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老家的年俗记忆

2022-04-05 02:20唐基苏崔润民
三月三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灯糯米饭糍粑

唐基苏 崔润民

多年离家,他乡漂泊,见识过天南地北无数的旖旎风光和人情世态,但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有故乡的山水故事和田園风情,尤其是小时候殷殷期盼的过年时节,常常入梦萦怀,挥之不去,念念不忘。

老家地处广西北部的兴安。那是一处神奇的地方。她北连楚地,南接粤港,锁都庞岭与越城岭之间要津,为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其地势高起,湘江漓水北往南来,均发源于此。再者山川险要雄踞,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昔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因南征战事不顺,下令开凿秦渠,以畅军需,3年渠成继而平定百越。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血战湘江,突破重围,付出巨大牺牲,赫然此间。正可谓斯乡地理雄奇,人文厚重,史脉绵长。

悠久的过往,特有的风习,外加行驻的客商,南迁的移民,历经2000多年的人文荟萃,兴安形成了在地文化的多元与融合,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因。反映在民俗年节上,故而斑斓多彩,别具风情。

兴安的年节活动或许最早起于乡村,后在城镇兴起。一般而言,年节的酝酿,从每年十一月的冬至就开始了。时近冬至,乡亲们便开始杀猪和鸡鸭,有的用糯米加工制成米花,以作兴安著名小吃“煮茶”的作料。此外,借着寒冷和晴朗的天气,把过年的腊味腌制充分,让其自然风干,或用稻谷糠壳、柚子皮及甘蔗渣熏烤,将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腊味备齐,留作除夕晚上的佳馔和年后亲戚朋友拜年的礼物。在此期间,田间的太阳底下、冒着炊烟的檐间,满是用竹竿或排钉晾晒的腊物,那是区别于满垄金黄稻谷的另类丰收景象,也是兴安农家普遍的风俗画卷。

宰杀年猪时,呼朋唤友,欢聚农家会餐,人们谓之“吃血汤”。与此同时,人们还顺带打糍粑。每家每户的堂屋会集很多男男女女,摆上打糍粑的工具,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等待活动的开场。兴安糍粑自古有名,传说此传统由来已久,尤以灵渠两岸溶江和湘漓人家的糍粑打得好。

糍粑的制作说简单也复杂。首先,要选上好的大糯米为原料,浸泡一宿,待米粒吸水饱满,再滤干水分,在木甑底部铺好纱布隔离,然后一层层将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糯米松松地堆成锥体,支锅加盖大火烧蒸,约莫2个钟头,甑笼热气蒸腾,糯香扑鼻。有经验的掌勺师傅打开盖子,检验米粒是否熟透。随着盖子揭开,一甑白生生、香喷喷的糯米饭呈现在人们眼前。早已候在石臼前的3名壮汉手握木粑槌,蘸水润湿石臼,就等糯米饭下舂一显身手。

打糍粑是高强度的体力活。糯米饭蒸熟后,将糯米饭倒入石臼内用木槌捣。糯米饭由米饭变成了糍粑,黏性极大,有时木槌舂下去,糍粑便粘在木槌上脱不下来,一不小心就会被粑槌的惯性带落到地上。有经验的打糍粑者会互相配合,第一个人的槌子捣下去,第二个人的槌子便舂向第一个人槌子的根部,当第二个人捣下去,第三个人又舂向第二个人槌子的根部,如此循环往复,俗称“洗粑槌”。糍粑捣均匀后,由一个或两个人配合,将打好的一大坨糍粑用粑槌卷起送到已经铺好米粉的大簸箕中。守在簸箕前的大婶用一条粗粗的稻草绳把黏度极大的糍粑从木槌上分离下来,沾着米粉,再团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圆形糍粑,揿薄弄圆后放置在案板上晾开,不时翻动叠在一起的糍粑,以免糍粑粘在一起,不能成型。这个环节叫作“出粑粑”“团粑粑”或“翻粑粑”。出粑粑的大小也颇有讲究,一般出粑粑的人要由村里有经验的精明里手担任,她们“出”的粑粑,大小均匀,品相很好。如若打糍粑的主家当年有新婚的姑爷,或添了丁口,或有其他喜事,主持出粑粑的妇人会做成小脸盆一般的大糍粑,俗称“团年粑”,以作新人拜年或致谢亲友的特殊之用。

兴安糍粑除了用单一的糯米打成纯糯米粑,也有人家在蒸糯米饭时掺入干红薯片、红薯丝、红薯粒或者栗子、高粱等“杂粮”一起蒸熟,分别打成别具风味的红薯糍粑、小米糍粑、高粱糍粑等,别有风味。有些人家还用木头刻“福”字或不同吉祥图案的圆章,更有图省事的人家将筷子的大头破成“十”字,蘸上食品红印在糍粑的圆心,或者用筷子分别在糍粑的前后左右中点上红点。兴安糍粑似乎已经不只是一种风俗食品,更是一件品相喜人的艺术品。

春节过年除了准备吃的,也准备玩的娱乐活动。桂北城乡除了乡间自发组织的彩调、武术等演艺活动,更多的是各种灯会纷纷登场,大放异彩。

兴安年俗因灵渠的存在而丰富多彩。各乡各俗,自有特色。不过,各地的狮子灯、龙灯、排灯、龙船调、马仔调大致相同,都是年节必备的重头戏。大年初一,各地乡村的狮子队、龙灯队多有进城讨彩头的习俗。一些商家将红包吊在门楼高处,等待上门祝福的狮子队表演爬高摘取。一时间,整条街欢声雷动,叫好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记得儿时过年,竹器社做狮子灯与龙灯,木器社制作排灯。兴安街上的人会空巷而出观看灯会,孩子们怕被踩着或被鞭炮炸着,只能远远地窥看,目光里闪动着胆怯和新奇。狮子队的队员冒着遍地的鞭炮和烟火奔腾、跳跃和翻滚,搭人梯取下悬在半空中的红包时,鞭炮齐鸣,喝彩声四起,活动达到高潮。此时孩子们的心里除了好奇还充盈着满满的敬意。

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兴安春节灯会内容丰富,灯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龙灯、狮灯、排灯等,还有独特的马仔灯、马仔调,在本地流传至少有上千年历史。

龙灯是最为常见的灯种,全国的龙灯表演大同小异,一般有独龙和双龙之分。独龙的龙灯表演较为单纯,其精妙之处在于有龙珠导引。龙珠或左或右,上天入地,整条龙的动作全凭龙珠的指引。双龙的龙灯动作与阵势相对复杂,观赏性也更为丰富。双龙灯表演有两条龙的配合,有缠斗、追尾、互相嬉戏等动作。兴安的排灯也称“牌灯”,由牌和杆组成,是一种扁长方形的纸糊灯笼,内部装有灯具,外面有玻璃镶嵌,贴花描图,花团锦簇,正面写有牌字,背面五彩缤纷。晚上光彩熠熠,鲜艳夺目。此外,框内还暗装有8个或10个马颈铃。整队舞者成双数,一般为22人,其中一人敲碗锣,用锣声和自己跑出的路线指挥队伍,牌灯的活力在于阵势的变化,故民间也称为“跑牌灯”。表演牌灯的人大多身强力壮,身着短打古装,英武干练。牌灯一跑动起来,如流星攒动,美丽无比。加之那有节律的、催人亢奋的阵阵铃声,令人精神振奋,拍手叫好。

兴安最为独特的文艺形式当属马仔调。它是一种类似于北方跑旱船的文艺形式,由江南民间小调传承衍生而来,融入广西传统彩调元素,在清中期由北方传入,后经本土民间艺人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富有兴安特色的地方艺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马仔调一般由两男一女参与表演,男的骑枣红马或白马,女的坐手推车,马和车都是竹编纸糊手工制成,画有马眼、马鼻、车轮、车身等精美图案,造型夸张生动,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三朝回娘家的故事。新郎骑一纸扎马身,身前扎马头,身后扎马尾,演员小步跳起来极像马车在奔跑。新娘坐在纸扎的小推车上,一老汉在后面推车。三人唱着马仔调,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做上坡、下坡、过桥、涉水、转弯等动作,根据剧情演说逗唱,诙谐滑稽,生动活泼,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兴安马仔调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盛行于白石乡,后逐渐传入周边乡镇,如今的兴安镇道冠村成为非遗文化马仔调的传承基地。1957年,第一代马仔调传人刘素云、陈凤英等代表兴安上北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

兴安是桂北地区的文化大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年关习俗融入了历史的韵味,也蕴含着地域的风情。离乡越久,越怀念故乡的过往。云水依依,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猜你喜欢
龙灯糯米饭糍粑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舞龙灯
糯米饭
跟踪导练(一)2
做糍粑
舞龙灯
二十八,打糍粑
打糍粑
正月初十舞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