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农区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2022-04-08 00:20李明全
中国猪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场畜禽

李明全

(南充市政协办公室,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来,各地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探寻畜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为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保障市场的有效供应做出了积极努力。根据畜禽养殖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养殖企业在追求高质量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推行科学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才能保持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确保肉食品的市场供给[1]。因此,笔者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推进农区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养殖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殖业是传统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市场畜产品供应和百姓的安居乐业,畜产品在稳定市场物价中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各地畜禽养殖业不断改革创新,为寻找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方式不断更新,养殖设施设备得到改造升级,畜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畜牧产业发展中仍有个别地方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一些脱离实际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方式若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将会影响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2]。

1.1 品种结构不合理

个别地方为了追求规模集群、养殖高效益,不顾资源禀赋而片面推广养殖单一畜禽品种,出现了在某一区域一畜一禽规模独大的现象,导致其他畜禽资源被浪费,由于单一大规模养殖某一畜种,畜禽数量在短期内超过载荷,从而导致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出现饲草饲料短缺、环境遭破坏、生产要素难以保障等现象。

1.2 养殖数量脱离实际

一些地方在畜牧业发展中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规模养殖严重脱离当前我国农村户营为主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畜禽圈舍修建标准过高,规模数量巨大,很多规模畜禽养殖场终因市场波动、污染环境、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而难以为继、被迫停建停养,造成人去楼空、设施闲置,给畜牧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留下隐患。

1.3 生产方式牵强

各地养殖企业不断探索创新畜禽养殖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单元养殖、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代养托养等多种养殖模式层出不穷。各种养殖方式的基础是从承包土地的农民手中获得养殖需要的土地,这就需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土地流转中甲乙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但在个别地方并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而是“长官意志”或口头认可,这就导致很多养殖方式被牵强附会,有多种养殖模式并没有固定成型。导致业主还长期拖欠建场费、代养费和土地流转费等,其养殖模式也是“昙花一现”,却给畜牧产业创新升级带来负面作用。

1.4 养殖对环境污染被过度重视

养殖污物伴随着养殖业发展的历史历来有之,但少量的养殖污物作为农家肥在农业产业内部可以被利用转化,这就是养殖伴随种植业长期发展,并未破坏环境,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但在一些地方,过高地估计了养殖污物对环境的污染,把养殖畜禽当成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根源,以治理工业污染的方式来要求达标排放,大大增加养殖场的建设投入和畜禽的养殖成本。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畜禽限养令、禁养令,划定了限养区和禁养区,甚至个别地方还提出了“建设无猪县”的口号,对畜牧业发展人为地设置了“天花板”,直接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畜产品市场的短期波动。

1.5 资本无序进入

由于畜牧业创新发展的任务重,需要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产业。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优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民间资本在本地发展畜禽养殖,以推动畜牧业的创新发展。一些投机投资者抱着圈钱逐利的心态蜂拥而至,资本来源渠道不确定、无序进入导致发展失败。有的不懂养殖技术、料事不周、经营不善、亏本而去;有的好大喜功、资本不堪重负,建设期间中途夭折;有的环保设施建设不配套,超大规模养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迫关闭;还有的在畜禽产品市场周期变化中,缺乏社会责任,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未能完成发展计划而早早收场。所有这些做法,都给地方政府留下了难以收拾的“摊子”。

畜牧业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畜牧业的创新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立发展思路,采取切合实际的创新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成功。

2 对策与建议

2.1 优化畜禽结构,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畜牧业发展中忽略养殖中的品种优化,耗粮型的猪、鸡养殖数量过大,加速了人畜争地争粮的矛盾。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16亿时,粮食的总需求量为7.43亿吨,通过增加复种指数和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产,我国粮食产量在2030年可望达到7.1亿吨,基本能够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获得“十八连增”,2021年产量为6.8285亿吨,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6%。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2030年要达到或超过粮食生产的预期目标,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以说,以后我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养殖业所需的饲料粮的问题。因此,畜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中要特别做好养殖畜禽的品种优化,采取大(牲畜)小(家禽畜)配置,长(养殖周期)短(养殖周期)结合的方式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合理确定耗粮型畜禽的养殖数量,在稳定发展猪、鸡养殖数量的同时,增加食草牲畜牛、羊、兔的养殖数量,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新技术[3],“走以草换肉,以草换奶的路子”。利用闲置滩涂和水域发展节粮型家禽——鹅、鸭等。通过对养殖品种结构的优化,科学合理利用本地的畜牧业资源,既可缓解人畜争地争粮的矛盾,又可快速应对猪肉市场短暂供不应求的波动,进而推动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2 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养殖规模

一个区域内的畜禽养殖数量是由资源禀赋、载畜量和环境容量等因素来确定的,畜禽的养殖数量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是越多越好。畜禽养殖数量过少会导致经济效益差、养殖成本高、不易发挥优势。养殖数量过大,会导致投入大、生产技术要求高、养殖污物易堆积污染环境。因此,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畜禽的数量和规模。推广多种畜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培育多层次的养殖主体。在一些劳动力充足,农民有养殖意愿的地方,要大力推行农户养殖模式,制定优惠政策,保护和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畜禽养殖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畜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之中。审慎建设大型特别是超大型规模养殖场。因地制宜,科学确定畜禽的养殖数量,尊重自然规律和行业特点,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规模养殖。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散养农户育肥猪的年出栏量应控制在20~50头,蛋鸡和棚鸭每群的饲养量宜控制在500~1 000只之间。小型家庭专业养殖场育肥猪养殖数量每批出栏控制在200~300头为宜。同时,规模养殖数量还要考虑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能力。大型专业养殖场建设前都要经过选址、规划设计和对环境容量的综合评估,其畜禽养殖的数量规模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容量和污染物的消纳出路[4]。要根据畜禽的养殖数量规模,选择相应的畜禽养殖污物处理方式。散户养殖畜禽产生的污物应以户为单位进行收集,结合乡村优美环境建设,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污物经过简单沤化处理作为农家肥料用于种植业进行转化[5]。养殖数量较大的农户,可以与畜禽圈舍配套建设家用沼气池,走畜禽养殖—粪污沼气体处理—作物(油、果、蔬、茶、药)种植等种养配置循环发展的模式,以农业产业内循环的方式消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物,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大型和超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养殖场的设计要求,建设养殖污物资源化利用的处理设施,走养殖污物资源化利用的模式[6]。这样才能做到规模适宜,数量适中,因地制宜地采用养殖污物的转化,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生,相得益彰。

2.3 从实际出发,规范畜禽养殖模式

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各地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创建了诸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代建代养、托养等养殖模式,这对于探索新时期畜牧业发展路径,加速对传统畜禽养殖业改造升级,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一些地方的畜禽模式养殖中,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松散、约定难以兑现,导致中途失败。因此,在畜禽模式养殖中,需要当地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在多个环节中主动介入,加以指导和扶持。首先,各种养殖模式要因地制宜来确定,遵循各参与方自愿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搞“运动式”和“强迫命令”,要充分听取参与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一种既适合本地实情且参与者又满意的养殖模式。其次,加强模式养殖中的平台及头部企业的建设,加强对养殖平台企业和头部企业牵头业主的选择。设置必要的入行条件,要选择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力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重信誉的企业家作为平台企业和养殖头部企业业主,减少投机性,为模式养殖的成功奠定基础。再次,模式养殖要素的组成与联结畜主要签订契约,业务主管部门要主动介入模式养殖契约的协商过程,把签订资源配置、利益联结的有效合法的合同作为模式养殖的第一步。制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监管办法,明确监管的主体、监管的内容、监管的责任,加强契约履行的日常监管,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督,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确保参与畜禽模式养殖的各方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收益有保障,保证畜禽模式养殖工作顺利进行。最后,加强模式养殖中的人员培训。加强畜牧、环保和畜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使参与畜禽模式养殖的人员树立起环境保护、依法养殖和重信誉守契约的多种意识。确保模式养殖的各个环节的工作顺利,形成模式养殖真实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在行业的创新发展中推广。

2.4 完善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式既有农牧民为主的散养及家庭养殖场,又有一定规模的家庭专业养殖场或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有用工商资本建立起来的超大型畜禽养殖场。不同类型的养殖业主对技术服务、营销方式的要求及多方面保障的方式都各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因势利导,更新观念,创新高质量发展方式,在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才能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减少养殖风险,保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实行民办公助,独立法人,独立开展有偿服务的专业组织。开展畜牧业发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为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努力打造畜牧产业数字化信息平台,形成畜牧产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和信息传播网络,使畜禽养殖业主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各地区畜牧业生产及其产品的供求信息,减少畜牧业发展的盲目性,解决产销不全面的问题,打通畜禽养殖中活畜(禽)养殖和产品销售信息传送的卡点和堵点,建立起通畅、快速的产销双方共享信息传送渠道,淡化畜禽产品供应的波动周期,确保畜牧业能够顺利地高质量创新发展。

2.5 加强和完善适应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从大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常态经济发展状态下能够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对畜禽品种研发、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占用、环境保护和市场保供应急体系建设的支持与扶持政策。多出台普惠性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和关注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以激发保持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巩固和完善对畜禽养殖的政策性保障,规避养殖畜禽的灾害风险,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金融政策。目前,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点是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的资金投入。但这些资金大多来自民间资本,来源渠道复杂,投机性强。因此,在畜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中,各级要出台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利用本地饲草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激发农区散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对散户用于扩大生产的数量小、周期短的信用借贷,要采取易借易还和借贷担保的政策,真正解决大面积农民发展畜牧业短期缺资金的问题。还要制定落实大型规模养殖的信贷投入政策,研究制定大型规模养殖场活畜(禽)、圈舍资产等抵押物的抵押方式和风险规避。对进入畜牧行业的投机资本,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投机资本的恶意炒作和无序扩张,降低投机资本对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冲击。

3 小结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是克服当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一把钥匙,是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优化畜禽结构,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科学确定养殖规模,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尊重群众意愿和创新精神,规范畜禽养殖模式;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建立高效的专业化、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完善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保障畜牧业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畜牧业养殖场畜禽
映像畜牧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