了全区教师的教学改进,我们在日常教研观察中发现,老师们使用这一儿歌教学时,在描述冬天体征和儿童特征之后,都会落脚于“快乐、勇敢、健康的冬天生活”,注重用儿歌帮助学生增进冬天生活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深化课例“问题”的研磨过程,有效提升了教师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并实现了准确而个性化的教学演绎。

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批具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仅在2020年,我区便推出了41节优秀课例,开展了53场各级课例交流分享活动,论文发表获奖21篇。

随着主题研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研团队认识到课例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趁势鼓励不同学校和备课组根据自身实际,创新适合的课例研修方式,实现自觉成长。其中,“5人一课”和“新锐专项”主题研修最为典型,受到了区内学校的认可。

众所周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多为“兼职”,区内每所学校只有一两位教师,专业成长困难。通过前期的主题研修实践,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彼此有了深度的了解和交流,并有了互相学习、互助成长的强烈愿望。于是,区教研室牵头,在共同体内不同学校遴选名优骨干教师,号召有志于研究道德與法治课程与教师的“同行”,加入研修小团队,组建5人小组。每次研修活动以名优骨干教师为主持人,各自分工:1人说课,要简要讲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研究方向等;1人上课,充分展示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2人微报告,结合主题讲述研课的思路;1人总评,此任务往往由主持人负责,对活动流程进行概要点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打分。

“5人一课”行动不仅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团队成员,尤其是名优骨干寻求再发展的愿望。一个个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共同体经过打磨,会上课、会评课、会反思、会鉴赏,既为骨干教师搭建了锻炼与展示教学能力的平台,又锻炼了优秀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三年时间,有5人获高级职称,1人获市名师荣誉称号,1人获市学科骨干称号,1人获区学科骨干称号,市级以上获奖17人次。

主题研修的生动开展和5人小组的成长,为区内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学校支持下,区教研室就道德与法治新教师成长,开展了“新锐专项”研修。这一研修方式注重新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在第一次集中培训时,就组织年轻教师客观评估自己在本课程领域的优势和缺点,尝试规划职业生涯。以一位道德与法治新教师的规划设计图为例(见图5),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日常实践、理论学习、专项训练和交流展示等方面,确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专业发展。

“新锐专项”规划循着“先体验-后实践-再反思”的思路,带领新手教师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理解教材和儿童,体验课程魅力,激发其德育情怀。通过日常主题研修,带领教师通过赏析优秀课例,聆听名优骨干讲解,形成系统的课程认知和教学理解;之后,与导师开展同课异构,通过学员互评、导师点评等,提升课例研究能力,实现自身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升专业发展[2]。例如,小毛老师是乡镇小学新教师,自2017年参加新锐研修活动以来,实现了快速成长:2018年获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2018年,执教宁波市教研课“美丽的冬天”,并获得好评;2020年撰写的论文《原生儿歌:实现学生与文本暖心对话》获宁波市一等奖;2020年获评宁波市教坛新秀二等奖。她的成长正是区内新手道德与法治教师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成长模式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9.

[2]俞晓梅.小学德育课程变革的区域视角[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63-16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课例研修儿歌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