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2-04-07 21:59徐琼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色院校职业

徐琼霞, 沈 奇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南京 21004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这五大振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助力乡村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高度相关,乡村文化振兴为高职教育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与良好契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既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回归。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是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助力者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产业性、地方性和大众性特点,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黄炎培先生就认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更应该转向广大农村[2]。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人才,具有天然的亲农基因。高职院校与农村联系密切,具备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可以传承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促进新农村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自身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助力者[3]。

(二)高职院校是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根据乡村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开设专业,培育乡村振兴所需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引导本校学生抓住时代机遇,返乡就业创业,服务家乡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农村职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民懂乡村、爱乡村、建乡村、留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乃至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很显然,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功能,进而成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三)高职院校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

首先,高职院校能够挖掘乡村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凝练并总结地方的乡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进而找到服务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着力点。其次,能够参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设计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作用,提升农民的精神追求。再次,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文化宣传工作,增强文化建设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认知、法律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最后,能够配合国家战略,立足当地,加强乡村文化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各不相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虽然涉农高职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体系和行业特色,从人才、科技、智力三方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但是乡村文化建设因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有直接联系而容易被忽视,加之涉农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高水平服务能力还较欠缺,因此主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识还不够强。非农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地域、行业和专业特色等相关优势,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知不够清晰,导致思维固化,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完成乡村振兴任务多是基于政治任务的考量,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还不够[4]。

(二)具体服务计划欠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也走向深入。我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重要文件都有关于乡村振兴内容的规定,这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但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文化生存土壤千差万别,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十四五”规划虽然紧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研究职业教育政策,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但在文化建设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实地调查,缺乏根据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的具体服务计划,导致服务针对性不强,主动性缺乏。

(三)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关于乡村文化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机制也不健全,现阶段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研究成果匮乏,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同时,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政,交流与合作较少,没有形成研究合力,导致高职院校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不强,难以凝练成文化建设方面的咨政报告和研究报告,不能很好地为乡村提供规划建议和咨询服务,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导不力。

(四)培训服务力度不大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受到师资、技术、场所和设备等限制,在乡村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培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系统的培训培育机制、科学的培养培训方案和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培训体系等,导致立足高职特色和行业优势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充分,培训培育效果欠佳,难以满足乡村文化振兴对文化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主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根据中央的重大部署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功能,主动服务乡村振兴。二是制定落实学校行动计划。高职院校可以列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内容,制定具体的学校行动方案,调动全体师生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服务能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三是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应依托各自的地域、人才、专业等优势,力争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智囊团、宣传队。如组织师生下乡实践,开展助农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提高乡村整体科技素养;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为乡村开发旅游资源提供项目咨询,为农民进行旅游业从业技能培训,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和文化同步振兴。

(二)整合各方资源,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一是加强校际合作。高职院校在乡村文化方面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机制也不健全,因此需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中包括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及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整合高校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高校文化研究合力,共同致力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建立乡村文化研究基地。针对我国乡村文化生存土壤迥异、各地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和难点不一样的状况,要组织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尊重个性和特色,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各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路。三是成立乡村文化智囊团。由专家、教师、基层干部等组成乡村文化智囊团,将文化研究深入到基层、扩展到田野,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保护并传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乡村人才文化素养

一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素养。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要振兴,关键要提升乡村文化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经营观。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要推行弹性学制,采取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不仅要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还要让农民了解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背景以及趋势,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要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开发文化专业课程,建立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方面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如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建设传统戏曲、杂技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信息类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传播推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是培养文化管理人才。针对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短缺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加强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培训,探索基层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菜单式”“订单式”培养,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文化工作者、高职毕业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管理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四)加强“校农”合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一是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乡村文化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派出专业教师团、文化科技团和管理服务团,挖掘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帮助乡村利用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三是发挥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服务特色。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大有作为。如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艺术的神秘性和乡村的自然性完美融合,打造集美丽乡村、历史乡村、艺术乡村于一体的特色村庄,融合多种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休闲产业;理工科高职院校可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地方农村合作,利用乡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传统养老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智慧疗养基地和智能化养老中心,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帮扶,同时,职业教育的最终崛起,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实践检验与反馈[5]。现阶段,高职院校围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任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重任,需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拓展中国高水平高职教育发展空间,促使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医的特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