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图》中“图文不对应”的叙事方式

2022-04-06 10:52贺婷婷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巡乾隆皇帝诗文

贺婷婷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乾隆南巡图》共有两个版本,一是先行创作的绢本《乾隆南巡图》;二是完成于绢本之后的纸本《乾隆南巡图》。二者均分为十二卷,并且内容和尺寸也高度相似,每一卷都表现一个独立的故事主题,两版本在内容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卷中题跋的不同。本文主要以绢本的《乾隆南巡图》为对象,从而分析赞助人乾隆是通过怎样的巧思来赋予这幅“纪实性叙事画”以特殊的政治目的的。

乾隆先后共有过六次南巡,分别开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十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其中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南巡路线最长,而绢本《乾隆南巡图》描绘的正是乾隆第一次南巡时的故事。

清代时皇帝特别喜欢用图像来记录历史,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在沿袭了前代宫廷绘画的叙事特点的同时更加纪实,所描述的范围也逐渐扩展,数量上也丰富起来。凡是有关皇家的事情,表现的内容上到战争一类的大事,下到宫中消遣行乐等日常生活。而《乾隆南巡图》这一宫廷绘画巨作,不仅简单描绘南巡的场景,还可以看到图像的背后被赞助人乾隆所赋予的特殊隐喻。

绢本《乾隆南巡图》共分为十二卷,画面选取了十二个相互独立的主题,按照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间顺序进行描绘,是一近150米的长幅巨作,全十二卷从开始创作到结束共用了近六年的时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之大的工作量全程由画家徐扬独立完成,乾隆皇帝为什么能放心地将如此艰巨和重要的任务交给这个在当时并不扬名的江南画家呢?

原因一:得益于乾隆对徐扬的青睐。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一,乾隆第一次认识徐扬应是在二月到达苏州时,这次见面徐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睐。在这期间徐扬曾向乾隆进献过他的画册一本,“徐扬画册一册,系两淮吉庆送来”①。但是按照惯例,南巡路途中收到的礼物在当时会安排专门人员护送回京。乾隆十六年闰五月,徐扬被召唤进京入宫廷画院之一的如意馆作画师。乾隆朝时的宫廷画院有两个,一为启祥宫,二为如意馆。两画院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皇家服务,只是位置上有所不同,启祥宫设在宫内,而如意馆设在圆明园,二者间的画师经常随着皇帝的生活起居习惯而灵活地流通变动。闰五月正处夏季,此时乾隆皇帝移居圆明园,这也符合乾隆让徐扬入职圆明园如意馆的要求。

原因二:得益于徐扬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本身对舆图的精通。首先,徐扬曾经受过正规的文人教育,有文学功底的加持,这便让本身具有精湛绘画技巧的徐扬在当时的宫廷画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其次,在被安排创作《乾隆南巡图》之前,徐扬曾有过绘制苏州舆图和为乾隆绘制巨幅作品《盛世滋生图》的经验,再凭借为《虎神枪》作跋并被乾隆认可的优势,徐扬顺理成章的成为创作《乾隆南巡图》的最终人选。

乾隆于1764年下旨命徐扬开始创作《乾隆南巡图》第一卷“接得郎中德魁押贴,内开为本月十二日,传旨徐扬起《南巡图》稿。钦此”②。此押贴并未对徐扬怎样创作这幅巨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不过《乾隆南巡图》创作期间乾隆曾频繁前往如意馆对画师进行绘画指导,对于此画的重要程度来说,徐扬在进行正稿的创作之前必定受到了赞助人乾隆的要求和指导。

《乾隆南巡图》自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二日开始创作第一卷,到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完成,大致历时六年,并选用了十二个独立主题,每一卷画面内容各自对应一首御题诗,现将本文选取的“图文不对应”的代表画卷中涉及的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第一卷,乾隆二十九年创作,御题诗为《恭奉皇太后南巡启跸京师近体言志》,诗中写道“省方设教羲经重,觐后同衡虞典陈”“法祖悦亲廑休助,六龙于迈岂辞频”③。

第三卷、第四卷创作开始于乾隆三十一年,画面内容为渡黄河、阅视河工的主题,第三卷御题诗为《渡黄河》提到“南河防塞多,时闻叠浪起”“荡桨越溜过,安稳非昨比”“永念平成功,细度修防理”④。第四卷《览黄淮》中提到“惟斯继述诚应勖,亦曰流连慎戒荒”“高堰重蒙皇考建,千秋淮郡倚金汤”⑤。

第六卷创作于乾隆三十一年,诗文提名《驻跸姑苏》,其中有“牙樯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⑥。

第九卷创作于乾隆三十四年,诗文《谒大禹庙恭依皇祖元韵》中提到“展谒来巡迹,凭依对越中。传心真贯道,底绩莫衡功。勤俭鸿称永,仪型圣度崇。深惟作民牧,益凛亮天功”⑦。用以描述拜谒大禹陵的场景。

《乾隆南巡图》自1764年开始创作,至1769年结束。此时间段处于在乾隆第三次南巡之后,历经第四次南巡。这期间徐扬很可能跟随了乾隆的第四次南巡⑧。

《乾隆南巡图》与同题材的《康熙南巡图》相比,有相似之处。例如,二者都是十二卷,都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作的长卷巨制。但《乾隆南巡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虽然也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但《乾隆南巡图》引用的御制诗文,有相对灵活且抒情的特点,且这些诗文不全是用来解释和描述画面内容的,恰恰相反,它们很多都与画面内容完全不一。这种“图与文不对应”的现象不禁引发我们深思:是否画面的背后有着超出画面内容的隐喻?

将画面内容与诗文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图与文的偏差:

第一卷(见图1)中,画面其实描述的是南巡出京时的盛况,但是诗中的“法祖悦亲”“省方设教”极为醒目,这里的文字与画面内容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

图1 《乾隆南巡图》卷一 启跸京师(局部) 乾隆出京盛大场景 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三卷(见图2)中,画面主要表现多艘民用小舟,而乾隆御用的皇家船除外,将本来的近千余艘皇家船只转变成了民用小舟,这是否是赞助人乾隆有意让徐扬为之?除此之外,《渡黄河》的诗文也同样表现出乾隆对河工的关注。

图2 《乾隆南巡图》卷三 渡黄河(局部)御用船只 绢本设色现藏法国魁黑市博物馆

第四卷(见图3)中,画面表现乾隆正在训示两河总督高斌、监视河工的场景,但史料记载乾隆在第一次南巡时并无训示河工的想法,主要目的还是“法祖悦亲”“拜谒大禹陵”,那么画面内容和御题诗《览黄淮》为什么都不同程度地想要表现乾隆训示河工的场景?

图3 《乾隆南巡图》卷四 渡黄河(局部)监视河工 绢本设色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第六卷(见图4)中,画面表现的是乾隆到达苏州,百姓欢迎乾隆到达的热闹场景,可在《驻跸姑苏》中,弘历却字字担忧,“为问民风岂自娱”与画面描述的热闹景象完全相反,这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图4 《乾隆南巡图》卷六 驻跸姑苏(局部)百姓欢迎乾隆到达 绢本设色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第十一卷表现乾隆回程路上在清河县再次指挥河工的场景,至此有关训示河工主题已有第三卷、第四卷、第十一卷,在总共十二卷中所占比例高达1/4,给观者一种乾隆第一次南巡的重点是关注河工而不是“法祖悦亲”的假象。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图文不对应”的现象,或许可以从赞助人乾隆处寻找原因。乾隆时期宫廷画院高产,画作数量庞大,宫廷绘画迎来了清代的鼎盛时期,这是因为宫廷绘画经常被作为乾隆用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第一次南巡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巡视河工”,而是“法祖问俗”,但是有关黄河和河工的问题在十二卷中却占比最高,这是为什么?《乾隆南巡图》第一卷绘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之前并无重视河务的想法,但是乾隆二十七年已经将重视河务作为南巡的首要理由,乾隆对于河务问题态度的突然转变,或许正是“巡视河工”占比变高的原因:这很可能是乾隆在有了重视河务的想法之后临时对徐扬进行指导和要求,让徐扬变更后续画面的主要内容的,因为“巡视河工”相对于“南巡游玩”这一主题来说,无疑是一种对宣传乾隆亲民、爱民这一明君形象极具说服力的主题。

在第九卷拜谒大禹陵中,更是体现了乾隆想要塑造“圣明形象”和“天选之子”双重形象的巧思。此卷表现祭献大禹的场景,这种大型的祭献场景不仅可以突出乾隆对大禹的追慕之心,以大禹为楷模,而且第九卷的内容选择这一主题,很可能是赞助人乾隆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正是赞助人想让观众看到的,“祭献大禹”必定是出于乾隆皇帝对于大禹的敬重之心,但是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敬重吗?这其中或许还夹杂了乾隆皇帝的“私心”,甚至可能就是乾隆皇帝在南巡中故意安排的行程,天子对于前人的崇拜与尊敬,会令观者不自觉地认为乾隆皇帝是一位遵守传统礼数,懂得尊敬的“圣明形象”。另外,这次献祭只有具备与大禹具有同等地位的“真命天子”才有资格与先人对话,接受先人的指导和传教,乾隆皇帝向大众塑造“圣明形象”和强调、巩固自己“真命天子”的私心便不遗余力地显示在这一画面之中。

因此,前文列出的问题便一一不攻自破,第一卷诗文提到的“法祖悦亲”的目的与乾隆出发的繁荣场景相悖,应该是乾隆为避免画面过度奢华而选择用文字表达南巡的真实目的来达到一种“平衡”,那为什么赞助人乾隆不要求在画面中直接表现“法祖悦亲”的场景呢?笔者认为,这里面也正是体现出乾隆皇帝的巧思,若是直接表现“法祖悦亲”的场景,画面倒是紧贴事实,但是南巡如此重大的活动必定引起满城百姓的关注,或许乾隆很想通过《乾隆南巡图》的画面内容的设计与构思来体现出他为国为民的明君形象,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皇族的权势与地位同样不容被忽视,乾隆南巡出发这种华丽的场景是必须表现的,目的是体现贵族独有的权利,而这种仅仅突出皇族权利的华丽场景也仅仅在《乾隆南巡图》的首卷中被表现,之后画卷内容的创作被赞助人乾隆皇帝当作宣传自身“圣明形象”的机会而被设计出来。

第三卷中将宫内船只全部转变成御用船只也同样是出于乾隆皇帝作为赞助人的巧思:乾隆此次南巡的目的是关爱民生,并不是享乐,因此,在画面安排上尽量避免夸张手法。但在必须出行的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正规场景中不能削弱气派的场面,所以选用表达自己南巡心情的诗文来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令观者感受到统治自己的君主是如此圣明和具有亲和力。第六卷画面中描绘的乾隆到达苏州的热闹场景与诗文中的“为问民风岂自娱”也相反,这是由于乾隆将自己当作金人的后裔,认为金之所以能够取代繁华的宋朝是因为宋朝的繁华腐蚀了人心,因此造成了政治腐败,这同样表现出乾隆对于江南繁荣景象的一种忧虑。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的士绅阶层往往不受官吏操控,由于如此,官吏采取各种手段让自己明哲保身,从而加剧吏治从下到上腐败的可能,乾隆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达到画面与文字的某种平衡,也是为了起到警示观者的作用。

《乾隆南巡图》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画师徐扬的精湛的绘画功力,更加得益于乾隆的“巧思”,赞助者乾隆一改《康熙南巡图》直接用“文字解释图像”的叙事方式,采用灵活的诗文与画面搭配,出现“图文差异”现象的背后正是乾隆想要塑造自己圣明、亲民的君主形象的巧思,表面上看是“图文差异”,实际上这正是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足以让观者体会到乾隆这次南巡的为百姓、为家国的虔诚目的。

注释

①引自《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匣作》,乾隆十六年闰五月一日,档案号:3433。

②引自《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如意馆》,乾隆二十九四月二十二日,档案号:3531号。

③引自弘历诗文《恭奉皇太后南巡启跸京师近体言志》。

④引自弘历诗文《渡黄河》。

⑤引自弘历诗文《览黄淮》。

⑥引自弘历诗文《驻跸姑苏》。

⑦引自弘历诗文《谒大禹庙恭依皇祖元韵》。

⑧有关第四次南巡的内容,可参照杨多的《乾隆南巡图》研究一文。

猜你喜欢
南巡乾隆皇帝诗文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一路向南
走遍万水千山
TWICE AS NICE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